微柱凝膠免疫檢測技術在臨床血型鑒定與輸血中的應用價值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 探討臨床血型鑒定與輸血中采取微柱凝膠免疫檢測技術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320例在我院進行輸血的患者,時間為2016年5月~2018年5月,供血標本320例,所有標本的血型鑒定采取鹽水試管法及微柱凝膠法,通過聚凝胺法和微柱凝膠法進行交叉配血,對標本交叉配血及血型鑒定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鹽水試管法正反定型不符率為5.0%,高于微柱凝膠法的0.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微柱凝膠法的交叉配合不合率5.94%,高于鹽水試管法的0.6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微柱凝膠法較差配血不合的19例患者中,由自身抗體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5例,由不規則抗體引起的8例,懷疑由藥物引起者6例。結論 微柱凝膠免疫檢測技術可減少交叉配血假陽性的發生,使臨床輸血的安全性提高,且在臨床血型鑒定中的靈敏度較高,操作簡單,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輸血;血型鑒定;微柱凝膠免疫檢測;鹽水試管法;特異性抗體
[中圖分類號]R45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9)03-85-04
輸血是臨床常見的治療手段,通過輸血能夠及時補充血容量,維持機體正常供氧能力,糾正休克。但為避免不同血型間的排斥,在輸血前需進行血液鑒定與配對。因此,如何有效測定交叉配血及鑒定血型對輸血工作有重要意義。目前用于臨床方法有聚凝胺法、鹽水試管法等。本研究中通過對2016年5月~2018年5月對需要輸血的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臨床血型鑒定與輸血中采取微柱凝膠免疫檢測技術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320例在我院進行輸血的患者,時間為2016年5月~2018年5月,其中女129例,男191例,年齡20~65歲,平均(38.6±10.3)歲,其中無輸血史220例,有輸血史100例。供血標本320例,均為無償獻血者,其中女132例,男188例,年齡21~40歲,平均(30.5±2.2)歲。納入標準:(1)受檢者均未服用影響檢測結果的藥物;(2)無明顯影響檢測結果的疾病;(3)無輸血禁忌癥;(4)非妊娠期、哺乳期;(5)受試者自愿接受此次檢測。
1.2 方法
所有標本的血型鑒定采取鹽水試管法及微柱凝膠法,通過聚凝胺法和微柱凝膠法進行交叉配血,對標本交叉配血及血型鑒定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儀器包括血型血清學多用離心機(TD-A型),免疫微柱孵育器(長春博研科學儀器有限公司,FYQ型),由搏迅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長春)試驗試劑。血型鑒定:微柱凝膠法:所有標本均進行常規離心,取上層清夜,取6支凝膠微管,并以A~F進行標記,于A~D管中滴入0.5%紅細胞懸液,并于E~F管中分別紅細胞0.5%濃度懸液、血清,完畢后離心5min,離心后肉眼判定結果。鹽水試管法:標本均進行常規離心,對血清進行分離,參照相關操作規程進行血型鑒定[1-2]。離心后,對反定結果進行觀察。同時做陰性對照管以集排除冷凝。交叉配血:微柱凝膠法:所有供血者及輸血者標本均進行常規離心,0.5%~1%紅細胞懸液,取凝膠微管2支,分別記為主側、次側,次側加輸血標本及供血者標本紅細胞懸液各50μL,主側加供血標本及輸血標本紅細胞懸液各50μL。完畢后37°C孵育15min,離心5min,完畢后肉眼判斷結果。凝聚胺法:所有供血者及輸血者標本均進行常規離心,對血清進行分離,配制3%~5%紅細胞懸液,取凝膠微管2支,分別標記為主側、次側,其中次側加1滴輸血標本紅細胞懸液及2滴供血標本,主側加供血標本紅細胞懸液1滴及輸血標本2滴,完畢后加0.6mL低離子介質溶液混勻,之后滴加2滴凝聚胺溶液混勻,15s后離心,取管底0.1mL凝集液,將2滴重懸液滴入后肉眼判斷結果。
1.3 評估標準
凝聚胺法判定標準[3-5]:匹配:非免疫性凝集可在1min內散開;不匹配:免疫性凝集在1min內不散開;微柱凝膠法判定[6]:不匹配:紅細胞于凝膠上或凝膠中聚集;匹配:紅細胞于凝膠管底沉積。試驗結果3min內判讀為有效。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血型鑒定情況比較
鹽水試管法正反定型不符率為5.0%,高于微柱凝膠法的0.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17例正反定型不相符者,其中4例為紅細胞濃度異常,4例為紅細胞懸液不新鮮,9例血漿中含有纖維蛋白,見表2。
2.2 交叉配血結果比較
微柱凝膠法的交叉配合不合率5.94%,高于鹽水試管法的0.6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微柱凝膠法交叉配血不合的19例患者中,由自身抗體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5例,由不規則抗體引起的8例,懷疑由藥物引起者6例。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醫學的發展,安全輸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鹽水試管法檢測完全抗體的準確性較高,已被廣大學者所認可,且對儀器要求不高,在臨床上廣泛用于處血型的初次鑒定,但其也存在一定缺陷性,如需血量較多、操作復雜,自動化程度低,在試驗中,為避免發生假凝集現象,需清洗干凈試管,同時為方便核實是否漏加血清,通常多先加血清后加紅細胞懸液,試驗對離心速度及離心時間要求較高,需要在光線充足的環境下對凝集程度進行觀察,且需要立即對觀察結果進行記錄,但臨床檢測中,常出現試劑不標準甚至污染的情況,且細胞及血清比例不合適,操作者因粗心加錯試劑或樣本,離心速度及離心時間不恰當,結果判斷失誤等因素導致鑒定錯誤。而凝聚胺法可對配血結果進行快速測定,但易受肝素、藥物等因素影響[7-10]。 近年來,微柱凝膠法逐漸應用于臨床,可有效協助醫師完成輸血工作,得到學者們的廣泛認可。李玖平等[11]研究表明,該方法結合聚凝膠法和鹽水試管法的優點,在交叉配血測定及判別血液中不規則抗體中,檢測準確性良好。微柱凝膠法對于血液中不規則抗體能有效檢出,且能提高交叉配血的配對準確性。微柱凝膠法在離心條件下,通過凝膠顆粒濾網,利用分子排阻層析原理,將紅細胞(與抗體有反應)浮于膠中或膠表面,而微注凝膠的尖底部則為與抗體無反應的紅細胞。該法樣本、試劑用量少,操作簡單、快速,結果易于觀察,且對結果的判讀易于標準化,可減少操作者主觀因素的影響,反應結果圖譜穩定,保存方便。本研究結果表明,鹽水試管法與微柱凝膠法正反定型不符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微柱凝膠法對血液中不規則抗體的檢測準確性較高,與文獻報道的一致[12]。本研究中結果顯示,正反定型不相符者16例,其中4例為紅細胞濃度異常,4例為紅細胞懸液不新鮮,9例血漿中含有纖維蛋白。紅細胞濃度過高或未徹底離心,紅細胞懸液不新鮮、細菌污染等均可能會導致微注凝膠法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因此,應合理控制好紅細胞濃度,從而提高準確性,文獻報道[13-15],紅細胞最佳濃度為2%。此外,5例正反定型不符者,進一步研究發現,1例自身凝集、1例有抗IgG抗體,1例有嚴重冷凝集(凝血功能障礙),1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紅細胞被抗體致敏),說明某些疾病可引起的冷凝集、自身凝集等,引起的抗原減弱,對檢查結果產生影響,應予以重視。此外,與聚凝胺法相比,微柱凝法交叉配血不合率明顯要高,提示其能有效監測供血者及受血者血液不匹配情況。聚凝胺法在交叉配血中,凝集胺溶解后產生的正電荷較多,可下調紅細胞電位,引起非特異凝集,凝集胺的凝集在滴加枸櫞酸鈉后可得到中和,故配血配情況可依據是否順利散開進行判定,但在肝素、低濃度抗體等因素影響下,也會導致紅細胞散開。而檢測原理為生物凝膠過濾的微柱凝膠法,抗球蛋白試劑中的抗體與紅細胞內的抗體球蛋白發生反應,此時紅細胞體積增大,即便紅細胞凝集后散開也無法通過凝膠通道,即不配對的紅細胞于凝膠管底部沉積,凝膠上或凝膠中聚集配對血型的紅細胞。本研究中,5例由自身抗體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反映格局為次側(-),主側(+),抗體篩選(+),DAT(-),判定原因為供者紅細胞上的相應抗原與患者血清中的同種抗體起反應,患者復查ABO及RH(D)血型,排除鑒定錯誤,之后選擇對應抗原的血液輸入。8例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反應格局為次側(+),主側(-),DAT(+),自身(-),抗體篩選(-),患者做DAT試驗,同時復查受供者ABO及RH(D)型,排除亞型,同時結合臨床資料分析,患者無溶血等臨床表現,符合輸血指征,給予適當輸注主側相合的洗滌后紅細或少白細胞紅細胞懸液;此外還有6例患者由于感染、褥瘡等原因使用抗生素,如頭孢菌素類、青霉素類等,資料顯示上述藥物可干擾Coomb’s試驗,紅細胞受膜改變,導致蛋白被紅細胞膜所吸引,造成DAT陽性,這部分患者有明確的藥物使用史,無輸血史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同時血漿總蛋白正,無纖維蛋白原增高和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考慮為藥物致敏。
綜上所述,微柱凝膠免疫檢測技術可減少交叉配血假陽性的發生,使臨床輸血的安全性提高,且在臨床血型鑒定中的靈敏度較高,操作簡單,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張坤蓮,黃旭穎,周助人,等.732例全自動血型分析儀檢測ABO血型結果不確定的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7,30(9):1012-1015.
[2]高遠.微柱凝膠免疫檢測技術應用于臨床血型鑒定與輸血中的意義分析[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7,23(12):27-28.
[3]陸樂,吳玲玲,姚曉娟,等.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病人ABO、Rh疑難血型鑒定和交叉配血試驗74例分析[J].安徽醫藥,2017,21(2):277-280.
[4]曹微微,舒象武,李碧娟,等.55481例住院擬輸血患者紅細胞血型不規則抗體分析[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3,15(3):238-240.
[5]郭惠蓮,黃東平,鄭燕霞,等.微柱凝膠免疫檢測技術在臨床血型鑒定與輸血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醫學工程,2016,23(9):1225-1226.
[6]鄔文婧,練正秋,許基平,等.微柱凝膠法交叉合血次側不合原因分析及臨床輸血策略[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3,10(1):143-144.
[7]莫筠,陳儉榮,譚洪揚,等.AutoVueInnova全自動血型儀在ABO及Rh(D)血型鑒定中的應用價值[J].山東醫藥,2013,53(21):73-75.
[8]張勇萍,安寧,楊世明,等.吸收放散試驗及抗體增強方法在ABO疑難血型鑒定中的應用[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17,33(8):1138-1141.
[9]楊琳,張勇萍,楊世明,等.97例ABO疑難血型鑒定的血標本因素分析及其控制措施[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6,37(11):1531-1532.
[10]譚茜茜,何濤,鄒海曼,等.血型血清學和PCR-SSP方法在ABO疑難血型鑒定中的互補性應用[J].中國輸血雜志,2017,30(11):1248-1250.
[11]李玖平,陳利紅,楊浩瑩,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對輸血前血型鑒定、抗體篩查及交叉配血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9):199-201.
[12]周曄,林艷,蔣天舒,等.57例多發性骨髓瘤引起ABO血型鑒定異常的原因及對策[J].中國輸血雜志,2015,28(9):1110-1112.
[13]李丹,張勇萍,楊世明,等.35例MNS血型抗體特異性及對ABO血型鑒定與交叉配血的影響[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16,32(12):1687-1689.
[14]江濤,張勇萍,楊世明,等.血標本纖維蛋白析出對血型鑒定和交叉配血及抗體篩查的影響[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7,38(20):2885-2887.
[15]崔穎,杜娟,楊世明,等.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血型鑒定和交叉配血的影響因素及處理方法[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17,33(10):1419-142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90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