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自體血回輸技術在體外循環下成人瓣膜置換術中的臨床應用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評價自體血回輸技術在體外循環下成人瓣膜置換術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80例單個心臟瓣膜置換術患者 ,患者均采用自體血回輸技術 ,觀察其自體血回輸情況、手術前后凝血功能及攜氧功能變化情況。結果 80例患者平均回輸濃縮紅細胞 (488±36)ml;在自體血回輸過程中 ,均無不良反應 (如溶血、發熱等 )及并發癥 (如脂肪栓塞 )發生;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且痊愈出院。①凝血指標:患者術前、術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APTT)、凝血酶時間 (TT)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 P>0.05), 術后血小板 (PLT)、纖維蛋白原 (FIB)低于術前 ,凝血酶原時間 (PT)長于術前 , D-二聚體 (D-D)高于術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 P<0.05);②攜氧功能指標:患者術前、術后動脈血氧飽和度 (SaO 2)、pH比較 ,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 P>0.05), 患者術后氧分壓 (PaO )高于術前 , 紅細胞計數(RBC)、血紅蛋白 (HGB)與 Hct均低于術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 P<0.05)。結體外循環下成人瓣膜置換術應用自體血回輸技術的效果較為理想, 對患者凝血功能、攜氧能力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可保證良好的血液循環。
  【關鍵詞】 自體血回輸技術;體外循環;瓣膜置換術
  心臟外科手術, 常需要建立體外循環, 并且阻斷主動脈, 對正常生理及內環境有很大的影響, 且創面大, 手術時間長, 出血量相對一般手術多, 所以心臟外科手術的液體治療尤為重要, 術中術后常常需要輸液[1]。大量輸注液體, 尤其是補充異體的成分血, 常會伴隨免疫反應、凝血功能障礙等并發癥發生[2], 對手術的安全性及預后產生不良影響。而自體血液回輸技術不僅避免了輸血反應更是避免了交叉感染的發生。本次研究自體血回輸技術在體外循環下成人瓣膜置換術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單個心臟瓣膜置換術患者, 納入標準:體重≥50 kg, 術前HGB≥120 g/L;無嚴重感染、血液系統疾病及血源性傳染病患者。其中男48例, 女32例;年齡23~54歲, 平均年齡(38.7±5.6)歲。
  1. 2 方法 患者均采用自體血回輸技術, 患者入手術室后, 為患者建立靜脈通路, 輸注林格氏液及聚明膠肽維持。采用芬太尼、咪唑安定、順阿曲庫銨、依托咪酯做麻醉誘導, 并采用芬太尼、順阿曲庫銨、丙泊酚維持麻醉。經由橈動脈穿刺置管, 以此支持持續動脈血壓監測、血樣采集。應用林格氏液及聚明膠肽預充體外循環管路, 預充后排盡多余液體, 加入肝素、硫酸鎂、碳酸氫鈉。全部采用正中開胸手術。心肌保護:全部使用Del Nido冷含血停搏液進行心肌灌注, 初次灌注量20 ml/kg, 最大量1000~1500 ml/次, 90 min后根據主刀要求復灌500 ml。體外循環過程中血氣管理采用pH穩態, 主動脈阻斷期間肛溫30~33℃。根據情況使用常規超濾。使用自體回液回輸機做自體血液回收。
  麻醉前配置含有肝素的抗凝溶液, 使用肝素鹽水預充雙腔吸引管道和過濾血罐。將血液回收管道系統與過濾器、回收罐和儲血器等相連接。在實施手術中, 利用負壓吸引裝置回收術中血液至儲血罐中, 同肝素鹽水充分混合。體外循環機余血打包后, 采用生理鹽水沖管吸回血液回收機。當儲血管中血液在800 ml時血液回收機泵頭驅動血液, 使血液經儲血管進入離心碗中, 自動洗滌回收的紅細胞在經過洗滌后將濃縮紅細胞泵入至血袋內, 以常溫的溫度進行儲存即可, 在2 h內回輸到患者體內。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自體血回輸情況(包括平均回輸濃縮紅細胞、不良反應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手術效果)、手術前后凝血(PLT、PT、APTT、TT、FIB、D-D)指標、攜氧功能(PaO2、SaO2、pH、RBC、HGB、Hct)指標。測定RBC、HGB、Hct、PLT采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和相應配套試劑;測定PT、APTT、TT、FIB、D-D采用全自動血凝分析儀和相應配套試劑;測定pH、PaO2、SaO2采用全自動血氣分析儀。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自體血回輸情況 80例患者平均回輸濃縮紅細胞(488±36)ml;在自體血回輸過程中, 均無不良反應(如溶血、發熱等)及并發癥(如脂肪栓塞)發生;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且痊愈出院。
  2. 2 80例患者手術前后凝血指標、攜氧功能指標比較 ①凝血指標:患者術前、術后APTT、TT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術后PLT、FIB低于術前, PT長于術前, D-D高于術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攜氧功能指標:患者術前、術后SaO2、pH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患者術后PaO2高于術前, RBC、HGB與Hct均低于術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體外循環下心臟瓣膜置換術屬于非生理性的心外科手術, 手術過程中的血流模式改變、組織缺血再灌注損傷及抗凝劑使用等均會加重出血[3]。使用血液回收機回收術中出血, 經過處理后濃縮成為紅細胞懸液, 然后再回輸給患者, 一方面能減少異體血液使用量、避免由于異體輸血造成的各種不良反應及并發癥;另一方面能及時為患者提供新鮮的血細胞, 保證搶救成功率[4]。此研究中患者均未發生不良反應及并發癥, 可見術中自體血回輸是有確切的效果及安全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 術后PLT、FIB低于術前, PT長于術前, D-D高于術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分析其原因為是在處理血液回收過程中, 所占比例比較重高的紅細胞多在離心碗外側, 比重較低的PLT、白細胞則在內側, 比重最低的血漿在最內上側, 離心處理將大部分血漿、白細胞和PLT排除, 紅細胞則成為回收血中最主要的成分, 白細胞、PLT和FIB等凝血因子勢必減少[5-7]。但術中患者并無因凝血減少而出現凝血功能紊亂的問題。本研究結果顯示, 術后患者PaO2高于術前, RBC、HGB與Hct均低于術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液回收時負壓吸引、過濾、離心等處理會對自體紅細胞造成一定的破壞, 但因體外保存時間短, 所以并不會對攜氧功能造成太大影響[8-10]。
  綜上所述, 體外循環下成人瓣膜置換術應用自體血回輸技術的效果較為理想, 對患者凝血功能、攜氧能力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可保證良好的血液循環。
  參考文獻
  [1] 黃瑛, 辜勇, 胡迎霞, 等. ECC心臟瓣膜置換患者自體血回輸對免疫、攜氧及凝血指標的影響. 海南醫學, 2018, 29(3):327-331.
  [2] 王龍, 高夏, 喬利陽, 等. 自體血液回輸對成人心臟瓣膜置換術患者血液攜氧功能的影響. 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 2017, 22(4):312-316.
  [3] 吳亞, 朱麗坤. 自體血回輸對體外循環心臟瓣膜置換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氧代謝的影響. 中國輸血雜志, 2016, 29(3):248-250.
  [4] 陸振飛, 徐兵, 王慶, 等. 氨甲環酸聯合自體血回輸對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失血量影響的療效觀察. 重慶醫學, 2017, 46(8):1103-1105.
  [5] 趙際童, 蔣忠, 陳俊峰, 等.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后自體血回輸的安全及有效性評價.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6, 20(4):465-469.
  [6] 黃萍, 趙蘇麗, 太瓊志, 等. 自體血回輸技術在體外循環手術中的應用研究. 醫學綜述, 2015, 21(23):4414-4416.
  [7] 趙蘇麗, 樊若琳, 王煥瓊, 等. 洗滌式自體血回輸技術在體外循環心臟手術中的應用研究. 云南醫藥, 2015(4):394-396.
  [8] 汪美君, 朱海宏, 徐禮峰, 等. 預存自體輸血技術在心臟瓣膜置換術中的應用研究. 護理與康復, 2016, 15(7):670-673.
  [9] 王萍, 唐德義, 王法娥. 自體血回輸在體外循環手術中的應用. 齊魯護理雜志, 2008, 14(24):118-119.
  [10] 鐘恒芳, 莫艷禎, 盧映君. 自體血液回收機在心臟瓣膜置換術中的應用研究. 廣西醫科大學學報, 2017, 34(8):92-95.
  [收稿日期:2019-01-2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410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