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血常規檢驗中末梢血與靜脈血的臨床效果比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目的:分析和比較血常規檢驗中末梢血與靜脈血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接受血常規檢驗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觀察組(n=40)和對照組(n=40)。對照組采集患者中指或無名指的末梢血,觀察組采集患者前臂肘靜脈血。觀察和對比兩組的血紅蛋白、白細胞、血小板、紅細胞含量。結果:觀察組血小板為(204.23±26.12)×109個/L,顯著高于對照組的(161.91±21.33)×109個/L,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血紅蛋白、白細胞、紅細胞分別為(11.39±1.28)g/dL、(5.41±0.82)×109個/L、(11.39±1.28)×1012個/L,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2.38±0.39)g/dL、(6.32±0.93)×109個/L、(14.66±0.82)×1012個/L,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血常規檢查中,采集靜脈血實施檢驗,結果更為準確。
  【關鍵詞】 血常規;檢驗;末梢血;靜脈血
  血常規檢驗可測出人體血紅蛋白、白細胞、血小板、紅細胞的含量,常用于臨床體檢、疾病診斷,以明確患者病情或身體狀況[1]。血常規檢驗通常采集的是末梢血和靜脈血,但采血部位的不同,臨床應用效果也不同[2]。為了驗證上述觀點,筆者特以80例血常規檢驗患者為例進行研究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從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接受血常規檢驗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觀察組(n=40)和對照組(n=40)。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21~61歲,平均(40.32±1.26)歲。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22~62歲,平均(41.22±1.37)歲。對兩組的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顯示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在清晨空腹時取血樣,對照組采集患者中指或無名指的末梢血,具體采血方法如下:先揉捏3~6次指尖,然后對采血處皮膚進行消毒,接著行末梢采血針穿刺,并把采集到的20μL血樣置于抗凝管內,然后搖勻。觀察組采集患者靜脈血,具體方法如下:取端坐位,先對患者前臂肘靜脈處皮膚進行消毒,然后行采血針穿刺,并把抽取的血樣置于抗凝管內,然后搖勻。兩組血樣使用同一個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進行血常規檢查,使用的是同一套原裝試劑,均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詳細記錄血常規檢查結果。
  1.3 觀察指標
  觀察指標為血紅蛋白、白細胞、血小板、紅細胞。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血小板含量顯著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血紅蛋白、白細胞、紅細胞含量顯著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3 討論
  血常規是臨床上一項基本和常見的檢驗項目,可準確測定患者血清中血紅蛋白、白細胞、血小板、紅細胞的含量,對檢驗結果形態變化進行分析可早期發現疾病,是臨床診斷的重要的參考指標,也是評判治療效果的重要依據[3]。
  臨床上血常規檢驗的采取分為末梢采血和肘靜脈采血。臨床研究發現,無論是末梢血還是靜脈血均可用于檢測患者是否有血液系統疾病以及是否貧血,可明確患者骨髓造血功能是否存在異常,確定患者是否有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白血病、敗血癥等。臨床實踐表明,檢驗結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采集方法不同、采集位置不同等。對于末梢血采集而言,快捷、無創是其優勢,但采集的血樣除了動靜脈血,還包括組織間液、細胞內液等,加之其血液循環較慢,血小板更容易在穿刺點聚集,繼而發生溶血情況,不能較為真實地反映問題[4]。
  此外,采血前揉捏手指,擠壓了正常細胞,使得更多組織進入血樣,降低了血樣的濃度,增加了血小板凝結的可能,繼而導致血液樣本存在不穩定的問題,進一步影響檢驗結果的真實性[5]。對于靜脈血采集而言,其采集的血樣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很少受到人為因素的感染,加之血液循環良好,能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此外,靜脈采血還具有操作簡單、采血量多的優勢[6]。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血小板為(204.23±26.12)×109個/L,顯著高于對照組的(161.91±21.33)×109個/L,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血紅蛋白、白細胞、紅細胞分別為(11.39±1.28)g/L、(5.41±0.82)×109個/L、(11.39±1.28)×1012個/L,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2.38±0.39)g/L、(6.32±0.93)×109個/L、(14.66±0.82)×1012個/L,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血常規檢驗中靜脈血檢驗可作為首選,可顯著提高血常規檢驗的準確性。
  值得注意是,無論采集的是末梢血還是靜脈血,均應嚴格控制血樣采集時間和存放時間,這是因為血樣存放的時間越長,血樣中凝血因子的活性越低,血鉀越高。由于痛苦小,末梢血采集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在臨床工作中,如果患者對靜脈血采集較為抗拒,可改用末梢血采集。
  綜上所述,在血常規檢查中,采集靜脈血實施檢驗,結果更為準確。為了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性,要嚴格控制采集時間和血樣存放時間,必要情況下也可改用末梢血采集。
  參考文獻:
  [1] 吳美亞.不同采血方法進行血常規檢驗在臨床應用中的效果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05(82):149-150.
  [2] 盧桂嫻.分析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規檢驗中的應用[J].飲食保健,2018,05(28):250-251.
  [3] 韋守福,謝賢.靜脈血與末梢血在使用血細胞分析儀進行血常規檢測中結果的穩定性[J].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18,07(02):13-15.
  [4] 禹靖.新生兒末梢血與靜脈血的血常規檢驗結果的差異分析[J].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18,07(02):80-81.
  [5] 王一淳.IDA和THAL臨床鑒別診斷中血常規檢測的應用價值[J].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17,06(04):643-644.
  [6] 王燾.不同采血方法實施于血常規檢驗中的臨床效果分析[J].心理醫生,2018,24(11):124-12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421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