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聯合檢驗在兒科感染性疾病中的診斷價值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研究并分析全血C反應蛋白聯合血常規檢驗對兒科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價值。方法 150例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患兒, 采用全血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聯合檢驗進行診斷, 分析診斷結果, 比較細菌感染(細菌感染組)與病毒感染(病毒感染組)患兒全血C反應蛋白水平、血常規白細胞計數, 以及兩組患兒全血C反應蛋白、血常規白細胞陽性率的差異。結果 經過診斷150例患兒中, 細菌感染100例, 病毒感染50例。細菌感染組患兒全血C反應蛋白計數為(24.18±13.27)mg/L、血常規白細胞計數為(14.97±2.58)×109/L, 病毒感染組患兒全血C反應蛋白計數為(15.57±6.82)mg/L、血常規白細胞計數為(8.22±1.51)×109/L,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細菌感染組患兒的全血C反應蛋白陽性率和血常規白細胞計數陽性率分別為94%(94/100)、85%(85/100), 顯著高于病毒感染組的40%(20/50)、42%(21/5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全血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聯合檢驗, 不僅有著較高的臨床診斷正確率, 還能準確診斷出感染性疾病的具體情況, 有助于合理用藥, 臨床推廣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全血C反應蛋白;血常規;感染性疾病;兒科;診斷價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7.033
感染性疾病作為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 是指患者體質和抗病菌能力較差而感染其他疾病[1]。在兒科部門, 因為兒童年齡小、體質和抗菌能力較差且衛生意識薄弱, 很容易受到細菌和病毒感染, 因此兒童成為了感染性疾病的多發群體之一。而感染性疾病在臨床診斷時, 多依據中性粒細胞在全血中的比例以及白細胞計數判斷。但是因為白細胞計數容易受到藥物、患者情緒以及溫度等因素的影響, 導致在臨床上出現誤診情況。而人體全血C反應蛋白, 作為一種急性蛋白, 在人體受到感染時會出現急劇上升的情況, 因此在兒童感染性疾病的診斷中, 可以提供有效的依據, 提高診斷的正確率[2]。在本文中, 主要是研究并分析采用全血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聯合檢驗對兒童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價值,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月5月~2017年6月本院治療的150例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患兒。所有患兒中, 男96例, 女54例;年齡最大14歲, 最小5個月, 平均年齡(6.25±3.28)歲;其中消化道感染50例, 傳染性疾病37例, 呼吸道感染35例, 寄生蟲病28例。排除有免疫系統障礙的患兒、患有血液病的患兒或者在采血前曾服用過藥物的患兒。
1. 2 方法 檢驗設備:i-CHROMA Reader免疫熒光分析儀, 原裝試劑、質控品和定標液。日本Sysmex希森美康XE-2100, 原裝試劑、質控品和定標液。所采用的儀器, 符合相關要求, 性能良好, 試劑未過有效期, 質控保持在良好狀態內。檢測方法:在就診當日, 為150例患兒抽取末梢全血, 并采取乙二胺四乙酸二鉀(EDTA-K2)抗凝, 隨后充分混勻, 最后依照相關步驟開始進行血常規檢測和全血C反應蛋白定量[3]。
1. 3 觀測指標及判定標準 分析診斷結果, 對比細菌感染(細菌感染組)與病毒感染(病毒感染組)患兒全血C反應蛋白水平、血常規白細胞計數, 以及兩組患兒全血C反應蛋白、血常規白細胞陽性率的差異。C反應蛋白水平<10 mg/L, 白細胞計數為(4~10)×109/L為正常值。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檢驗結果 經過診斷150例患兒中, 細菌感染100例, 病毒感染50例。
2. 2 兩組全血C反應蛋白水平及血常規白細胞計數比較 細菌感染組患兒全血C反應蛋白計數為(24.18±13.27)mg/L、血常規白細胞計數為(14.97±2.58)×109/L, 病毒感染組患兒全血C反應蛋白計數為(15.57±6.82)mg/L、血常規白細胞計數為(8.22±1.51)×109/L,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3 兩組全血C反應蛋白及血常規白細胞陽性率比較 細菌感染組患兒的全血C反應蛋白陽性率和血常規白細胞計數陽性率分別為94%(94/100)、85%(85/100), 顯著高于病毒感染組的40%(20/50)、42%(21/5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兒童容易患上感染性疾病, 是因為兒童年紀尚小, 本身的免疫能力尚未發育成熟, 還不能完全抵抗病毒、細菌, 再加上淡薄的衛生意識, 因此很容易受到病菌和細菌的感染[4]。在臨床上, 兒科感染性疾病包括有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傳染性感染和寄生蟲病等, 而患兒在患上感染性疾病后多表現為咳嗽、發熱、厭食等。雖然早期癥狀不算嚴重, 但是若沒能得到及時的治療, 對患兒的生命健康也會造成嚴重影響。因此, 要控制感染性疾病的發展, 正確的診斷是必不可少的, 不僅能讓患兒得到有效治療, 還能避免盲目用藥的情況, 讓患兒病情加重[5]。
在臨床上, 診斷感染性疾病的關鍵在于患者體內中性粒細胞在全血中的比例以及白細胞計數, 依據相關數據來判斷患者是否有感染性疾病[6]。血常規作為檢查白細胞計數的一類常規項目, 雖然應用廣泛, 但是也存在諸多影響因素, 如患兒在檢查前服用過的藥物等, 都可能影響到白細胞計數, 以致不能判斷其是否處在正常值內。而C反應蛋白是在機體受到感染或組織損傷時血漿中一些急劇上升的蛋白質, 激活補體和加強吞噬細胞的吞噬而起調理作用。全血C反應蛋白為一種急性蛋白質, 對病毒或細菌感染、組織受損有著極強的敏感度, 一旦出現感染或者組織受損, 該蛋白質就會出現急劇上升的情況, 對確診感染性疾病有著重大意義[7-9]。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 全血C反應蛋白的檢測試劑盒的出現, 讓臨床確診率得到了提高, 而且其需血量少, 對于患兒來說是較為合適的一種檢測方法。而在臨床上采用全血C反應蛋白聯合血常規檢驗, 不僅能夠降低誤診率, 還能避免用藥不合理的現象。 本研究中, 對150例患兒采取了全血C反應蛋白聯合血常規檢驗, 取得了滿意的成果。結果顯示, 經過診斷150例患兒中, 細菌感染100例, 病毒感染50例。細菌感染組患兒全血C反應蛋白計數為(24.18±13.27)mg/L、血常規白細胞計數為(14.97±2.58)×109/L, 病毒感染組患兒全血C反應蛋白計數為(15.57±6.82)mg/L、血常規白細胞計數為(8.22±1.51)×109/L,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細菌感染組患兒的全血C反應蛋白陽性率和血常規白細胞計數陽性率分別為94%(94/100)、85%(85/100), 顯著高于病毒感染組的40%(20/50)、42%(21/5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采用全血C反應蛋白聯合血常規檢驗對兒童感染性疾病進行診斷, 其臨床診斷正確率高, 且診斷結果具有可靠性, 臨床推廣上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韓升霞, 宋鵬, 魏麗華. 全血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聯合檢驗在兒科感染性疾病中的診斷價值研究. 基層醫學論壇, 2016, 20(34):4863-4864.
[2] 趙茹妹, 王德彬. 全血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聯合檢驗在兒科感染性疾病中的診斷價值.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4, 36(18):2544-2545.
[3] 阮開龍. 探討全血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中白細胞計數聯合檢驗在兒科感染性疾病中的診斷價值. 中國實用醫藥, 2015, 10(23):51-52.
[4] 葉丹. 全血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聯合檢驗在兒科感染性疾病中的診斷價值. 中國保健營養, 2017, 27(14):42.
[5] 李文杰, 蘇琳. 全血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聯合檢驗在兒科細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診斷價值探究. 中國保健營養, 2018, 28(18):70.
[6] 楊捷. 全血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聯合檢驗在兒科感染性疾病中的診斷價值. 醫藥前沿, 2017, 7(34):58-59.
[7] 和景霞. 全血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聯合檢驗在兒科細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診斷價值. 醫學檢驗與臨床, 2017, 28(11):40-42.
[8] 鄭月瑜. 全血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聯合檢驗在兒科細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診斷意義分析.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8, 18(41):145-146.
[9] 王麗蕊. 血常規與超敏C反應蛋白聯合檢驗在兒科細菌感染性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8, 18(39):135, 137.
[收稿日期:2018-09-2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42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