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體及C反應蛋白與顱腦損傷后顱內壓的關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血液中D-二聚體(D-D)、C反應蛋白(CRP)與顱內壓(ICP)增高的關系, 為重型ICP水平的評估提供簡單、易行的方法。方法 46例顱腦損傷患者, 入院后采用ICP監測儀監測ICP, 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患者血液D-D、CRP水平, 根據ICP結果進行分組, 比較不同ICP組血液D-D、CRP水平。結果 根據ICP結果, 46例患者分為重度ICP增高組(10例)、中度ICP增高組(16例)、輕度ICP增高組(20例)。重、中、輕度ICP增高組患者的D-D水平分別為(2.01±0.32)、(1.12±0.29)、(0.28±0.43)mg/L,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8.743, P<0.05)。三組患者的血液CRP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11.675, P<0.05)。其中, 重度ICP增高組患者的D-D、CRP水平均明顯高于中、輕度ICP增高組, 中度ICP增高組患者的D-D、CRP水平均明顯高于輕度ICP增高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血液中D-D、CRP水平越高, 則ICP越高, 表示顱內損傷越嚴重。因此, 檢測血液中D-D、CRP 水平可以預測ICP, 對顱腦損傷患者的預后及其治療方法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特別適用于尚未開展有創ICP監測的基層醫院推廣。
【關鍵詞】 顱腦損傷;顱內壓;D-二聚體;C反應蛋白
顱腦損傷是神經外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多數患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顱內高壓為術后常見的并發癥, 對患者的生命健康構成極大的威脅, 因此需要在顱腦外傷術后對患者進行ICP的監測[1]。持續有創ICP監測是當前監測ICP的有效手段, 該方法對調整治療措施及提高手術效果有非常顯著的意義, 但該方法畢竟是一種有創檢查, 容易給患者帶來較大痛苦和不適感, 為此作者對本院神經外科2016年3月~ 2017年2月收治的46例顱腦損傷患者的血液D-D及CRP水平與ICP的相關性進行分析, 以期為應用D-D及CRP水平預測ICP提供科學依據,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2月本院神經外科收治的46例顱腦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 男26例, 女20例;年齡18~60歲, 平均年齡38.3歲。所有患者入院時均行頭顱CT檢查證實為顱腦損傷, 其中硬膜外血腫8例, 硬膜下血腫26例, 腦挫裂傷和(或)腦內血腫12例。致傷原因:交通事故36例, 摔傷8例, 墜落傷2例。入院時間均<3 h, 入院時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8分, 其中GCS 6~8分25例, GCS 3~5分21例?;颊呷朐汉缶皶r送入重癥監護室(ICU), 且均符合ICP監測的適應證。所有患者均為非手術治療的患者, 排除休克或合并其他重要臟器損傷者, 傷前患有腦缺血、顱內感染性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造血系統疾病及其他感染性疾病者以及受傷前2周內使用過影響凝血功能藥物的患者。
1. 2 研究方法
1. 2. 1 ICP監測方法 ICP通過ICP監護儀進行監測, 監護儀探頭放置于硬膜外, 非開顱手術探頭放置于大腦右側, 開顱手術患者則選擇非手術側, 取發際后2.5 cm, 旁開矢狀線 2.5 cm的縱行切口, 常規備皮消毒后, 切開頭皮, 顱骨鉆孔, 仔細止血, 將探頭準確調零后設置報警值, 放置于硬膜外固定、縫合、包扎后與ICP監護儀連接進行監護。ICP增高分為輕度增高15~20 mm Hg(1 mm Hg=0.133 kPa)、中度增高21~40 mm Hg和重度增高>40 mm Hg[2]。
1. 2. 2 外周血D-D及CRP檢測 在放置ICP監護儀前(入院2 h內), 抽取患者靜脈血并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外周血D-D及CRP進行監測。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 組間兩兩比較采用q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不同ICP組患者血液D-D水平比較 根據ICP結果, 46例患者分為重度ICP增高組(10例)、中度ICP增高組 (16例)、輕度ICP增高組(20例)。不同ICP組患者的D-D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8.743, P<0.05)。其中, 重度ICP增高組患者的D-D水平明顯高于中、輕度ICP增高組, 中度ICP增高組患者的D-D水平明顯高于輕度ICP增高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q=5.852、5.213, P<0.05)。見表1。
2. 2 不同ICP組患者血液CRP水平比較 三組患者的血液CRP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11.675, P<0.05)。其中, 重度ICP增高組患者的CRP水平明顯高于中、輕度ICP增高組, 中度ICP增高組患者的CRP水平明顯高于輕度ICP增高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q=6.247、8.156, P<0.05)。見表2。
3 討論
顱腦損傷是神經外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 也是一類致死、致殘率最高的疾病。重型顱腦損傷死亡率居全身各部位傷的首位, 高達30%~50%[1], 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巨大的影響, 因此降低重型顱腦損傷的致殘率和致死率, 必須加強重型顱腦損傷的規范化和科學化治療。顱腦損傷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原發性顱腦損傷指受傷后立即產生的腦組織損害, 無可逆性;繼發性顱腦損傷指在原發性損傷的基礎上形成的病變, 包括腦水腫及血腫等, 導致ICP升高, 如何治療ICP升高, 是神經外科治療顱腦損傷的主要問題。 ICP是指顱內容物(腦組織、腦脊液及血液)對顱腔壁上的壓力, 是由液體靜水壓和血管張力變動的壓力兩個因素所組成。臨床上分為3類:輕度增高(15~20 mm Hg)、中度增高(21~40 mm Hg)及重度增高(>40 mm Hg)。急性顱腦損傷尤其是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由于大面積顱骨骨折、顱內血腫、腦挫裂傷、蛛網膜下腔出血、創傷性腦梗死、腦積水、腦水腫等導致顱內容物量增加, 當超過一定的代償容積后, 就會使ICP增高。Juul等[3]的研究表明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 ICP升高是神經損害加重的主要因素, 因此在臨床工作中, 如能掌握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ICP變化, 則可起到評估病情、指導治療、判斷愈后的作用, 因此, ICP監測對重型顱腦損傷的治療有重要意義。目前在臨床工作中, 對ICP的判斷有兩方面:①根據臨床表現, 如頭痛、嘔吐、視乳頭水腫及血壓增高、呼吸心率減慢等庫欣(Cushing)反應;②通過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學檢查, 能發現顱內腦組織腫脹、中線結構移位, 腦池、腦溝受壓等ICP增高的表現, 但CT檢查不能發現早期腦水腫, MRI檢查費時, 且患者往往不能配合。因此通過臨床表現、CT或MRI檢查來判斷ICP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 對重型顱腦損傷的患者, ICP監測為一種準確客觀的監測方法, 但ICP監測為創傷性檢查, 如能用一種損傷相對小, 而且易于開展實施的方法則具有更大的臨床意義。
為此, 本研究探討了顱腦損傷后外周血D-D及其CRP變化與ICP的關系, 以期應用D-D及CRP水平預測ICP。結果發現, 顱腦損傷患者的ICP與血液中D-D、CRP水平關系密切, 血液中D-D、CRP水平越高, ICP越高, 則提示顱內損傷越嚴重。其機制可能由于D-D是一個特異性的纖溶過程標記物, 在正常人中凝血與纖溶系統處于動態平衡, 在顱腦損傷后這種動態平衡遭到破壞, 引起機體血栓的形成和纖溶亢進所致的出血傾向[4]。當腦組織受傷后, 顱內血管內皮細胞損傷, 凝血活酶釋放激活了外源性凝血系統, 內皮下組織暴露, 觸發內源性凝血系統, 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系統, 導致血栓形成, 而血栓形成又激活纖溶系統, 隨之繼發纖溶亢進, 血液中出現大量的纖溶酶, 降解已形成的交聯纖維蛋白, 從而產生D-D。高凝狀態可使腦組織循環障礙, 加重腦組織缺血缺氧, 加重腦水腫, 纖溶亢進可導致顱內繼發性的出血, 腦水腫、腦出血均能導致ICP增高。另外, CRP是在急性炎癥患者血清中出現的可以結合肺炎球菌細胞壁C多糖的蛋白質, CRP由肝細胞合成, 正常情況下含量極微, 在急性創傷和感染時其血濃度急劇升高[5]。CRP是臨床上最常用的急性時相反應指標, 且CRP反應常先于臨床癥狀出現[6]。當顱腦損傷患者腦組織受傷嚴重, 首先炎性細胞浸潤, 浸潤的炎性細胞在腦組織中釋放和產生多種炎性介質, 如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等, 這些炎癥因子在重型顱腦損傷急性期由于血腦屏障受損, 通透性增加而轉移到外周血中, 通過細胞內信號傳導刺激肝臟, 肝臟迅速合成和釋放CRP, 導致血液中的CRP含量短時間內迅速增多[7];此外, 細胞水腫使正常細胞功能受損、細胞周圍炎性物質釋放, 以上均能激發CRP的產生[8]。
綜上所訴, 監測顱腦損傷患者的外周血D-D、CRP水平可以預測其ICP, 進而指導其治療和判斷預后。該方法簡單, 易于基層推廣, 對基層醫院指導意義更大。
參考文獻
[1] 江基堯. 中國顱腦創傷科學的進步與不足. 中華神經創傷外科電子雜志, 2015, 1(1):4-6.
[2] 周航. 有創顱內壓監測在重型顱腦外傷中的應用價值.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4, 17(9):2064-2065.
[3] Juul N, Morris GF, Marshall SB, et al.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and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influence on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and outcome in severe head injury. J Neurosurg, 2000, 92(1):1-6.
[4] 解占兵, 左克儉, 孫永全, 等. 西寧地區顱腦損傷患者CRP、D-二聚體動態變化對疾病嚴重程度及預后的評價. 中國實用醫藥, 2017, 12(30):38-39.
[5] Shimoda M, Kaneto H, Yoshioka H, et al. Influence of atherosclerosis-related risk factors on serum hs-CRP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comparison of their influence between in obese and non-obese subjects. J Diab Invest, 2015, 7(2):197-205.
[6] 王連運, 王光民.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血清高敏C-反應蛋白、D-二聚體的變化及其意義. 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14, 19(4):209-211.
[7] 趙飛, 何先弟, 程含, 等. 老年顱腦損傷患者血清腦鈉肽、 D-二聚體和C反應蛋白變化及臨床意義.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5, 35(8):2109-2110.
[8] Su SH, Xu W, Li M, et al. Elevated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may be a predictor of persistent unfavourable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 preliminary study.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2014(38):111-117.
[收稿日期:2018-11-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36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