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  > 中國論文網 > 
  • 醫學論文  > 
  • 急性冠脈綜合征診斷中檢測心肌肌鈣蛋白I、肌紅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超敏C反應蛋白的意義

急性冠脈綜合征診斷中檢測心肌肌鈣蛋白I、肌紅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超敏C反應蛋白的意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討急性冠狀動脈(冠脈)綜合征診斷中檢測心肌肌鈣蛋白I、肌紅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超敏C反應蛋白的意義。方法 選取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70例作為觀察組, 另選同期健康體檢者35例作為對照組, 兩組研究對象均行心肌肌鈣蛋白I、肌紅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超敏
  C反應蛋白檢測, 并進行組間比較, 并比較觀察組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和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心肌肌鈣蛋白I、肌紅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結果 觀察組的心肌肌鈣蛋白I、肌紅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15.25、23.08、20.31、23.36, P<0.05)。觀察組的心肌肌鈣蛋白I、肌紅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超敏C反應蛋白陽性率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χ2=29.78、9.44、10.86、51.51, 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肌鈣蛋白I、肌紅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均顯著高于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和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心肌肌鈣蛋白I、肌紅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均顯著高于穩定型心絞痛患者,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采用心肌肌鈣蛋白I、肌紅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超敏C反應蛋白等檢測可實現疾病的盡早發現, 且心肌肌鈣蛋白I、肌紅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超敏C反應蛋白可作為評估預后的可靠指標, 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值得推廣。
  【關鍵詞】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心肌肌鈣蛋白I;肌紅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超敏C反應蛋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7.020
  急性冠脈綜合征作為常見且嚴重的心血管內科綜合征, 是指患者冠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或侵襲, 導致閉塞性血栓形成的綜合征, 會導致患者出現發作性胸骨后悶痛、燒灼感、惡心、呼吸困難、暈厥等癥狀, 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當前臨床治療該疾病可采用溶栓、手術等, 而為了盡早發現該疾病, 并評估預后, 需加強對實驗室檢測指標的研究[1]。其中判斷心肌損害可反映疾病嚴重程度, 而心肌肌鈣蛋白I、肌紅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超敏C反應蛋白均可在一定程度診斷急性損害[2]。為此, 本次研究對急性冠脈綜合征診斷中檢測心肌肌鈣蛋白I、肌紅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超敏C反應蛋白的意義進行了探討?,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4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70例作為觀察組, 其中男40例, 女
  30例;年齡40~78歲, 平均年齡(58.65±6.45)歲;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5例, 穩定型心絞痛患者24例, 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21例。另選擇同期健康體檢者35例作為對照組, 均無心肝腎等疾病, 心電圖等檢查正常, 其中男20例, 女15例;
  年齡40~75歲, 平均年齡(58.59±6.20)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兩組均排除腫瘤患者、急慢性感染患者等。
  1. 2 檢測方法 兩組研究對象均于清晨取空腹靜脈血作為標本, 離心分離處理, 3000轉/min, 時間10~15 min, 取血清檢測, 其中肌酸激酶同工酶測定采用酶速率法, 超敏C反應蛋白測定采用免疫濁度法, 心肌肌鈣蛋白I、肌紅蛋白測定采用化學發光法。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心肌肌鈣蛋白I、肌紅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及陽性率, 并比較觀察組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和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心肌肌鈣蛋白I、肌紅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肌酸激酶同工酶陽性值:>25 U/L;
  超敏C反應蛋白陽性值:>5 mg/L;心肌肌鈣蛋白I陽性值:>0.3 μg/L;肌紅蛋白陽性值:>46 μg/L。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各指標檢測值水平及陽性率比較 觀察組心肌肌鈣蛋白I為(5.25±2.02)μg/L, 肌紅蛋白為(122.43±24.36)μg/L,
  肌酸激酶同工酶為(41.35±8.36)U/L, 超敏C反應蛋白為(23.12±5.17)mg/L;對照組心肌肌鈣蛋白I為(0.03±0.01)μg/L,
  肌紅蛋白為(25.92±5.64)μg/L, 肌酸激酶同工酶為(10.08±
  5.08)U/L, 超敏C反應蛋白為(2.42±1.13)mg/L;觀察組的心肌肌鈣蛋白I、肌紅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15.25、23.08、20.31、23.36, P<0.05)。觀察組心肌肌鈣蛋白I陽性38例、陽性率為54.29%, 肌紅蛋白16例、陽性率為22.86%, 肌酸激酶同工酶陽性18例、陽性率為25.71%, 超敏C反應蛋白52例、陽性率為74.29%;對照組心肌肌鈣蛋白I陽性0例、陽性率為0, 肌紅蛋白陽性0例、陽性率為0, 肌酸激酶同工酶陽性0例、陽性率為0, 超敏C反應蛋白陽性0例、陽性率為0;觀察組的心肌肌鈣蛋白I、肌紅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超敏C反應蛋白陽性率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χ2=29.78、9.44、10.86、51.51, P<0.05)。   2. 2 觀察組各疾病指標檢測值水平比較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肌鈣蛋白I為(8.15±3.07)μg/L, 肌紅蛋白為(156.25±26.24)μg/L, 肌酸激酶同工酶為(58.92±9.34)U/L,
  超敏C反應蛋白為(30.89±5.22)mg/L;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心肌肌鈣蛋白I為(2.98±0.96)μg/L, 肌紅蛋白為(96.28±
  15.62)μg/L, 肌酸激酶同工酶為(24.19±5.36)U/L, 超敏C反應蛋白為(15.35±4.72)mg/L;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心肌肌鈣蛋白I為(4.39±1.83)μg/L, 肌紅蛋白為(112.05±20.06)μg/L,
  肌酸激酶同工酶為(40.05±4.18)U/L, 超敏C反應蛋白為(22.75±5.36)mg/L;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肌鈣蛋白I、肌紅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均顯著高于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和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心肌肌鈣蛋白I、肌紅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均顯著高于穩定型心絞痛患者,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急性冠脈綜合征作為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的臨床疾病, 具有發病率高特征, 因此對其的盡早診斷和治療備受臨床關注[3]。而為及時評估患者病情, 了解治療方案的有效性, 需注重對其預后的評估。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心肌肌鈣蛋白I、肌紅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超敏C反應蛋白可作為診斷急性冠脈綜合征的可靠指標, 但需聯合檢測, 單一使用陽性率偏低, 而且聯合應用可實現急性心肌梗死、穩定型心絞痛和不穩定型心絞痛的判斷[4]。
  根據臨床研究可知, 冠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血栓形成等為導致急性冠脈綜合征的發病機制, 其中炎癥反應促進病情發展, 因此需加強超敏C反應蛋白的檢測, 其在炎癥和組織損傷發作后2~12 h濃度明顯增高, 且隨著病理恢復逐漸
  降低[5]。心肌肌鈣蛋白I作為反映心肌受損的敏感指標, 其含量與心肌受損面積呈正比, 且靈敏度和特異性較高;肌紅蛋白早期應用在急性心肌梗死診斷中, 其在發病早期會從缺血的心肌組織迅速釋放入血, 但由于其同時存在心肌和骨骼肌中, 因此特異性不強[6]。而在上述三個指標外, 增加肌酸激酶同工酶監測可進一步提高敏感性和特異性, 其作為常用的心肌酶, 屬于心肌損傷診斷的敏感指標。
  綜上所述, 急性冠脈綜合征診斷中檢測心肌肌鈣蛋白I、肌紅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超敏C反應蛋白的意義較高, 聯合檢測可實現病情發現, 預測心血管事件發生,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曾桂芬, 徐寶靈, 劉行超. 血清心肌酶和超敏C反應蛋白聯合檢測在急性冠脈綜合征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7, 37(5):1106-1108.
  [2] 丁穎. 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診斷價值.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9):50.
  [3] 焦方曉, 張彥寧. Mb、cTnI、hs-CRP、CK-MB聯合檢測對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價值. 西南國防醫藥, 2016, 26(12):1494-1496.
  [4] 孟曉虹. 不同檢測指標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16, 22(3):391-393.
  [5] 王青雷. D-二聚體檢測在急性冠脈綜合征、急性肺栓塞、急性主動脈夾層鑒別診斷中的價值. 中國實用醫藥, 2016, 11(20):
  58-59.
  [6] 曾令恒, 趙艷華, 何思杰, 等. cTnI、Mb、CK-MB聯合檢測在急性心肌梗死診斷中的臨床價值. 中國實用醫藥, 2017, 12(12):
  65-66.
  [收稿日期:2018-11-2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91427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