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靜脈采血與末梢采血方法在血常規檢驗中的應用效果比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  探究靜脈采血與末梢采血方法在血常規檢驗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8年7月某單位同一天入職體檢需要檢測血常規的體檢人員160例,采用隨機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80例。對照組采用靜脈采血,觀察組采用末梢采血。使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進行檢測,并對檢測結果中反應紅細胞形態及數量、白細胞形態及數量、血小板形態及數量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觀察組的RBC、HGB、HCT、MCHC、PLT較對照組高;而WBC、NE較對照組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MCH、MCV等余檢測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靜脈采血的血常規檢測結果較末梢采血更趨于真實值。
  關鍵詞:靜脈采血;末梢采血;血常規檢驗;采血方式
  中圖分類號:R446.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9.09.058
  文章編號:1006-1959(2019)09-0171-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venous blood collection and peripheral blood collection methods in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60 physical examination personnel who required blood tests on the same day for a physical examination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8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venous blood collec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eripheral blood collection. The automatic blood cell analyzer was used for the detection, and the morphology and quantity of red blood cells, white blood cell morphology and quantity, platelet morphology and quantity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The RBC, HGB, HCT, MCHC and PL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WBC and NE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CH and MCV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The routine blood test results of venous blood collection are more realistic than the distal blood collection.
  Key words:Venous blood collection;Peripheral blood collection;Blood routine test;Blood collection method
  血常規檢查針對采血標本行血液生化檢驗得到的參考依據是臨床醫生判斷患者具體病情的重要指標[1]。但臨床影響血液生化檢驗的相關因素較多,有研究表明在臨床生化檢驗過程中多種因素誤導了臨床醫師對疾病的判斷,如檢查部位不同即會對檢驗結果造成影響[2]。為此,本研究通過對比靜脈采血和末梢采血在血常規檢驗中的應用效果,為臨床得到高效可靠地血常規檢測結果提供樣本獲取方法依據,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7月某單位來佳木斯市中醫院進行入職體檢的160例人員,年齡18~40歲,平均年齡(25.42±3.10)歲。其中男100例,女60例。采用隨機抽簽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80例,觀察組男58例,女22例;年齡19~40歲,平均年齡(24.49±2.63)歲。對照組男42例,女38例;年齡18~39歲,平均年齡(25.14±1.59)歲。兩組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需要進行血常規檢驗;②無慢性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③無心臟肝腎疾病。排除標準:①采集標本者合并急性感染性疾病;②采集標本者合并嚴重血液病。
  1.3方法  采血前晚上10時后禁食,采血當天均為空腹狀態,使用同一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及相關配套試劑進行檢驗,具體采血方法如下。
  1.3.1觀察組  選擇采血部位為肘靜脈,嚴格按照無菌操作原則及有關血液采集的規范,核對體檢人員基本信息及采集項目。體檢人員取端坐位,選擇肘部肘正中靜脈作為靜脈采血的穿刺點,用碘伏棉簽對穿刺部位進行消毒并予以采血針穿刺,使用真空負壓采血管采集血液5 ml,采血后輕搖采血管。
  1.3.2對照組  選擇采血部位為中指或者無名指,操作規范同觀察組,在采集前適當揉捏體檢人員指尖2~4次,對采血部位用碘伏棉球消毒,將末梢采血針扎在采血部位,使用微量吸管收集體檢人員血樣20 μL,并將血樣放置在抗凝管中進行保存。
  1.4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紅細胞計數(RBC)、血紅蛋白(HGB)、紅細胞壓積(HCT)、紅細胞體積(MCV)、血紅蛋白濃度(MCHC)、血紅蛋白含量(MCH)、血小板計數(PLT)、血小板壓積(PCT)、血小板平均體積(MPV)、血小板分布寬度(PDW)、白細胞計數(WBC)、中性粒細胞計數(NE)、淋巴細胞計數(LY)、單核細胞計數(MO)、嗜酸性粒細胞計數(EO)、嗜堿性粒細胞計數(BA)。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字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種采血方式的血常規檢測結果比較  觀察組的RBC、HGB、HCT、MCHC、PLT較對照組高,WBC、NE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MCH、MCV等余檢測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3。
  3討論
  血常規檢驗作為目前臨床檢驗中最基本的實驗化驗項目,其采集過程方便,結果快速直觀,也是多種疾病臨床診斷的主要依據。隨著血常規檢驗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臨床醫生對血常規檢查結果的靈敏度、準確度和特異度要求也越來越高[3]。因此,需要選擇一種安全、準確的采血方法,最大程度上保障血常規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準確的反映檢驗者的身體狀況。
  末梢采血是一種患者耐受性好、操作簡單、適用范圍廣的血常規檢驗技術。對一般的檢測項目,末梢采血可以解決需血量少以及特殊情況下靜脈采血困難的問題,比如癌癥晚期、嚴重燒傷、肥胖、出血傾向和嬰幼兒等人群[5],因其自身特殊性會導致靜脈采血操作困難或者會引起嚴重不良后果。并且,其在結束采血后不會出現持續疼痛[6]。但末梢血主要是人體中末梢毛細血管中的血,采集的標本中會含有細胞內液、組織間液、動靜脈血、毛細血管血[7],并且末梢采血的采血部位血管細,出血量相對比較少,所需要的采血時間長[7],在采集過程中血小板會粘附在傷口處,血小板和紅細胞會對傷口產生作用,導致血常規檢測中的血小板和紅細胞較對照組低;另外,采集時間長會導致炎性介質如白細胞的數量上升。采集前的擦拭消毒也容易導致異物進入血液樣本,且采集方式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比較大,采血針進入的深淺不好把握,采集過程中的擠壓以及環境、溫度等因素都會影響結果。這些因素都會導致正常成年人末梢循環不能很好的反應具體血液情況,使得血常規檢驗結果與實際數值有所偏差。此外末梢采血采集的血樣,樣本中可能攜帶的雜質較多,對儀器的壽命和精度也有很大的影響。
  靜脈采血采集部位常位于肘部肘正中靜脈,血流量大,靜脈血在靜脈中不斷流動[8],故檢測準確性和重現性相對較高能正確反映檢驗者的血液情況,且靜脈血采集采血量較多,受外界的影響因素較小,檢驗結果較準確[8]??梢源砣硌涸陟o脈部位采集的血液樣本不容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和影響。然而,有特殊患者難以靜脈采血,并且因按壓不當會造成淤血瘀斑,給受檢者帶去心理不適;除此之外,靜脈采血量較多,受檢者往往也會有不滿情緒。
  本研究通過對同時需要檢查血常規的160例體檢人員進行試驗,分別采用末梢采血和靜脈采血,通過對檢測血常規項目中的紅細胞及其因子、白細胞及其因子、血小板及其因子的比較發現,觀察組的RBC、HGB、HCT、MCHC、PLT較對照組高;而WBC、NE較對照組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靜脈采血較末梢采血的血常規檢驗結果更有效,這與文獻[4]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末梢血標本與靜脈血標本中的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等血常規檢測水平有一定差異,靜脈血采血受到負面因素干預較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采用靜脈采血檢測血常規,其準確性高,更具有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漆曉君.不同采血方法用于血常規效果分析[J].世界臨床醫學,2017,11(4):234.
  [2]王嫻默,肖林,李彥林.不同采血方法對血常規檢驗的結果影響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A01):10-12.
  [3]趙延慶.靜脈采血與末梢采血急查血常規的區別[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2018,6(20):51-52.
  [4]陳智勇.靜脈采血與末梢采血血常規檢驗中差異性的研究進展述評[J].檢驗與診斷,2018,12(5):34-35.
  [5]謝雪芳.不同采血方式對血常規檢驗結果的影響[J].醫療裝備,2017,30(18):54.
  [6]韓靜.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規檢驗中的比較[J].醫學檢驗,2016,11(2):126-127.
  [7]左玉賢.對比探究血常規檢驗中末梢血與靜脈血的具體運用[J].臨床檢驗雜志,2018,7(4):710-711.
  [8]杜作江.末梢血和靜脈血不同采血方法行血常規檢驗的應用價值分析[J].臨床檢驗雜志,2018,7(3):472-473.
  收稿日期:2018-12-26;修回日期:2019-1-22
  編輯/馮清亮作者簡介:吳云(1980.12-),女,黑龍江佳木斯人,本科,主管檢驗師,主要從事醫學檢驗技術的研究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104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