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科聯系對于學習歷史的幫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在中學階段,對于學好歷史,我們經常能聽到這樣一句話:就是這個人的歷史基礎怎么樣。那么一個人要具備什么樣的歷史基礎才能幫助他學好歷史呢。個人覺得這個歷史基礎包括了他的語文基礎、地理基礎,這就涉及到了語文學科和地理學科的學習。
文言文是中學語文教學的傳統內容,經典古文美讀、文言比較賞析等也是常見的語文學習活動,但這一形式,已經不單純存在于語文教學,隨著新課改改革,文言文常常見諸歷史學科各處,尤其是綜合題中的資料分析。要讀懂這些文言資料,沒有一定的文學功底,猶如雞同鴨講,盡管有些資料已經顯示得很詳細了,可沒文言功底的學生依然找不到信息點,一頭霧水。
上述問題在研究中國古代史方面表現得尤其明顯。語文學科中的文言斷句知識,就可以給歷史學習帶來很大的幫助,比如,在官職的學習上,文言文的斷句,一旦斷錯了,句子就很難點開,理解出來的史料跟歷史上事實就千差萬別了。
中學學歷史,很多時候要捕捉文學情感和歷史背景相輔相成的關系所在點。魯迅先生也曾經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來評價司馬遷的《史記》,就是因為這部史書很好的把史實性和文學性結合起來了,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學價值。延伸到現實教學,我們也可以借助一些設計,把文學、情感和歷史結合起來。例如在學習中國古代文化的課程里,可以通過分析李白和杜甫詩歌的特點,給學生提供一種新的學習歷史的思路。李白豪邁的文學情感和盛唐的繁榮歷史相結合;杜甫的現實主義詩歌和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相結合,實現在文學中了解歷史的變遷,進而從歷史變遷里更深刻地了解文學所表達出來的歷史情感態度和愛國憂民的家國情懷。
歷史時代特征的學習和一個時代的思想、學術、文化、風俗、習慣也有一定的聯系。
例如,道學的傳播,就影響了婦女守寡的問題。在宋代,對于寡婦改嫁事情上,大部分人還是比較開明的,他們不認為這是影響多大、多壞的一件事;明代以后才強調“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同時,這樣的觀念又和實際情況有差別,底層老百姓所受教育和上層社會受到教育不同,地位不同,對于守寡又有不同的看法,郭松義先生就此就有過研究。
再者,對于佛教不同的態度,跟不同時代的思想文化也有很大的聯系。隋唐時期很尊崇佛教,從韓愈的《諫佛骨疏》可以出平民信奉、士大夫也信奉。到了明清,花和尚的故事,以及僧人等被看做是三姑六婆的同類人,佛教文化的世俗化,都反應了思想、文化、觀念的變化。歷史當中對于魯智深、韓愈的學習,我們就可以結合這些文學作品來研究時代的背景和特征。
歷史事件的發生,從來都離不開一定的活動空間,這個空間就是地理。地理環境的不同對于歷史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響。中國,農耕文明古國,歷史源于黃河長江流域,地域廣闊、土地肥沃,有利于農業的發展,農民離不開土地,這樣就有利于統一集權的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古希臘,海洋文明國家,源于多山,少地,三面環海的地理環境里,海外貿易和海外殖民,古希臘就形成了奴隸民主政治制度。學好地理,那么在學習歷史,在理解歷史的背景和事件的發展過程中,就也能水到渠成,無須死記硬背。現在新形勢下的高考,考的就是學生學科串聯和材料的理解能力。
中國古代和現代很多地名的變化,也是學習歷史的時候存在的一個難點問題。在歷史記錄里面出現的地名往往是古地名。特別是明清文人特別喜歡用古地名,放著當時的地名不用,在研究那些歷史的時候,就需要去研究他所用的那個地名,到底是哪個時期的地名,地名搞不清楚,就難以確定這個材料所說明的地理位置究竟在何處,這樣他所記錄的整個歷史事件就失去了一定的史料價值了。在研究這些史料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借助地理學科的特點,從氣候、溫度、土壤特點,來推測研究最終判斷,這個史料屬于哪個地區,哪個時代?這個史料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
簡而言之,地理給了一個歷史空間,地理在人口分布、交通分布、自然環境等問題上,給我們學習歷史提供了一個立體的認識。
新課改以來,學科的相互交叉、互相滲透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發展趨勢。歷史是時間,地理是空間,語文是意識。中學階段歷史的教學,就需要學科的交叉與滲透,來適應新課改形式下重視考查學生能力,重視家國情懷的學科素養能力。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96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