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教育“時代,教師如何與時俱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互聯網+”的時代,各類新產品、新技術的產生,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教學組織形式乃至教學內容、教師工作職責等都帶來了無法估量的影響。教育的信息技術革命已經成為教育界必須面對的時代命題,也是當代教師無法逃避的一個現實話題。
關鍵詞:優質資源開發者;創新思維;課堂教學
隨著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有很多人在問:教師的職業會被替代嗎?答案是否定的。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的本質并不是傳遞知識那么簡單。人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就是因為教師要解決的問題,絕不僅僅是教授學生知識那么簡單,而是涉及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技能培養、社會化程度等多層面的成長,是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做準備、打基礎。在我國2016年出臺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學生的文化基礎僅僅是核心素養三大維度中的一個維度,學生的核心素養還有自主發展與社會參與兩個維度。并且,就算在文化基礎這一維度中,知識掌握也并不是唯一的重點,審美情趣、理性思維、批判質疑與勇于探究的精神,同樣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素養。這些核心素養能夠通過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來促進、發展與提升嗎?答案恐怕讓人有些失望,即便是當前大熱的人工智能,從目前發展的方向來看,其努力的方向也僅僅是基于海量數據,為學生的知識學習提供幫助,至于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中的絕大部分,如學習習慣培養、科學思維、創新意識、思辨能力、社會化發展等各方面的素養,這些新技術暫時還無能為力,而這些,正是我們的學校、我們的教師需要為孩子提供的。
那么面對新的挑戰,教師應該怎么做呢?
一、主動擁抱新技術
今天的學生,是數字化時代里生活的“原住民”,他們從小就接觸和使用這些數字化產品,體驗數字化環境帶來的種種便利。作為教師,如果不正視這個現實,堅守在固有傳統的經驗上,那么,就會被自己的學生和先進的技術遠遠地拋在后面。于是,今天,教師要和學生們一起擁抱新技術。教師應該成為學習技術的領跑者,優質資源的開發者。當今時代,教師授課已不再是過去“一塊黑板,兩本書,幾盒粉筆”就能將課傳授明白的時代了。學生們平時在網絡上接受了大量的“新文化”,思維辯解能力更強,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更好,如果教師仍然照搬舊路,會使學生覺得枯燥無味。所以,作為教師我們更要努力學習科學技術,做學習技術的領跑者,將現代化科技融入到現代化教育中來,讓學生更好地接受知識。今天,教師的舞臺豈止是課堂,網絡,才是一展身手的廣闊天地。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開發優質的教學資源,實現自身價值。
二、充分利用新技術
新技術與新產品深刻的影響到了教育教學的許多環節,重塑了教師職業的工作職責。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新技術已經成為共識,長期以來,教師用紙和筆計算學生的學習數據,耗時費力,準確率也不高,我覺得,“互聯網+教育”讓這一切變得輕而易舉。學生用電腦答題的同時產生海量數據,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告訴教師:哪些題過易,人人都會做,答題是無效勞動;哪些題過難,多數學生在哪個知識點出現“卡殼”,學生是否在特定段落做了筆記,是否在文章結束前就放棄了閱讀……從這些數據中,可以揭示出學生最佳的學習策略。當然,通過這些數據以及先進的技術手段,不但可以幫助教師掌握學生學情,還可以為教學提供更好的服務。
教師更應該成為創新思維的培訓者。創新,已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教師,自己要學會學習,學會創新。正確看待技術與教育的關系,努力接受新生事物緊跟時代潮流,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教育服務,領導學生用創新的思維去分析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地學習新知識,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虛心地向別人請教,積累經驗。面對學生網絡知識的“碎片化”,作為教師,我們更要博覽群書,精通每門課的精髓要義,了解網絡知識和網絡用語,了解和關心學生們的內心世界,將知識規范化,體系化,努力地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打破學生信息超載和知識“碎片化”的弊端。
三、仍要注重課堂教學
盡管新技術的發展如火如荼,但截至目前為止,大多數的互聯網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都更偏向于應試教育,其關注的重點在于學生學會學科知識,但知識學習只是學生核心素養中非常微小的一點。在各類新知識層出不窮的現代社會,學科知識本身可能會被遺忘,學生也很容易從網絡等平臺獲取知識,但知識獲取的同時,學生是否了解了學科知識背后的邏輯思考歷程,從而得到了學科思維的訓練?學生是否通過學習的過程,體會到了勇于探究、批判質疑等科學精神?學生是否通過學習的過程,體會到了人文情懷與審美情趣?就目前來看,學生這些核心素養的發展都還需要課堂教學來實現,而這種教學不是建立在空中樓閣的基礎上,而是以學科知識的學習為載體,體現在教學設計與具體的教學環節中。因此,教師要教學科知識,不僅要教會,還必須通過巧妙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基于學科知識的學習,得到核心素養的提升與發展。
四、借助互聯網成為終身學習者
“互聯網+教育”對于教師來講,到底意味著什么呢?這意味著老師們如果不與時俱進,就真的“Out”了!俗話說得好,刀不磨要生銹,人不學要落后。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學習。只有不斷“海納百川”,才能“源源不斷”;只有不斷吐故納新,才能與時俱進。兩千多年前,孔子杏壇講學,口口相傳,完全倚賴于教師。一千多年前,活字印刷術迅速發展,文字典籍大量復制,師生得以初步分離。如今,只要接入互聯網,海量知識就會撲面而來,無論是視頻教學,還是線上答疑、討論;無論是身處著名的大學城,還是在偏遠的小山溝,都能靠互聯網的力量學習,這一切為教師開啟了不斷深入學習的大門。
總之,作為教師的我們責任重大,任重而道遠。面對學生,家長,社會的幾重壓力,我們更要積極主動地去面對,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贏得社會和學生的認可??傊痪湓?,“互聯網+教育“時代的教師,一定要無愧于心,無愧于學生和家長,無愧于國家和民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李先達. “互聯網+教育”時代的教師角色[J]. 教育觀察(下半月),2016(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96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