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互聯網+”時代教師的個人知識管理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主要對“互聯網+”時代的個人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發展進行簡單的分析與探討,體現了教師進行個人知識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關鍵詞】互聯網+ 教師發展 知識管理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0-0164-02
1.引言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與各行業、各領域快速融合,引起了各行各業的劇烈變革。而“互聯網+教育”是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科技與教育領域相結合的一種新的教育形式。這種教育形式處于信息大爆炸的信息社會,知識繁多而復雜,獲取渠道增多、知識更新周期也越來越短。處于這樣社會的人們,還有一些老師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經歷,從微薄、微信、論壇等各方面搜集的文章,可是記住的卻非常少。
2.“互聯網+”時代的個人知識管理
2.1知識管理概述
所謂知識管理的定義為,在組織中構建一個量化與質化的知識系統,讓組織中的資訊與知識,透過獲得、創造、分享、整合、記錄、存取、更新、創新等過程,不斷的回饋到知識系統內,形成永不間斷的累積。一句話概括為:知識管理是對知識、知識創造過程和知識的應用進行規劃和管理的活動。
美國Paula.Dorsey教授認為,個人知識管理應該被看作既有邏輯概念層面又有實際操作層面的一套解決問題的技巧與方法。
2.2個人知識管理的發展
知識管理一詞最早是1986年由卡爾·維克在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會上提出的。但一定程度上來說,知識管理在人類歷史上一直存在,知識管理是一門既古老又新興的學科。古老是因為從人類文明開始以來,人們就在不自覺的對知識進行管理。廣義上認為,語言的出現和文字的記錄開始了人類歷史上智慧的留存與傳播。在原始社會主要通過石刻壁畫與甲獸骨進行傳播,信息的存儲與傳遞都十分脆弱。到了農業社會,造紙術與印刷術的發明,讓知識的存儲于傳遞都大大的提高。工業社會出現了留聲機、廣播、電影等技術手段,信息的傳播更高效,傳播方式更多樣化。上世紀60年代末,人們開始進入信息社會,計算機、互聯網等技術的發明讓知識的存儲于傳播在人類歷史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正如,印刷機的發明,打破了歐洲宗教權貴階層對知識的壟斷,由此帶來的知識普及加速西方文明的整體進程。廣播電視技術的發明,則穿透了由空間距離和文化差異造成的信息分離,加速了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交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媒體變革,不僅僅改變了知識的本質屬性,也同時帶來了信息的類光速傳播,開啟了知識復制的“零成本”時代,借助數字化傳播平臺,人們每天產生的大量數據與新舊知識,被最大限度的記錄、復制、傳播,做到真正意義上信息產生“零損耗”、復制“零成本”、傳播“零時滯”。從人類的發展史來看,人類的進步與知識的存儲、傳播,有著一定正相關關系。知識管理的思想被正式提出后,學者們對當前信息化時代的不同時期也進行了劃分。陳永隆將知識管理劃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文檔管理時期,時間是1998-2006年;第二階段則注重以人為核心用隱性知識傳遞知識,時間是2006-2009年;第三階段是充分利用各種網絡工具的現階段。程德蓉在2003年第3期的《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系統設計》一文中,提出了針對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方法,在當前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個人知識管理更強調個人只是存儲和傳播方式走向信息化,和互聯網進行深度融合。
2.3“互聯網+”時代的個人知識管理的特征
“互聯網+”傳統行業的結合發展,促使數據和信息呈爆炸式增長,信息量嚴重超載。因此如何有效的管理和應用各種知識和信息,并轉化為有價值的知識已經成為知識時代、學習型社會進行自我提升的一種重要技能。傳統的知識管理,由于信息技術的缺乏,主要是針對紙質版的學習筆記或資料進行管理,而且大部分知識是來源于集中式學習。受到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發展的影響,知識管理呈現信息化和網絡化,即人們通過網絡獲取信息與知識,基于各種技術工具、軟件系統、與數據庫等管理,主要包括獲取、記錄、存取、分享、更新等過程。
?。?)學習社會化
互聯網技術將每個人都互聯起來,形成一個巨大的社會網絡,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因此,在這個社會網絡中,每個人都是學習者,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獲取各種知識,同時分享自己的學習體驗。
?。?)過程協同化
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知識下,為不同地域的學習者構建學習共同體,提供了有效途徑。他們有著共同的目標和相同的學習興趣,不同的文化背景、跨學科、跨專業,彼此協作與分享,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協作過程中,對知識協同管理,這正是知識時代學習型社會的核心技巧之一,可以幫助教師拓寬視野,構建系統化的知識體系。
?。?)管理個性化
得益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大量的知識管理工具被設計出來,印象筆記、有道云協作、思維導圖、Wiki、知識問答等平臺,移動版的、PC版的、圖文搭配、電子文檔……形式多種多樣,可以實現隨心所欲的知識管理。但前提是,教師需要根據自己的需求,掌握不同知識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構建自己的知識庫。
?。?)知識顯性化
生活中有很多的隱性知識,需要經過挖掘,才能轉化為顯性知識。最為常見的就是實踐工作中的經驗、技巧的總結以及目前最為火爆的研究領域——知識挖掘。即將數據背后的規律通過各種科學分析方法呈現出來,而這些科學分析方法也是知識管理的有效技巧,有助于教師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并轉化為知識。
互聯網+時代,對于教師群體而言,需要意識到新思維、新技術、新理念才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內涵,尤其是借助信息技術進行開放性學習與知識管理,適應新的流程與方法,不斷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搭建終身學習體系,才能實現教育的未來。 3.個人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發展
3.1教師主要工作
人的記憶容量有限,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我們也需要借助于信息記錄工具來存取大腦中裝不下的記憶,這樣可以在我們需要時快速的找到相關記憶。對于教師,主要工作就是對教學內容進行綜合理解和反思,形成資源庫,進而對媒體加工,形成教學媒體,再進行實體教學。教師是名副其實的知識工作者,其專業知識能創造更多的產業價值和社會價值。一定程度來說,教師對知識管理的廣度與深度,與學生素質提升與否有密切關系。
3.2教師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就是能夠判斷何時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獲取信息、如何評價和有效的利用所需的信息。信息素養表現在:
?。?)利用信息技術獲取、加工、管理、表達、交流信息的能力
?。?)對信息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
(3)熟悉并利用技術條件和環境,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與解決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4)積極探究技術應用給社會生活帶來的變化,遵守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教師發展中,主動、積極、持續的參與各種正式、非正式的互動學習,促使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與專業態度的提升,以期個人自我實現,從而促進組織發展和有限的個人知識管理。教師個人知識是其專業發展的基點。
3.3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四個階段
?。?)經驗顯性化
隱性知識是真正支配個體行為的潛在知識,大部分未經表征與編碼,學習者無法直接學習,教師需要去吸收更多的經驗,并進行消化,并將經驗顯性化。
?。?)經驗反思化
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需要經過多次的學習、修改,不斷修正錯誤經驗,總結成功的經驗。
(3)知識理性化
理性化的經驗才能被稱為知識。教師個人理論的形成才能更好的為實踐服務,在教學中,讓新舊經驗發聲練習并系統化,是知識理性化的重要過程。
(4)知識數字化與互聯網化
主動接受新技術,有效進行互聯網學習,借助互聯網成為終身學習者,將個體知識數字化,并進行云存儲,與互聯網傳播,進一步深化教師知識體系、知識管理,已經成為21世紀教育工作的新主題。
4.總結
“互聯網+”時代,新思維、新技術、新文化才是未來教育新變革的主題,教師必須改變思維模式,更多參與跨領域合作,強調培養能力態度和知識整合的教學模式,對整個教學進行系統思考,真正做好個人知識管理與教學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武燕.知識管理工具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應用[J].文化教育,2006(2):192-193
[2]王若梅.大學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研究[J].教育探索,2013,(269):78-8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99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