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如何拓展職業教育教學時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中圖分類號】G7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6-0037-02
一、職業教育與企業用工供需錯配原因
根本原因在于當前教學與工程實踐的脫節。專職教師由于時間或空間的限制,真正深入企業實踐學習的機會和時間少之又少,即使獲得了相應的機會,多數也只能了解皮毛;與此同時,外聘教師實際參與課堂教學的情況也并不理想。從而導致了職業教育的課堂與工程實踐脫節、教學內容跟不上技術革新速度的現象。工程施工中鋼筋加工已經實現全自動化的時候,我們的實踐教學還停留在手工操作的層面;盾構技術發展的非常成熟的時候,學生也只是了解盾構施工的基本原理;每年有成百上千項新工法發布,我們的學生還在學習書本上最為老舊的水利、建筑、道路橋梁施工技術……。
二、拓展教學時空新方法
多年來,我們的高職教育工作者為改變現狀,積極通過產教融合的方法進行著探索,最為普遍的就是校企合作。由于受到知識產權、時間、空間的限制,還停留在共享場地、設備資源、短期的工學交替和小規模的訂單班的層面上,并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企業走進校園、技術走進課堂、成熟人才走向企業的愿景。在當前“互聯網+”時代,職業院校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對接產業發展中高端技術的教學標準體系,及時、更大程度的將新技術、新工藝引入我們的課堂,以提高畢業生的企業及社會認可度。為此,我們探索了以下一些方式方法以供參考:
1.新工法教學微課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跳出“碎片化”、“零散化”的局限,采用演示類微課,把各工序施工過程錄制裁剪做成若干個具有層次性、邏輯性、連續性的微視頻集展示給學生,將教學內容情景化,讓學生既能體驗到單個微課的碎片化、可視化的愉快學習體驗,又能通過實際觀察獲得感性知識以說明和印證所傳授新工法知識,構建和形成自己特色的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學生還可以反復選取自己不懂的或者感興趣的部分反復觀看學習,解決學生間的差異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2.把課堂“搬”到施工現場
對于學建筑的大學生來說,施工現場這個大舞臺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教學中,我們非常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施工圖紙識讀、施工現場布置,標準化工地建設,施工安全注意事項,施工測量放線,混凝土澆筑,見證取樣,現場管理,驗收項目和驗收標準等等這些平時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都可以到施工現場演練,只有到施工現場才能把課本中的內容與現場實際聯系到一起,真正做到融匯貫通。
3.“一對多”模式校企合作
傳統的校企合作存在諸多目的異化、局限于技能訓練、不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價值觀的成熟等缺陷。企業的使命是賺取利潤,而不是培養人才,企業對于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職業院校學生的勞動力,并為自己儲備人力資源,企業不會在意學生全面的、健康的發展;學校通過校企合作也只能訓練學生掌握一些技能,而沒有達成培養學生思維方法、洞察力、理解力、判斷力及在此基礎上形成成熟的人生觀、世界觀的理想目標。
為此,改變傳統“一對一”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與多個不同類型企業合作,以平臺信息模式將最前沿的、最新的實用技術引入到課堂中,把學生帶入到生產一線,讓學生的知識體系跟得上技術革新,能力培養與時代接軌。傳統課堂只停留在教室、實驗室內,通過平臺信息的建立,教學不受時空限制,通過學習現代通信施工技術,更多企業員工、一線專家都會現身課堂,教師從課堂的“主導者”變為“引導者”,課堂討論一半是學生,另一半可以是萬里之外來自全國各地各企業的工程師們;“無論天寒地凍還是炎熱酷暑,都可以通過將施工現場帶進教室,學生也更主動學習。與傳統課堂的“內”、“單”、“靜”相比,通過與多個企業建立溝通平臺后,我們的課堂可謂“外”、“多”、“動”,培養學生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判斷,全面發展。
三、新方法取得的成效
當前以互聯網和科技為驅動力的共享經濟形勢下,通過以上這些方法,讓企業將生產實踐中最為前沿的技術與經驗更大程度的向職業院校共享,讓新工法、新技術等能夠及時、高效的向工程類專業學生普及,對職業院校的專業建設,教師實踐經驗提升,教學質量拔高,學生的知識構架的改善與實踐能力的提升;對企業而言,這種共享雖然不能帶來直接的經濟利益,但降低了員工培訓成本,吸納了緊缺人才,減少了資金投入。實現學校的人才輸送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實現“雙贏”,真正做到職業教育應社會所需,與市場接軌,與企業合作,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校企合作之路。
四、結束語
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們將與時俱進,不斷探索新方法,打通職業教育與職工培訓之間的通道,實現職業教育與企業用工的無縫對接。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56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