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網絡用語對高職漢語言教學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用于網上交流的用語已經對傳統漢語帶來了一些影響。高職學生是應用它的主導群體。在互聯網上,人們的語言行為和能力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變化。這一變化將給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學帶來積極或者消極方面的影響,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用于網上交流的用語已成為一種新的文體。大規模使用它的是學生。下文闡述了網絡用語對高等職業語文課程教授的各種有利或不利因素,以及規范網絡用語的必要性。
【關鍵詞】網絡用語;漢語;規范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1-0012-01
1.正面影響
1.1 用于網上交流的用語使得漢語意義達到拓展。
曾經有學者指出,從標準化的角度來看,任何語言形式的改變,都是對當下語言固定形式的一種挑戰。用于網上交流的用語的出現也是一個突破,這也是最正常不過的,尤其是在當前形勢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傳播手段。但是,用于網上交流的用語對所帶來的變革同樣也是辯證的,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存在弊病的一面。利益,指的是一種符合當下語言的規則,便于其進步的新語體的出現。一種新的語體是普遍得到大眾的認可,甚至推廣的。如,年齡小的女孩子在網絡中被稱為“美眉”。和“妹妹”與“美眉”相比較而言,具有年輕化趨勢,40歲50歲的女人也可以稱為妹妹,從傳統角度看是有些不合適,但是,“美眉”不太強調個人的年齡特點,參考值較大,這是無法“妹妹”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語言將永遠打上時代的烙印。用于網上交流的用語反映了E時代多數人對美的認可標準,表面特點面貌和心理特征,反映了社會物質生產和精神生活,表現了人們豐富多彩的情感,發揮了人們的語言創新能力。此種變革極大地促進語言的進步,為語言的多樣化的實現提供了可能。
1.2 用于網上交流的用語發展語感。
對于語言的感覺是指快速理解,并且迅速的對其作出相應的反應的一種駕馭語言的能力。從事物表面到語言,從具體到抽象,包括語音、語義、語法和語用,是準確而多樣的語言詞匯理解狀態。用于網上交流的用語對學生的語境感知功能非常大。
用于網上交流的用語的具體情景也有助于人們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具體含義。因為,情景會對人們的感官產生直接的刺激作用,它兼具了人類動物本性和人的本性的雙重意義。它是特定的事物或特定的社會的反映,但意境是不同的。情境是客觀的,意境是主觀的。此種手段在知識教授時,可以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從教學需要介紹,制造以及創設特定情況,使其類似于課堂氣氛,吸引學生不自覺地進入其中,使得本來抽象的內容可以被學生更快地理解,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簡言之,這種模式體現在學生在語境中學習,感知語言,體驗語言中的情感,理解語言的微妙表達,從而將其變為自己的語言,提升自身的語言運用能力。然而,在實際的課堂上,有的新的單詞、單詞和句子都包含在文本里面,老師顧此失彼,忽略了上下文的銜接,或者,無法表達上下文,機械地背誦幾遍,植入他們的思想,然后,應用其他的檢驗手段進行測試。
2.網絡用語負面影響
2.1 語法的混亂。
(1)詞的異常變化。
一般互聯網上極少的人使用五筆輸入法,互聯網用戶普遍用全拼輸入法,以達到節省時間的目的,互聯網用戶沒有耐心保證打字的準確性,所以大量的同音異義詞取而代之。例如,“芬芳”就是“郵箱”;網友們互相問候時打“來了?”或“吃了?”。這好比“偶”代表“我”,“這”就是“像”,“在哪?”通常寫為“where?”;其他令人困惑的音譯詞,如“Windows 98”和“pirabbit”(奔騰處理器的第二代芯片),增加了信息的噪音,而且使用方式既不經濟也不華麗,而是隨意。
(2)與傳統語法相背離。
“別忘了我的電子郵件!”“你雅虎了嗎?在這樣的句子中,漢語名詞并不直接充當謂語,更不用說充當賓語了。對于短語“very apple”,我們不會說“very”,因為副詞很少修飾名詞,但是短語本身的意思,以及它是什么樣的apple,是非常難理解的。
2.2 語言的西方化。
學生的作文的西化傾向,是指學生由于英語表達的成分的影響,寫作不能向基本漢語語法靠攏,或翻譯風格語言,或者中文和英文的混合物,或創建新單詞,所以,語言表達既相同,也不相同,令人費解。例如:f2f(面對面),IDK(我不知道),AFAIK(據我所知)。網絡上普遍存在的故意拼錯、曲解原意、不按照語法說話等,逐漸擾亂了漢語課堂,阻礙了他們的普通話運用。
3.高職漢語言教學應加強對用于網上交流的用語的規范
用于網上交流的用語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影響,而學生的判斷力和自控能力相對較弱。盲目地學習或無限制地使用用于網上交流的用語,勢必影響學生對正確詞匯的學習、對標準語法的理解和對母語的掌握。
規范語言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語言自身發展的必然趨勢。青少年正處于接受教育的階段。如果長期沉迷于用于網上交流的用語的使用,勢必會影響傳統語言的學習,導致語言感知和應用能力的下降。由于用于網上交流的用語產生的新網絡環境的一種變體的語言風格,話語表達和表現相對自由,許多新詞術語真的很奇怪,一些樣式不高,而粗魯的言語也活躍在互聯網上,大量的用于網上交流的用語規范,新的網絡詞匯層出不窮,往往存在主體性的隨機性。語言教學及時反饋、糾正用于網上交流的用語中的一些不規范現象,通過積極引導形成健康文明的網絡道德規范,創造全新的網絡生活方式,在全社會形成文明的網絡氛圍。
參考文獻
[1]祁偉.試論社會流行語和網絡用語[J].語言與翻譯,2003,(3).
[2]陳建華.用于網上交流的用語的發展及其規范[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
[3]張建沖.論網絡用語與語文規范化[J].電化教育研究,2003,(4).
[4]林寧寧.論用于網上交流的用語的特征[J].電腦與網絡,2003,(7).
[5]劉峰.略論網絡文學的語言運用特點[J].當代文壇,2004,(1).
[6]宋佐東.網絡文化對青年社會化的影響探析[J].山東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16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