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智障兒童社會融合訓練的幾點看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智障兒童的社會融合程度是他們將來是否能適應社會的主要指標,而他們與周圍成年人交往機會的多少,直接影響智障兒童智力的發展。兒童社會融合的發展水平如何,也是智慧發展程度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社會融合表現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能否正確地做出各種反應。針對我校學生的現狀,對他們進行社會融合訓練是迫在眉睫,因此我在教育過程中上進行了一些嘗試,下面僅談一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造成智障兒童社會融合過程受阻的主要因素
智障兒童自身條件阻礙社會融合進程。阻礙智障兒童社會融合的首要原因是智障兒童身體條件的限制,智障兒童較多喪失語言能力、認知能力。我校學生有三分之一的智障兒童語言能力較差,不能說話只會喊叫,這些是中度智障兒童的表現,智障兒童自身條件是阻礙其社會融合最主要的原因。智障兒童的智力水平停留在正常兒童3-5歲之間,根據智力殘疾分級可知,重度智力殘疾智商范圍在0-34之間,中度智力殘疾智商范圍在35-49之間,輕度智力殘疾智商范圍則在50-69之間。智力殘疾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弱。
家庭因素使得智障兒童社會融合過程受阻。傳統觀念下智障兒童家長只會專注智障兒童的基本生活保障,而不會關注智障兒重生活技能的培訓和教育,同時不能創造智障兒童社會融合所需要的有利條件,智障兒童的人際交往間題更容易被忽視,智障兒童家長不會將智障兒童帶到陌生人面前,殘疾人家庭充滿自卑感和孤獨感且敏感、自尊心極強,自然家長不會將智障兒童帶到親戚、朋友、鄰居等外人的面前,人際交往缺失會阻礙智障兒童社會融合。還有的家長把孩子完全依托給教師和專業人員,忽視家庭教育作用,不與他人合作。
社會支持不足是智障兒童社會融合受阻的原因之一。社會支持網絡中親戚、朋友、鄰居以及社區居民都是社會人群的組成部分,社會人群面對智障兒童只是看到其存在的問題,總是用固有的視角去關注智障兒童,所以說智障兒童社會融合進程中產生阻礙的因素還包括社會人群。我校學生中中國多數社區表現為居民之間關系冷漠,社區無法為社區內的智陪兒童提供良好的社會融合環境,智障兒童人際交往問題無法得到改善。社會人群是殘疾人社會支持網絡的組成部分,社會人群對智障兒童的關愛極其重要。
二、在學?;顒又性鯓訋椭钦蟽和M行社會融合
(一)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智障兒童進行訓練
訓練是提高智障兒童的社會融合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針對不同智障兒童智力水平與社會適應行為的不同特點,有目的地制定出訓練計劃與步驟,在教師的指導下使智障兒童社會融合程度有顯著進步。
(二)積極創設各種情境,使學生入情入境
針對我們班學生比較喜歡表演的特點,在生活語文課堂中積極創設各種情境,使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從而培養社會融合。在表演時,他們獲得與別人接觸的機會,并能意識到他人的存在,學會對他人的尊重,對規則有了理解,增強與別人合作的意識和自控能力。表演時,教師是一個中心人物,通過教師的指揮與啟發、智障兒童能夠主動學習與其他人溝通,從而在不知不覺中達到了社會融合的發展與提高。
(三)課堂內外也應該注意智障兒童的社會融合
在課堂上,有的學生因為膽小而不愿意舉手回答問題,課下也不愿意與別的學生一同玩耍,比如我班的維維同學,每次課堂上讓她回答問題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但是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基本能按要求大聲回答。在今年學校的冬季運動會中,從不參加任何項目的她,也終于和同學們一起跑跳起來,還獲得了獎項。所以,教師的方案設計和學生社會融合程度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
三、家庭生活中怎樣進行社會融合訓練
智障兒童除了在學校接受教育之外,主要活動場所是在家庭,幾乎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學校中許多學習訓練的內容需要在家庭中反復練習,才得以鞏固。教師要與家長多聯系,多配合。一方面,家長了解孩子的發展情況,及時地反映給教師,有助于教師對孩子制定出切合實際的教育計劃,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訓練方法;另一方面,家長也能及時了解學校對孩子的教育訓練要求,便于在家中安排訓練機會,給孩子以適當的訓練指導。通過雙方面的協作,對孩子的社會融合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四、參與社會活動是發展智障兒童社會融合的有效途徑
智障兒童的社會融合是在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并發展的,沒有了社會活動便沒有智障兒童社會融合的提高。因此.要多提供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我們學校的學生相繼參加過“全市黃鶴美育節文藝調演”、“全縣教師節文藝調演”等一系列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增強了智障兒童的自信心和自我表現力。決不能因為他們是智障兒童而忽略了這些提高社會融合的機會,要讓他們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自己的社會融合。
在生活中,很多人比較看重智力水平的評價,忽略對智障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的評價,我們要改變這種觀念,注重對學生社會融合的培養。教育好智障兒童是一項艱苦的工作,特別是對他們社會融合的培養。今后我們要加強學校、家庭、社區三方面的聯結,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為智障兒童的社會融合創造條件,使他們能適應社會生活,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在社會生活中真正被平等、公正的對待。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26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