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語文是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運用多種手段和途徑滲透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對傳承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具有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
  識字寫字教學中挖掘傳統文化。教學“川”字時,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川”的甲骨文形式,并讓學生說說它像什么。學生說:“像河水的形狀,左右兩邊是岸,中間是流水?!苯處煾嬖V學生,這是古代人民用畫畫的方式寫成的“川”字,并用多媒體展示了這個字由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的演變過程,最后請學生比較、分析楷書形式的“川”與其他字體的“川”的異同。這樣教學,學生不僅記住了“川”的字形,還對字義有了深刻的理解。
  寫字中也可以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漢字的方塊結構及橫平豎直,滲透著做人要公平、正直的內涵;漢字的部分與部分之間既不能過于緊密,又不能過于松散,寫的時候要把握好各個部分之間大與小、密與疏的關系,使字產生顧盼和呼應的效果,這也和為人處世有相通之處,即人和人之間既不能隔得太遠,也不能靠得太近。教學中,教師適時把這樣的道理講給學生聽,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會更加濃厚。
  古詩文教學中感受傳統文化。小學教材中所選的古詩,都是經過時間篩選后留下的名篇佳作,大多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因子。南宋詩人陸游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就極具典型性。陸游一生致力于抗金,雖屢遭挫折,但初心未改,希望能收復中原。從詩中,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執著、深沉、熱烈、真摯的愛國激情。教學這首詩,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及創作的時代特征,還要引導他們體會和感受詩人所具有的愛國情懷,進而引導學生樹立以后要成為國家發展的參與者與奉獻者的理想信念。
  傳統文化的載體除了古詩,還有古文。小學教材中選編了《伯牙絕弦》《楊氏之子》等簡短的古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這些文章中的思想要素,讓學生的道德品質得到升華。例如《伯牙絕弦》中的友情、《論語》中的治學精神等,我們不僅要讓學生發現,更要通過必要的引導,讓學生身體力行。
  課內外活動中體驗傳統文化。除課堂教學外,我們還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內外活動,讓學生切身體會與感悟優秀傳統文化。例如學習李白的《贈汪倫》時,可以營造學生畢業時的離別場景,引導他們回憶、想象幼兒園或小學的畢業情景,并且表演。通過情境再現,學生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的深厚感情。
  教師還可以組織開展關于傳統文化的朗誦或辯論比賽,訓練學生的口才和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誦讀或摘抄優秀文章,增強其語感,提升其知識儲備;組織學生參加有關傳統文化的知識講座,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帶領學生到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參觀,感受歷史,增長見識;有條件的還可以開展尋訪家鄉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調查家鄉的風俗文化,考察家鄉的歷史古跡等,從小培養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將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文化滲透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406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