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個重要特征,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國的根本,能夠對人們產生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影響,實現人們精神世界的豐富,精神力量的增強,以及全面的發展。因此,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是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重視的,小學語文教學同樣如此。首先將明確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意義,然后探究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意義;滲透途徑
隨著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深度和廣度的不斷推進,小學語文教學被賦予了新的任務,幫助小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學習和吸收,提高小學生的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繼承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中心的民族精神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重視滲透傳統文化,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培養學生良好品性,強化學生民族精神,以實現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是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重視的。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意義
?。ㄒ唬┨岣邔W生語文素養
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意義之一。對漢字進行學習是小學語文學習的基礎性內容,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世界上最具有美學特征的文字便是漢字,小學生學習漢字的意義眾多,可以幫助學生對華夏歷史文明進行了解,對學生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進行培養的同時,更加能夠對學生的民族自豪主義精神進行培養和提升。此外,古詩、成語、寓言故事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對這些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學習,能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進行提升。此外,小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學習,有利于學生語感的形成、語文素養的提高,對于今后語言的學習是大有裨益的。
?。ǘ┡囵B學生良好品性
培養學生良好品性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意義之二。對于學生的培養應從小做起,小學作為學生接受教育的早期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性,幫助其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成,促進學生今后的全面健康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尊師重道、勤儉節約、禮貌待人、孝敬父母、勤奮刻苦等都是重要內容,這些對于學生良好品性的培養都有著極大的積極作用,因此重視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是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予以充分重視的,帶領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來優秀的傳統美德進行繼承和發揚,形成良好的品性。
?。ㄈ娀瘜W生民族精神
強化學生民族精神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意義之三。只有對本國、本民族文化有強烈的認同感,才能夠促使民族自信的形成,才能自發繼承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中心的民族精神。在小學這一接受教育的初期階段,教師應讓學生充分感受中國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文化,產生身為華夏子孫的自豪感,學生以愛國主義為中心的民族精神,形成文化自信,熱愛和維護我國的文化,避免學生對于本國、本民族文化不了解、不知道的現象,避免學生對文化存在崇洋媚外這一現象的出現。
?。ㄋ模├^承發揚傳統文化
繼承發揚傳統文化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意義之四。教育是文化有效傳播的途徑之一,因此重視滲透傳統文化,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是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任務。此外,學生并不是教育產生影響的唯一對象,教師和家長甚至其他人也會受到教育的影響,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會對包括學生在內的眾多對象產生巨大影響,使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揚。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措施
(一)優化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領悟傳統文化
深度挖掘教材內容,探究和滲透傳統文化,優化教學內容是小學語文教師的首要任務。小學語文教材內容通常較為簡單易懂,且包涵豐富的民族美德,小學語文教師在教授教材中一些古詩詞的時候,便可以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其中,讓學生進行感受和領悟。如在教授《題破山寺后禪院》這一古詩時,該詩作為唐代山水詩的代表之一,主要對清晨詩人游覽破山寺,并于廟宇后禪院感受到的清幽脫俗景致進行描寫,詩人將對所游覽景色的喜悅之情,以及對隱逸生活的追求之情寓于詩中。該詩所用字詞較為簡單易懂,但是感染力強,藝術性十分完整,小學語文教師應對詩人的生平以及當時背景進行補充說明,實現教學內容的優化,與學生一起對傳統詩歌文化進行賞析和領悟。
(二)通過民族風俗,促使學生繼承傳統文化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風俗眾多。小學語文教師應通過民族風俗將優秀的傳統文化滲透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更好地學習,進而繼承傳統文化。如在教授《元日》這一詩時,該詩主要對新年熱鬧、歡樂的景象進行了描寫。小學語文教師應補充講解一些關于春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對傳統節日的文化氛圍進行充分感受,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猜燈謎、對對聯、編中國結、剪窗花等相關的民族風俗活動。又如在教授《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一詩時,教師該詩將重陽佳節時期,游子身居他鄉,異常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感情寓于其中。小學語文教師應對重陽節這一節日進行補充說明,讓學生了解到為何游子在重陽節這一節日尤其思念家鄉和親人,可以帶領學生去登高祈福、賞菊等。通過民族風俗讓學生了解到更多的傳統文化,引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更好地對傳統文化進行學習,并對其進行繼承和發揚。
(三)講解傳統故事,激發學生傳統文化興趣
小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傳統故事,其包涵了豐富的語文知識,同時還將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蘊含其中。小學語文教師應對傳統故事進行講解,深度挖掘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進而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實現思想道德修養的錘煉提升。如《沉香救母》這傳統故事,該故事主要講述沉香歷經千辛萬苦,堅持不懼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解救母親。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向學生拓展一些關于寶蓮燈的故事,引起學生在感情上的共鳴,讓學生對沉香救母這一故事更好地進行理解。又如《孔融讓梨》這一傳統故事,該故事主要講述年幼的孔融主動將大個的梨讓給哥哥的故事,贊揚了其遵守公序良俗的美德。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向學生補充孔融的生平,展示其精彩的一生,讓學生明確在小時候養成良好品德的重要意義。 ?。ㄋ模﹦撛O教學情境,優化傳統文化滲透路徑
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多媒體這一工具越來越多地運用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應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將教材中的文字變成直觀和生動的圖像,優化傳統文化的滲透路徑。如,在教授《憶江南》這一詞時,教師便可以通過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通過圖片或是視頻對“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景象進行再現,并輔以背景音樂,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江南好”,理解詩人為何對江南念念不忘,以及詩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又如在教授《守株待兔》這一寓言故事時,也可以運用多媒體再現畫面,使得學生對故事內容產生深刻印象,時刻警醒自身要懂得變通,不能死守教條。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可以大大提升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實現傳統文化滲透方式和效果的優化。
?。ㄎ澹╅_展實踐活動,帶領學生感受傳統文化
文化的根源是實踐,小學語文教師要將傳統文化更好地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接受、繼承傳統文化,便不能夠僅僅依賴課堂教學,而應該多多開展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感受。小學階段的學生較為年幼,好奇心較強,且活潑好動,因此他們對于實踐活動有著極大的熱情,在實踐活動中能夠更好地對傳統文化進行學習、理解和記憶。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節日時開展實踐活動,如清明節時帶領學生外出踏青,向學生講授介子推的故事;重陽節時帶領學生去往養老院,讓學生向老人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春節時組織學生開展活動,包括寫對聯、對對聯等,讓學生對于春節的魅力進行切身感受。通過眾多實踐活動的開展,不僅能對學生的學習生活進行豐富,更加能夠激發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從而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繼承和發揚中。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知,在黨和國家大力強調文化自信的當下,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滲透到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小學這一學生接受教育的初期階段顯得更為關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從教學內容、民族風俗、傳統故事、教學情景、實踐活動等方面著手,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
參考文獻:
[1]王麗艷.談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神州,2016(36):100.
[2]張玲.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中國校外教育,2017(5):93-94.
[3]范劍南.播下一粒種,收獲一份情: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知識[J].考試周刊,2013(75):32-33.
[4]孫永志,張曄.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研究[J].課外語文,2018(10):180.
編輯 段麗君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167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