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英語“對分課堂”對新型學習方式的促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葉圣陶先生最早提出“教是為了不教”,說出了教師在課堂教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最終目的。良好的課堂氛圍應該是靈活的,是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和發展的不平衡性決定的。在當今的大部分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不明顯,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始終無法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對分課堂”模式在則這方面取得了明顯效果。
關鍵詞:對分課堂 自主 合作 探究能力 學生角色
一、“對分課堂”的內涵
1.“對分課堂”的提出
“對分課堂”理念是復旦大學心理學系張學新教授于2013年提出的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起初主要針對的是中國高校課堂中普遍存在的教師教糾和學生學不學脫節的問題,在中學課堂,特別是在文科知識型授課中,教師講授知識的方式較為枯燥學生聽課興趣低,課堂成為教師的一言堂,學生成為教師演講的聽眾,師生之間缺少良性的溝通與交流,師生關系生疏,課堂效率低,學生學習興趣低的現狀?!皩Ψ终n堂”在大學中主要表現為,教師教授一節課課之后,給學生一定時間內化吸收教師所講內容,并查找先關資料結合自己吸收成果在下一次課上討論。這一過程也可在一堂課中完成。這種模式在新知識教授課堂中的效果甚佳,逐步推廣到中學各個學科的課堂教學中。根據中小學課的特點,“對分課堂”模式主要表現為:將課堂時間一分為二,上半時段,教師講授知識,按照傳統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另一半時間交給學生,針對教師所講授的內容進行討論。[1]
2.“對分課堂”的實施
“對分課堂”模式將課堂教學活動從時間角度分為三個界線明顯的三個階段:分別為講授環節、內化吸收環節和討論環節[ 張學新. 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2014]。這種有明顯模塊界線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最突出的特點是將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在不是穿插進行,而是在完整講授的基礎上進行純粹的討論,在中學課堂做到“隔堂討論”,讓學生在講授課之后能有一定時間自主探究學習,對課堂講授內容進行個性化有傾向地內化吸收,然后進行有計劃、有準備的討論,一方面這樣可以使學生更深入地吸收和消化課堂知識,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另一方面,這種對分課堂模式助于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單一化教學的現象,環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繁重任務,同時,學生在對分課堂中與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將轉化為知識的探索者、發現者,使其成為課堂、甚至是課外活動中真正的主體。小組討論與集體討論活動可以增進生生、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與合作,有助于合作、信任的人際關系的建立。[2]
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角色
1.講授:知識框架的接受者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突出教師與學生良性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同于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僅靠聽在短時間內接受龐大的信息量,要求學生機械的掌握公式、定理。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中,講授只是教學活動的導入環節,學生只需要對教師講授的主線進行熟悉和了解,對與該主線相關的問題域或形成大致輪廓,形成問題的基本框架結構,把握和明確該單元知識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明確自己在課下需要自主解決的問題;從這個角度說,講授環節中,學生的任務是接受與分析教師傳遞的知識框架與該模塊或單元的整體教學內容,為自己課后自主探究、小組的合作討論及后半節課的課堂討論提供基礎性支持和引導。[3]
2.課堂討論:知識的交流者
對于中學生而言,課堂參與有利于他們切身真實地體驗知識相互交流觀點,拓展思維寬度是教師對是否將教師灌輸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知識體系中的有機的一部分的重要參考環節。課堂討論又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課堂參與方式,也是架構和豐富學生個體知識體系的有效方式。課堂討論既是針對講授和內化環節學習成果的檢驗與反饋。值得注意的是,對分課堂中的討論不是為了討論而討論,討論的問題更不是漫無邊際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中的討論主題是固定的,是針對上次課的內容進行的專門性討論。作為同一小組的成員,每位同學都要交流自己的學習心得體會、及內化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困惑等與小組成員之間進行積極的溝通與交流,在不同組之間展開討論,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并在相互交流中取長補短,組內達成共識,形成小組討論意見,形成組間思想交流。
在“對分課堂”討論中,教師并是簡單地聽,還要掌控課堂節奏,控制小組發言的時間,對于自制力不強的愛開小差的學生及時糾正。爭取讓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都得到思維的拓展,語言的訓練,從而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實施
該模式在初中課堂的實施步驟教,教師利用部分講解課時知識點,講解語法架構、句型、講解整個單元重點句,課堂剩下的時間鐘交給學生小組間討論所學語法點,弄清楚課下要討論、聯系的內容,跟據語法、就是做造句、對話練習,小組四人講自己的句子連綴成小語段或是小對話,最終能夠將語段擴展成文章,以實現聽、說、讀、寫能力協同發展。
結語
在“對分課堂”模式下,教師改變了傳統的講授模式,學生也有知識的接受者轉變為注釋的發現者。對分課堂的三個環節充分體現了新型的師生關系,即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個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將這種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不僅能有效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最重要的是真正實現了學生的個性化,獨立思維的發展。將這種教學模式有選擇地運用到初中英語課堂當中能充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有效培養學生們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既能調動學生積極性,改變學生接受知識的方式與習慣,還可以促進知識點的鞏固與整合。“對分課堂”模式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在英語課堂上的運用。[4]
參考文獻
[1]朱品文.對分課堂實施的五部曲.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4):117-118
[2]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5):5-10.
[3]楊淑萍,王德偉,張麗杰.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及其師生角色分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15,(9):653-658.
[4]《科教導刊》2016年15期作者:張春發胡煒篇名:《論“對分課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堂教學上的運用》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71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