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探古漢語中的名詞活用為動詞的現象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古漢語中,詞類活用的現象比比皆是,非常復雜,常常令初學者感到十分棘手。今天,我想專門就古漢語中的名詞活用為動詞現象做一點粗淺的探究。依據我多年對文言文詞類活用的關注以及我從事語文教學的實踐,我認為要在具體的語句中,通過對語法、語義等的綜合分析來確定其活用情況。
  關鍵詞:名詞 活用現象 探析
  一、常用的名詞靈活改動為常用動詞:
  1.常用的名詞相關連,不是并列的關系,也不是起到修飾的關系,而是動賓的關系或主謂的關系,當中的某個必然靈活改動到動詞了。比如: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此句中“衣”和“褐”都可以說算名詞,兩個不算并列的關系,也不算修飾詞和被修飾的聯系,而是動詞和賓詞的聯系,在這里名詞“衣”應該做動詞,意思做“穿著”。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1]
  名詞“道”用在了名詞“千乘之國”的前面,相互成為了動詞和賓詞的關系,“道”在這里是動詞,意為“治理”。[2]
  2.名詞之后緊挨著代詞,此名詞可以做動詞。例如:
 ?。?)驢不勝怒,蹄之。
  名詞“蹄”之后的就是代詞“之”,在此處應做動詞,代表的意思是“用蹄子踢”。[3]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名詞“王”在此處應做動詞,代表的意思是“稱王”。
  3.名詞如果在“所”“者”的結構之中的話,應做動詞。例如:
  (1)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館。[4]
  這句話中的名詞“客”在此處應做動詞,代表的意思是“居住”。
  (2)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5]
  名詞“罾”在此處應做動詞,代表的意思是“捕得”。
  4.名詞放在副詞后面,特別是否定副詞當做狀語存在名詞的前面的時候,這個名詞在此處應做動詞。
  (1)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
  “不”在這句話里起到了否定副詞的作用,作狀語,它所要修飾的名詞“稅”在此處應做動詞,代表的意思是“征稅”。
  (2)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
  “皆”在這句話里起到了否定副詞的作用,作狀語,之后的名詞“法”在此處應做動詞,代表的意思是“效法”。
  5.名詞如果在“可”、“欲”這些能愿動詞之后的話,便活用為動詞。能愿動詞和及物動詞結合成謂語,名詞的前面如果是能愿動詞,就像名詞位于動詞的位置上,所以它在此處應做為動詞。例如: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
  句中的名詞“妻”放在能愿動詞“可”字后面,活用為動詞,意為“娶妻”。
  (2)寡人欲相甘茂,可乎?
  名詞“相”放在能愿動詞“欲”字后面,便活用為動詞,意為“拜…為相國”。
  6.名詞后面帶了介詞結構作補語,這個名詞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刑”是名詞,其前沒有動詞,其后有介詞結構“于寡妻”作補語,“刑”應活用為動詞,意為“示范”或“給……作榜樣”。
  (2)晉師軍廬柳。
  名詞“軍”后面跟省略掉“于”的介詞結構,應活用為動詞,意為“駐扎”。
  7.名詞“而”和動詞或者動賓詞組相連的時候,在此處應做動詞。例如:
  (1)涕出而女于吳。
  “而”連接動詞“出”在名詞“女”之前,而且“女”的后面有介詞結構“于吳”,“女”在此處應做動詞,代表的意思是“把女兒出嫁”。
 ?。?)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名詞“階”后面的“而”連接動詞“升”,“階”活用為動詞,意為“搭臺階”。
  8.單個音的名詞迭用,要是代表主謂或者動賓關系的話,之間一定有個在此處應做動詞。
  (1)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壕⒊汲?、父父、子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四個單音名詞迭用,代表著主謂關系,第二個單音名詞在此處應做動詞,代表的意思是像個君主、像個臣子、像個父親、像個兒子。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親親”單個音的名詞迭用,代表著起到動賓的關系,前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意為“親愛”。
  二、名詞在特定環境作為動詞的用法
  1.代表賓語要成為某個名詞要代表的某個人或某一件東西,或使賓語產生某個名詞用作動詞的時候所表達的動作。例如:
 ?。?)爾欲吳王我乎?
  句中的名詞“吳王”應活用為動詞,是名詞用作動詞的用法,意為“使……做吳王”。
 ?。?)桓公解管仲之束縛而相之。
  句中的名詞“相”應活用為動詞,是名詞用作動詞的用法,意為“使……做丞相”。
  2.做使動用法的名詞,后面也有一些有省略賓語的。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為臣,諸侯不能使他為友)
  “不得而臣”相當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當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為臣”“不得使之為友”
  3.方位名詞,是名詞中的其中一種,活用為動詞,少部分時間也做使動用法。例如:
  (1)“子畏于匡,顏淵后”。
 ?。?)“未聞下喬木而入幽谷者”。
  以上兩例中的“后”、“下”均為方位名詞,這里活用為動詞,意為“使……后到”和“使……離開”。
  三、名詞作為意動的用法。
  名詞作為意動的用法,就是把名詞之后的賓語代表的人或事物當做這個名詞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歲后,皆魚肉之。
  句中的名詞“魚肉”活用為動詞,“以……為魚肉”,意思是“任意宰割”。
 ?。?)孟嘗君客我。
  句中名詞“客”活用為動詞,“以……為客人”。
  以上是對名詞活用為動詞現象的簡單探析。要想逐步完善人們對古漢語這類詞類活用的認識,還要有待于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探究、總結。
  參考文獻
  [1]《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63年10月第一版.
  [2]《莊子》哈爾濱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3]《論語》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4]《孟子》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5]《語文基礎知識六十講》北京出版社1982年1月第一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719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