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古詩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學習慣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抓住古詩的語言美和意境美的兩大特點,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進行“讀、悟、拓”三個教學步驟,激發學生濃厚的自學興趣,引導學生主動的自學行為,逐漸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學習語文的能力。
古詩 讀 悟 拓 自學
【中圖分類號】G 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06-0181-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古詩作為語文課程中一個載體,大量、自主、長期地吟誦、積累與運用,無疑是養成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學習語文的能力的重要途徑。
古詩的兩大特點:語言美,意境美。語言美體現在語言精煉,生動形象,常用夸張、比喻等手法再現,抑揚頓挫,輕重緩急、長短有致和韻調諧和,讀起來朗朗上口,深受孩子們喜愛。意境美體現在詩中所描繪的畫面與作者感情融為一體的藝術境界美。正如人們說的“詩中有畫,畫中有情”。在教學中,如何抓住古詩的這兩大特點,去引導和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我分三步進行:
1.一讀,激發濃厚的自學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感情熏陶。”因此,古詩教學更需要在讀中找樂,在樂中自覺學習。
?。?)初讀入“本”。教學中,學生要以讀為本。初讀時,做到讀準音,不丟字添字,把詩讀正確流利。
?。?)范讀入“味”。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繪聲繪色的領讀,讀出停頓和節奏,讀出感情。要求學生一聽字音,二聽節奏,劃節奏;三聽韻味,注意長短、輕重。學生耳、腦、口、眼全面參與、協調活動,感受詩的語言美、節奏美、韻律美,從而漸入詩的意境中。如教學詩《題西林壁》,范讀后,讓學生劃出這樣的節奏:“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細讀入“意”。放手讓學生主動學習、小組合作等形式一句句去探究。可以借助課后的注解與字典,獨立思考字詞和詩句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可以小組討論,再全班交流,理解詞句的意思。
(4)品讀入“境”。一是教師介紹詩的背景知識,了解作者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情境;二是學生品讀,變換多種朗讀形式,有個別讀、小組讀、男女讀、全體讀、同桌互讀等多種形式;三是談學生自已讀的體會,領會朗讀的樂趣。讓學生從詩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大自然的美。
2.二悟,引導主動的自學行為
古詩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加以引導體悟。學生只有在主動積極的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與體驗,才能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什么呢?
?。?)悟“情”。歌以詠志,詩以傳情。一首古詩詞,就是作者一段真情的表白,每一首詩都傳達了作者內心的情感。因此,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入境悟情,悟詩情來理解詩人表達的情感。領悟詩情常用的方法有:繪畫法;想像法。
繪畫是小學生的天性,為了配合小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引導學生將古詩所描寫的對象以圖畫的形式再現出來,化文字為圖像、化抽象為形象,充分利用學生具體形象思維能力較強這一心理特點來為古詩這一抽象學習材料來服務。從而達到更好地理解詩的意境,領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
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他們可以在古詩文中盡情翱翔。在指導學生感悟詩文意境時,可以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把自己融入詩詞的意境之中。如:學習《絕句》,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讓學生把視線引向天空,看到了什么?再把視線指向窗外,又看到了什么?讓學生進行想象詩中的畫面,并利用多媒體再現畫面,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加深對詩文的理解和記憶。
?。?)悟“法”。悟“法”是領悟詩文中字詞用法的妙處,感受語言美。領悟用詞,也是在詩文教學中一種學法指導的滲透。如,教學“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理解“綠”字的用法。我是這樣引導的:“綠是什么意思”?“綠可以用哪些詞代替”?再進行比較兩個句子:“你認為兩個句子哪句更好?好在哪?用了綠字,運用了什么手法來寫”?我們在古詩教學中巧妙進行學法指導,從而引導學生的自學行為。
?。?)悟“理”。古詩詩人在進行創作時,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于景物描寫中,或給人以鼓舞,或給人以啟發,因而詩中都暗含有深刻的哲理。教學中要加以引導體悟,如:教學王之渙的《登鸛鵲樓》后,引導學生感悟:這首詩描繪了祖國萬里河山的壯麗景色,同時也蘊含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深刻哲理。教學蘇軾的《題西林壁》,引導學生感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教學中引導學生反復在誦讀中理解感悟其詩文意思與寓意,從而實現不教。
3.三拓,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拓,就是“一篇帶多篇”,拓展學習詩文的空間。在教學中我常用的方法是積累。力求廣泛積累,全面滋養。如:
積累同一詩人的古詩:教學杜甫的《絕句》詩后,讓學生積累并誦讀杜甫的詩5首;積累同一時代的詩:如,學了唐代的詩,布置學生積累并誦讀唐詩5首;積累同體裁的詩:如樂府詩、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等;積累同一題材詩:寫景、寫人、記事、抒懷、寓理的詩文。
教學中適度拓展學生學習詩文的空間,讓學生在廣闊空間里學習詩文,繼承傳統,弘揚中華文化,體現大語文的教學思想。讓學生通過拓展閱讀、自主感悟、合作學習,進一步掌握詩的規律和特點,培養自學習慣,實現“教為了不教”。
魏書生先生說:“從思想到行為,從行為到習慣,從習慣到命運”。興趣是一種思想,思想是一種行為,那么習慣主導命運。我們深信,隨著學生思想認識的逐步加深,他們自然會從思想認識轉化落實的行動上,最終養成良好的習慣,創造美好的人生。學習語文也不例外。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87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