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有機構建對于小學生行為問題的策略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在自媒體高速發展的今天,各種自媒體被廣泛大眾所接受和熱捧,各種終端移動設備及其軟件的開發和利用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通訊手段,諸如:微信、抖音小視頻、火山小視頻以及電話手表、平板電腦、app等等。高科技智能設備與軟件對于少年兒童的發展也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可以將自媒體、學校、家庭、社會有機構起來,將學生所出現的各種行為問題予以及時的預防和糾正。
自媒體 小學生 行為問題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06-0134-01
1.小學生一般性行為問題分析
?。?)家庭學習行為問題
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平衡和不協調,以及家長文化水平和教育方式的不同,所以在小學生的家庭行為差別最大。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第一陣地,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許多家長自身教育的缺失導致孩子學習行為存在偏差和誤區。
?。?)學校行學習行為問題
學校是小學生學會認知、規則、基本道德準則的重要場所,同齡人的交往和老師的教育,是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途徑。但是,有的學生就可以做到聽從老師教導,品學兼優,有的學生卻是不愛學習,打架、鬧事,原因值得深思。首先由于家庭教育的差異導致學生在學校的行為表現有著明顯差異。其次學生的個性特征和接受的教育信息也會產生影響。
?。?)社會行為問題
在家庭和學校之外的活動都可以看作是小學生的社會方面,做一個合法,遵守誠信、友善、樂于助人的小公民。然而,有些小學生出了校門也有打架、偷盜、行騙,甚至觸碰到法律的底線。首先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長沒有做到監護人的職責,學校也沒有及時發現,并與學校老師溝通,沒有及時給與針對性的教育。
2.自媒體在家庭、學校、社會的有機構建針對性預防和矯正學生行為
?。?)針對小學生行為問題的家庭自媒體運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微信、智能電話、網絡攝像頭等的普及和運用,許多家庭成員基本都有自己的網絡通訊工具,包括現在爺爺奶奶輩的老人,也是可以熟練運用?,F在許多學校老師也利用微信和學生家長互動,對于學生的表現和行為問題都可以及時分享,家長第一時間就可以知道學生在學校的問題,回來家長進行教育,家長對于孩子的做人處事,有著很大的榜樣作用。
?。?)學校利用網絡媒體的運用
學校教育是具有規范的,有組織、有目標的教育場所,教師們是專業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但是每個教師的經驗和實踐教育水平也有很大差異。現今,信息化已經成為主要趨勢,挑戰教師和教育管理人員的理念。學校要與時俱進,科學發展觀,綜合利用高科技、網絡服務于學校教育,可以開發專門的APP,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等,建立學生學習行為表現,利用大數據的強大儲存功能,建立多維化成長檔案,不僅限于考試成績。學校的政策導向和每個學生的行為表現都可以通過網絡及時輸出與傳遞。
學校應為小學教師學習共同體引進專家學者,讓專家引領小學教師在共同體中自主學習,用專家激活共同體,幫助學習共同體設計安排合理的學習活動,整合現有的小學教師學習共同體,去除共同體中原本不合理的部分,從而保證小學教師學習共同體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健康發展。最后,構建完善的評價機制。當前“互聯網+”背景下的小學教師學習共同體在建設的過程中有一定的隨意性,組織性較弱,需要學校構建相應的完善的評價機制,從而保障教師學習活動效果的可持續性。具體而言,在共同體中可以采取教師自評、同行互評、教學評估與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做到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其中,教師的自評應是評價的關鍵,因為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反思不僅能夠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還可以優化教師在學習共同體中的學習方式,教師是學習共同體的主體,發揮教師在學習共同體中的主體作用,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師的自主學習意識。
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的媒介素養,互聯網技術是新的時代背景下小學教師學習共同體成員溝通交流的重要媒介,有的小學教師因為不善于使用互聯網技術而對教師學習共同體望而卻步,要想通過共同體學習新的知識就必須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
教師應正確看待日常對話沖突。對話沖突是對話的雙方在言語交流中產生的矛盾與分歧,因為專業的不同、所占據的角度立場不同,在日常交往中教師之間產生對話沖突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對話沖突往往可以體現出一個教師真實的思想表達。但不可否認的是,對話沖突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教師情感造成破壞,影響共同體的后續交流與合作,這就需要教師正確看待日常的對話沖突,把日常的的對話沖突當做一次友好的辯論賽,看做是一場文化的和諧切磋,而不是一味地苛責對方。這樣一來對話沖突將變成促進教師前進的動力,加緊教師聯系的紐帶,幫助教師更好地形成共同體意識,更好地進行學習共同體建設,形成良性的發展。
?。?)社會團體的媒體運用
除了家庭和學校,學生更多的時間就是在輔導機構,或者小區、上學的路上等,就是小學生們的社會教育。通過學校研發的APP,設立專門的專欄,通過社會組織的注冊,將學生的社會實踐和校外的行為表現實時上傳數據,這樣老師和家長都能及時看到。
總而言之,構建家庭、學校、社會數據平臺,創設共享、自主、合作的優質文化,引導小學教師在優質文化中自主發展,將有利于預防和及時糾正學生的行為問題。
參考文獻
[1]馮君.教師學習共同體的特質和價值[J].成人教育,2011(03):72-73.
[2]顧淑紅.孫海波.劉孫云.“校際聯盟+學習型網絡社區”助推中小學教師伙伴式合作[J].新課程研究,2014(12):17-1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87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