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教育對于小學生的特殊意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我國課程改革措施的不斷推進,學校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上升。小學生是祖國的幼苗、民族的希望,所以小學階段的義務教育不容忽視。在學校的教育學科種類中,語數外等升學必考科目一直是全校師生和家長的重心,也占據了學校和社會大部分的教育資源。新課改的實施更是要求我們教育者將目光轉向學生,以學生為教育的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去引導學生,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優秀的、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人才。這時候,學校的美育工程就成了一項系統化的、重要而龐大的工程,它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齊心協力,開拓思路,積極創新,腳踏實地,用熱心與愛心來完成。教育方向是正確的,我們教育工作者也是積極向上的,然而要開辟一條符合現實情況的美育之路,首先就要了解在小學美術教育的現狀,要深入了解小學生的學情以及學校的實際情況,只有這樣才能從實際出發,制定更好的方針策略來完成我們的共同目標。
關鍵詞:美;審美素養;繪畫教學
美是客觀存在的一種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美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無處不在的。羅丹說過:“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边@里的眼睛并不是指真實的眼睛,而是一種近似于眼光的含義,若把它升華來講,就是一種審美。所以培育人類的審美,從小就應該開展。培養藝術家也許是極少數的精英教育,可是審美能力卻應該是一個民族的普及教育。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開展,現代的小學美術教育已經步入一個嶄新的階段,不再像原先那樣“可有可無”。
小學美術教育就是要通過繪畫這種基礎性的審美活動,使學生直接去體驗美,在一幅幅繪畫的構圖與用色中體會真正的美感,使學生獲得感受和欣賞美的能力,從而使其學會創造美。由此不難發現,在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當中,審美教育是需要先行的。而在審美的教育中,繪畫即是必經之路。我們應該在平時的美術教學中,努力提高學生對于美的識別能力及鑒賞水平,促使他們的審美情趣由表及里、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一、繪畫及兒童繪畫的相關概念
繪畫,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從技術層面上講它是一個以二維表面為支撐面,再加之勾勒或染色等方法呈現出創作者心理活動的一門藝術。繪畫,是美術的主要門類、主要呈現方式,在藝術的領域占據著重要地位。
兒童繪畫,簡稱兒童畫,是由兒童創作的繪畫作品,它是兒童心理活動的直接反映。它不僅是是兒童通過自己稚嫩的雙手進行的一種形式獨特的自我表達,同時也能夠顯示出兒童對于自己所認知的感性世界的把握。兒童繪畫是兒童階段審美教育的主要部分,是幼兒、少兒素質教育中的一種,是兒童用繪畫來表達自我認知、發展其獨特思維能力、個性化自我表達的一門學科。本文所指的繪畫特指小學階段的兒童繪畫活動,體現在教育中的主要方式即為“美術課”。從通常意義上來講,兒童畫,就是在兒童時期所完成創作的繪畫形式。班格爾特認為:兒童畫是孩子超然于語言和理性思維之外的“象形文字”。
筆者是繪畫愛好者,由于職業原因也同樣喜歡鉆研兒童畫,在研究生的學習階段和日常的工作中一直對兒童繪畫作品的解讀充滿了興趣。通過閱讀相關的書籍和分析對比,筆者發現一幅兒童畫的創作與形成源于孩子的性格特點,更來源于教師的引導和分析。若教師指導學生模仿自己,那么得到的學生作品與教師作品出入不大,若指導學生運用繪畫素材去創作,得到的作品雖然不夠完美,可是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所以,教師對于學生的指引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二、繪畫教學對小學生審美素養提升的三種意義
繪畫,是小學生對于自我的表達,也是對于世界的認識和表達,若要提升小學生的整體審美素養,首先要教他們學會如何去欣賞一副“好畫”,進而才能去鑒賞更多門類的藝術作品,才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修養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所以對小學生繪畫能力的培養就是對其審美培養的重要體現方式。
小學生繪畫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求教師通過觀察分析學生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特點、成長氛圍,充分挖掘兒童的心理特征和情感活動特點,并依據其自身能力對兒童進行指導性的教學。旨在通過這一過程全面開發兒童的潛質,掌握其心理活動,釋放其善與美的天性,促進其心理健康。
很多人把美術課理解成一門簡單的繪畫課,認為上課只要畫畫就行了,對美術老師的理解也十分簡單,認為他們只要隨便教孩子畫一幅畫就好了。其實現實中的美術教學遠遠不是這樣,教師需要在美術課程大綱的指導下提前備課,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去上課,運用更為科學巧妙的管理辦法去管理學生,從而實現課堂優化、教學優化。只有這樣才能為小學生的美育的培養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在小學的美術課堂上,繪畫可以說占據了師生們的主要精力與時間。但是繪畫究竟從哪些方面影響著學生的審美素養?研究者將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ㄒ唬├L畫對培養小學生的構思能力有益
在我們進行美術創作之前,首先是需要進行美術構思,這個構思主要包括對作品素材的選取、對整個作品的把握、對色彩的運用以及對細節的構思等各方面。換句話說,美術構思是我們進行美術創作的前提與準備工作,對此我們可以在作畫之前,采用多種多樣形式表達自己的想法,思考自己想畫什么,怎么去畫。鄭板橋以畫竹著稱,他提出,作畫時最重要的是做到“胸有成竹”,意思是說想畫竹子,心里首先要有一個已經成熟的竹子,即沒動手之前,心里已經對整幅畫面有了一個自己的構思,而真正作畫的過程,只是一個按步驟完成的過程,當然,這個步驟在自己的心里。所以在培養學生繪畫的時候,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維構圖,在動筆前先去構圖,再去實施創作。
繪畫,并非只是為了創作一幅畫而去畫畫,繪畫的意義就是表達,而表達的前提就是通過構思去進行創作。一個好的藝術家,無論在進行寫生還是在創作,首要的就是先“冥想”。曾有位技藝高超的寫生畫家說過:在進行寫生之前,都需要對著實際中的景色觀察兩小時以上,等到你的想法成熟了、完善了、具體了你的畫才會做到又快又好又準確。 當然,這個想象不是腦中一片空白,憑空想象,而是通過一定的素材積累,來進行想象。任何事若是能做到心中有數,再按著自己的思路動手去做,往往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培養學生的構思能力對于學生做其他事都是非常有幫助的,可以讓學生形成條理清晰的思路,以及積累素材的習慣。
?。ǘ├L畫對培養小學生的鑒賞能力有益
美術鑒賞能力,也可以理解為美術審美能力,通過欣賞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從而進行創作,即看到一個作品,能夠體會出它表達出的美的內涵。例如,看到一座雕塑,欣賞者能否看出藝術家用這座雕塑表現了什么?看到一幅立體裝飾畫,能否明白它究竟美在哪里?看到一件工藝美術作品,能否看出創新的點在哪里?這些都屬于審美素養范疇。可是三維的或更為復雜的藝術作品,往往更難以鑒賞,許多成人尚不具備這樣高素養的審美能力,何況一名尚未成年的小學生。
想要培養小學生的審美眼光,首先要從藝術的最基本形式——繪畫鑒賞做起,指導學生學會欣賞繪畫作品的門類,指導學生學會欣賞色彩的奧妙、線條的魅力、獨特的構圖,從而培養其豐富的聯想能力。例如在日常的美術課上,通過幻燈片等形式展出一些較為優秀的繪畫作品,讓學生明白這些作品的創作過程及藝術家的創作心路歷程,從而培養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敏感度,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眼光。
欣賞圖片所帶來的沖擊力是巨大的,它會刺激學生的表現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提高作品質量。研究者在平時的工作學習中也有一些繪畫的創作,在每堂美術課的繪畫練習任務之前,為學生展出自己的優秀作品,與學生們分享,讓他們指出好在哪里,哪些是有待改進的地方,從而提高學生鑒賞的水平。更多的是在課堂上展示一些與生活相關的兒童畫示范作品,并進行分步驟講解,使得學生一目了然,從而成竹在胸,在接下來的創作過程中可以達到用最短的時間進行構思,而后用最快的速度進行創作。
?。ㄈ├L畫對陶冶小學生的情操有益
研究表明,人只有在孩童時期才具備強烈的被影響的能力,也就是說,兒童是最容易受成年人的引導與影響,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也遠高于成人。這些得天獨厚的天賦使得孩童時期的美術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為人的一生奠定基礎,對今后的審美觀的產生有著不可磨滅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愛美是人的天性,人從生下來就在不由自主中進行美的尋找活動。人們渴望美,熱愛美的東西,這在兒童的早期發展中就會表現出來。蒙臺梭利在自己有關早期教育的書中就曾指出,孩童時期,尤其是三歲之前的孩子天生就會發現美,對美的事物表現出其獨有的敏感性,例如喜歡色彩鮮艷的服裝或事物。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孩子們想要體會藝術的心情也在日益增強。尤其進入小學以后,他們對于美的追求表現得更為強烈,并日益凸顯其個性化趨勢。
尤其小學美術教師應當順應孩子的生長規律,釋放他們的天性,陶冶學生良好的、健康的、高尚的審美情操。基于其對美的需求,盡可能采取多種形式進行美的教育,引導孩子們去發現美、體會美,讓孩子具有一個相對獨立和完整的審美觀,這樣的審美教育不僅可以使孩子從小生活在美的事物中,也為他們今后的人生道確定正確正方向,潛移默化地告訴他們什么是美與丑、善與惡,什么樣的美才是我們需要發現和守護的,什么樣的精神才是需要我們加以傳承的。這樣的教育才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才能提升學生的欣賞能力。
在小學的美術教育工作中,培養學生審美的情操需要每個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則,盡心竭力地將美育這項浩大的工程帶進我們的每一堂美術課和每一次美術活動,使藝術在日積月累的教育活動中得以滲透,使學生通過繪畫來認識美、感知美、捕捉美,使學生在藝術教育工作者的逐漸引導下綻放華彩。只有通過日積月累和潛移默化的引導與感染,才有可能使得小學生從繪畫中發掘美的事物,接收美的訊息,創造美的作品,傳承美的精神,將美與藝術薪火相傳。
作者單位:
西安高新一中灃東中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02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