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結合部特殊家庭初中生的教育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城鄉結合部學生多數都屬于留守兒童,所以由于其生活環境使然,導致其在思想、心理及至行動上都會體現出明顯的特殊性,也使得教學過程具有明顯的難度。本文就對現代城鄉結合部學生的家庭教育狀態做出闡述,并給出一些解決措施。
城鄉結合部 初中學生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06-0017-01
在國內經濟持續提升的現今階段,城鄉結合部的人員結構也逐漸體現繁雜化,有農業產業人員、勞務工人、個體商販等。這些人員的子女基本上都是在城鄉結合部就學。然而在生活學習方面的條件,也還是體現出明顯的差距。盡管其中一些人員認識到了讓學生學習文化知識、接受教育的現實意義,但由于教育方式不科學使然,而導致相反的作用。那么在本文中,就對城鄉結合部特殊家庭初中生的教育問題和解決對策做出研討。
1.家長文化底蘊不夠
城鄉結合部人員幾乎都是從各個鄉鎮而來,總體素質不高,因為這些人員中的大多數都沒有接受過較高的教育。在談及到指導學生學習時,這些人員都由于教材難度而認為對于學習的指導也具有明顯的難度。尤其是對于學生的家庭作業,幾乎是理不出頭緒。一些人員還覺得,家長與學生的關系就是命令與聽從,不了解與學生對話的現實意義。所以其對于學生的管護,也幾乎都是以暴力解決。更有一些人員僅注重學生的考試結果,不建議孩子參與活動,覺得學生能考出好成績,其他方面就可以不予重視。
2.物質優先,精神落后
國內經濟的提升和生活條件優化,使一些家長體現出了無限度滿足學生物質追求的思想。如此片面的思想,長期下去,就可能導致學生變得唯我獨尊的姿態。也會導致學生變得性格上的雙重,在班級上很自律,但在家庭成員面前,就成了“小太陽”;還有一部分學生父母認為學生學習有教材就可以,沒能考慮學生的成長而為學生增加學習素材,不注重學生的精神追求,不管學生對錯與否都會以物質進行獎懲,甚至以暴力解決。還有一些學生父母沒能考慮與教師聯合為學生實行教育,他們覺得家長主要是滿足學生物質條件即可,學生的教育與已無關,覺得那是教師的事情,不注重學生的家長教育。
3.留守兒童的悲劇
?。?)家長成為教師的合作伙伴
在具體的教育環節中,需要做到家校聯合,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延續。因此就需要對以下幾點內容進行參考:第一利用開家長會的機會向家長講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讓家長積極向學校靠攏,主動與學校聯系配合支持教師的工作;第二家長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家庭教育素質。作為家庭教育的主體,需要多學習兒童心理學,了解現代孩子的特點,多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不是從自己主觀的想法去要求孩子;第三,成立學校家長委員會,運用學校家長委員會的功能,充分發揮其家庭教育的指導作用。學校必須加強對家庭教育的組織和指導,這不僅是克服家庭教育中一系列病理現象的有效途徑,而且也是促使家庭教育系統化、科學化的必由之路。
?。?)實施全方位教育引導,發揮其教育的主導作用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應當充分結合學生本身的客觀條件、學習進度以及課本中的知識點,給予城鄉結合部學生相應的學習指導,以強化其專業素養,并促進其從要學習、愛學習達到善學習的境界。那么在具體行動中,教師所要做出的首要工作就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其學習興趣。那么在具體行動中,就應以多種趣味化的方式,使學生在寓教于樂的環境中學習。使其在這樣的環境中將所學知識進行靈活運用,并由此產生繼續學習的興趣;第二是向學生講明課前預習、課中專注聽講、課后復習、知識拓展等每天的學習流程;第三是采取有效措施強化學生理解能力、知識儲備能力,促進其核心素養的提升。
?。?)用“五心”構建和諧班集體
所謂五心具包括“愛心、責任心、寬容心、細心、恒心”等。處于城鄉結合部的學生群體都屬于留守人群,因為其父母都長年在外打工,使這些學生每天不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因此,從他們的角度來說,愛離他們還很遠。因此,其便與教師、家庭成員間成為對立的關系。對其所表現出的特殊狀態,需要以客觀、現實的角度去考慮,不能以同樣的態度視之,而是應當以明顯的愛心、熱心去關注他們,以善意的話語和樸實的笑意讓其深切感受到友受的溫暖。教師也應當持續關注其學習上的點點滴滴,成功亦或是失意。從而使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體悟到來自師生的友愛、關心;責任心,也就是說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應付出其職責,那么對于城鄉結合部學生也應如此;寬容不能等同于縱容、任其橫行,而應當是因材施教,促進學生意識到本身的不完善之外,進而做出正確的改變。誠然,要想體現協調、愉悅、嚴肅、活潑教學氛圍的呈現,還應當體現出細心和恒心,并以變通的態度將“嚴、細、勤、恒、實”五項措施進行合理高效的應用。
世界沒有形態和脈絡都相同的葉子,城鄉結合部人群也具有獨特性。對于其所體現出的獨特性,我們應以客觀、尊重的態度來看待,以拉近師生間距離,并體現協調的合作關系和嚴肅活潑的課堂氛圍。這樣能夠提高學生繼續學習的信心,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學校還可考慮制定完善和落實認養制,并鼓勵條件允許的教師負責若干個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時常與這些學生進行對話,輔導學習、照顧飲食起居等,以促進其未來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虎.特殊家庭學生的教育問題[J].學周刊,2017,4(4):183-184.
[2]付伯武.對特殊家庭學生的教育[J].才智,2015(22):13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88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