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云城鄉結合部初中生厭學情況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原因,提出要消除中學生的厭學情緒,社會、學校和家庭都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和對策,齊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厭學原因;情況分析;改善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1-0085
我校地處長沙城鄉結合部暮云,近年來,學生的厭學情況越來越嚴重,而且隨著年級的增高,厭學情況也越嚴重。不僅是后進生不愿意學習,一些優等生也出現厭學情緒,甚至可以說“厭學心理”在學生中已經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此,筆者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分析了其原因,并談談我們為此所作的努力。
一、學生厭學心理產生的原因
1. 學校教育不當導致厭學心理的產生
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學校的教育工作還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學率,重尖子生,輕潛能生;學校生活內容、方式單一,許多學生對學習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視學習為苦差事。而一些教師忽視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教育學生時采用不當的方法,體罰、心罰學生,損傷學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學生產生孤獨、自卑的心理。
2. 學習壓力大、考試焦慮導致厭學心理的產生
目前,學校課業任務繁重,競爭激烈,父母的期望值過高,使得學生精神壓力越來越大??荚嚱箲],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社會競爭激烈,學校與學校的競爭也很激烈,學校要生存發展,升學率是第一生命線。于是學校在追求升學率指導思想的影響下,考試排名次,搞題海戰術,使學生的心理一直處于超負荷的高度緊張狀態中。
3. 學生學校人際關系不協調導致厭學心理的產生
(1)與教師的關系不和諧,產生對抗心理。在中學時期,教師仍然是學生心目中的公正代表。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護。如果教師對學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與愛心,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學生指導幫助,就會降低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度,影響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
(2)學生間的關系不夠融洽。同學之間也缺少了交流和溝通。如果教師疏于引導,同學之間就會產生隔膜,缺乏應有的同窗情。學生在校生活缺少朋友,找不到溝通交流的對象,感受不到生活的樂趣,性格會變得孤獨,慢慢產生厭學心理。
2. 青春期身體、心理的變化導致厭學心理的產生
(1)自卑情緒嚴重
青少年時期處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過渡的階段,認知特點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現實性的成分少,正如“初生牛犢不怕虎”,成績落后、交往受挫等讓有自卑傾向的人難以忍受,把失敗歸因于自己無能,因而灰心喪氣、意志消沉,慢慢產生了厭學心理。
(2)逆反心理普遍
初中生無論是經濟上,還是在許多問題的認知上,都對家長和教師存在一定的依賴性,可是,他們的潛意識里將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獨立。但是在家長和教師的眼里,他們還是個孩子,還很幼稚,惟恐他們上當吃虧,于是對他們關愛有加,喜歡過多干涉他們的生活。另外,中國傳統“師道尊嚴”“父為子綱”的觀念根深蒂固。于是許多家長和教師無論正確與否,都要求初中生接受他們的觀點,這引起初中生的強烈反感。
3. 家庭教育不當導致厭學心理的產生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品德修養、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環境條件等都對學生的品德和心理成長有直接而重大的影響。有相當一部分家庭環境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有的家長對子女經常訓斥,使孩子對父母見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難得不到幫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勵,使孩子有種“壓抑感”“委屈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離異,嚴重摧殘了孩子的心靈。更有些“問題家庭”家長本身品德低劣,作風不正,對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這種種情況都會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產生負面影響。特別是我校地處暮云工業園,政府為發展經濟,大量征地、征收農民住房,大多數學生家長一夜之間變成百萬富翁,加上家長文化素質不高,缺乏長遠眼光,認為有錢了,可以好好享受生活,認不認真學習無所謂,并身體力行地影響孩子,使得孩子也認為沒必要認真學習,喪失上進心慢慢產生厭學心理。
二、家校聯手改善學生厭學情況
1. 加強教師學習,提高教師心理素質
現代化生活日益緊張和繁忙,給人們帶來許多心理變化,面對激烈的升學競爭及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使一些教師產生心理沖突和壓抑感。教師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必然導致不適當的教育行為,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學校要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師的職業特征要求教師要有極強的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教師要用科學知識調整自己心態使自己始終處于積極樂觀、平和穩定、健康的狀態,以旺盛的精力、豐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緒投入教育教學工作中。
2. 更新教師的觀念
教師要認識到學生不是裝知識的容器,而是處于發展期的人,教師應給予學生應有的人文關懷,在解決他們精神上的困惑和痛苦后,再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以促使他們更好的發展。
3. 善用“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改變學生厭學心理的關鍵是要對學生充滿信心和期待。只有這樣,在與學生進行交往時,才會減少無意中傷害他們自尊心的幾率,讓師生的心靠得越來越近。教師的期望也是學生進步的一大因素,教師良好的期待會使學生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從而加倍努力,獲得更大的進步。所以,教師不應該放棄厭學的學生,要充分利用羅森塔爾效應,要改變“朽木不可雕”的觀念,堅信人是可以改變的,對他們滿懷期待。只有這樣,在與厭學學生接觸的過程中才會真正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信任、關愛、尊重和期待,他們就會很自然地產生肯定的傾向、愉快到教師的心情,消除對教師的敵對心理,愿意對教師講心里話,愿意接受教師的幫助和教育。也只有這樣,厭學學生的自尊感、自信心和學習熱情才能油然產生。教師接受到厭學學生良好的反饋后,他的“熱情期待”再次受到強化,又給這些學生以更大的關懷、更多的指導,產生良性循環。在這樣良好的心理氛圍中就能產生“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效應,這是厭學學生發生轉變的重要環節。 4. 加強學科心育
學科心育,即在學科教學中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一是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心育內容,如語文的情感教育內容、數學的思維訓練內容等;二是要以培養良好心理素質為核心,加強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優化知識結構,形成知識網絡,構建知、情、意、行、個性協同發展的心理結構;三是要優化教學過程,形成有序、樂學、高效的課堂教學運行體制,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的學習進步。
5. 開展良好的集體活動
針對一部分學生缺乏恒心、毅力、對學習存在惰性,從而使他們智力因素受到了極大束縛的問題,筆者開展“學習為了什么”“磨礪堅強的意志”等主題班會,幫助學生制定不良習慣治療卡,制定系列監督機制,并配合“學習競爭伙伴”“進步之星”經驗交流會等活動,使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
6. 開展心理健康服務
在學校開設心理咨詢室,定期為師生舉辦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專題講座。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生活輔導。幫助學生克服心理上的各種不良心理,引導學生合理宣泄不良情緒。
7. 加強對家長的指導和幫助
我校地處城鄉結合部暮云,大部分家長受教育程度不高,沒有教育學、心理學的有關知識。他們不了解如何更科學地教育孩子。因此,學校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等方式,讓家長懂得青少年心理發展規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的年齡特點,懂得教育學生的正確方法,了解青少年是一個特殊的年齡階段,有情緒反復、行為多變的特點,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們。對孩子教育既要鼓勵,也可以批評,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規律。對孩子的期望值不要過高,希望孩子成才,這是人之常情,但壓力過大,也會適得其反。
8. 加強家庭教育,家長注意引導孩子身心全面發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教育,每位學生厭學也同樣有著家庭的原因。父母的教育觀念、教養方式、家庭的教育環境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所以家長要以身作則,率先示范,一定要保持一顆進取心。此外還要重視對學生精神生活的引導,加強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注意鍛煉孩子吃苦耐勞、戰勝挫折的意志和堅強的品德,有意識地創設困難、障礙、曲折,讓孩子去經歷,增強其自信心,磨煉其意志,培養其獨立的人格。特別是培養和發展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從中培養孩子觀察、記憶、分析、創造、審美的能力。再次要尊重孩子。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為家長,應該從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當作私有“財產”,愛之則寵,恨之則打,家長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進行思想交流,多給予鼓勵,幫助孩子進步。
總之,我校通過以上措施,學生的厭學情況有所好轉?!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教育的征途中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我們去努力探索。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明德啟南中學 41011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66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