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行章》德育思想在《道德與法治》中的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百行章》具有極為重要的德育價值以及德育功效。然而,想要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出《百行章》的德育教育價值,我們必須深入了解敦煌寫本《百行章》中的德育思想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體現以及《百行章》德育思想對《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影響。
初中 《道德與法治》 《百行章》
【中圖分類號】G 63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5-8877(2019)04-0005-01
社會矛盾頻發的初唐時期,為了迎合社會風氣以及統治者長治久安的政策,杜正倫寫下《百行章》,將一些基本倫理道德規范整理下來,以喻世人。數千年來,《百行章》以積極、正確的生存理念指導著炎黃子孫在歷史的起承轉合中堅守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將《百行章》及其德育教育理念等在教學中直觀、形象地展現到學生眼前,使之能夠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染與熏陶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念等。
1.《百行章》之自然之道
在《百行章》中,儒家自然之道的體現尤為深刻。在杜正倫看來,自然與人類是和諧相處的,通過儒家思想來指導人與自然的相處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鍵之所在。在此思想的引導之下,人們才能更加客觀地認識并遵從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比如,《百行章》中提出“在家思農,生人之重”、“性之不去者衣食,事之不可廢者耕織,必須營之?!笨梢?,面對愈發嚴峻的生存環境,人類不應在尋求各自需求的前提下不斷榨取自然資源。同時,《百行章》還教人學會了如何尊重其他生靈,比如,“蠢動含靈,皆居人性;有氣之類,盛愛其軀。莫好煞生,勿規他命”等諸多內容有效的體現出了這一點。
近些年來,由于受到一系列政策的影響,人與自然的和諧程度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我省日益嚴峻的自然環境問題得到極大的緩解。因此,在游賞一些風景優美的自然景區和歷史景觀時,我們不妨將《百行章》中有關人與自然的論斷融入特色社會經濟的發展之中,讓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都能遵循其規則。
2.《百行章》德育思想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體現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為培養初中生良好學習能力、生活習慣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等而設立的一門課程。從德育教育的目的來看,《百行章》與該課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首先,《百行章》愛國思想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體現。
比如,在《百行章》中,杜正倫通過“蒙寵銜恩,喪軀守其全志”等論述了忠君愛國的重要性,并在《忠行章》、《節行章》、《剛行章》等章節中進一步論述了愛國是民族精神的一種重要體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以及中華美德的傳承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遵守社會規則”“維護國家利益”等單元則是讓初中生在愛國的基礎上更加深刻地領悟到自己作為祖國未來接班人所承擔的歷史責任。從教化目的來看,兩者是如出一轍的。
其次,《百行章》修身克己思想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體現。
克己,即戰勝自我,它對自我發展以及良好道德品格的錘煉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眾所周知,無論是《百行章》,還是《道德與法治》課程,都以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使之能夠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為基礎。比如,《百行章》中提出了“至如世之重,唯學為先,立身之道,莫過忠孝”,“立身終始,懊之為大”,“立身之道,先須政己,方始政人”等以儒家思想安身立命等觀點。同時,《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勇擔社會責任”、“在集體中成長”、“做情緒情感的主人”等單元不僅能夠引導學生更好地了解到“修身”、“克己”等思想在社會生存與發展中的重要意義,還能使之在克己立身的思想影響之下不斷提升自身道德素養。
3.敦煌《百行章》德育思想對《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影響
作為古代人道德行為規范之一,經過漫長時間考驗的《百行章》及其德育教育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倘若我們能夠將其恰到好處地將其引入教學中的話,那么,《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必然會得到極大拓展。在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影響下,初中生必然能夠在課堂學習中投入極大的參與熱情。
與此同時,將《百行章》德育思想引入《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我們不僅能夠在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使之在優美語言文字的感染下有效提升自身的歷史文化底蘊和人文素養。比如,《學行章》、《問行章》以及《思行章》等便體現了“是以三人同行,必有我師焉”以及“行須三思,勿從濫友”等謙虛、博學在良好道德品質塑造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總之,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百行章》具有極為重要的德育價值以及德育功效,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育工作者,想要通過豐富的教學途徑來指導初中生更好地進行自我蛻變,我門不妨在教學中努力挖掘出《百行章》的德育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1]郭明霞,郎全發.王文瑜.敦煌寫本《百行章》孝道思想初探[J].蘭州學刊,2012(05)
[2]黑曉佛.教育價值取向的大眾化及其思想流變——對敦煌蒙書中道德規范與思想的考察[J].敦煌研究,2011(0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92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