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扶志、扶智、扶質、扶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脫貧攻堅戰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經之路與堅固堡壘,扶貧工作的方法路徑正在不斷實踐創新并且需要進一步創新,形成多元化的扶貧工作開展路徑,構建全方位的貧困戶脫貧保障體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添磚添瓦。
一、扶志: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扶貧要扶志,以扶貧扶志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在幫扶困難群眾改善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改造貧困群眾的思想世界精神風貌,喚醒貧困群眾作為最廣大勞動者的勞動激情與脫貧意識。
1.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層面的精準個體貧困戶的扶貧扶志。在脫貧攻堅戰中,對于精準個體貧困戶的扶貧扶志工作,就是通過言語勸說、實例引導、以身作則等方式,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脫貧致富的志向,增強擺脫貧困實現小康的信心,激活貧困群眾積極勞動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言語交流向貧困地區困難群眾傳達黨和國家大力推行脫貧攻堅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方針政策,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喚醒貧困戶對脫貧致富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引導貧困戶對精準脫貧的信心,讓貧困群眾認識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不是幾個人勢單力薄地在奮斗,而是全黨全社會在一齊推進脫貧攻堅戰。以故事講述、實地考察向貧困群眾展示近在身邊的脫貧實例,改變部分貧困戶好逸惡勞的貧困心態,塑造脫貧致富爭上游的志愿。
2.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層面的鄉村精神風貌的扶貧扶志。在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中,對于鄉村精神風貌的扶貧扶志工作,就是將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工作與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將打贏脫貧攻堅戰確定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將實行鄉村振興戰略視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進階。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扶貧扶志工作,就是在向貧困地區困難群眾宣傳脫貧致富爭上游思想的基礎上,宣講鄉村振興思想。通過對更高階段鄉村振興思想的宣講,提振困難群眾對第一階段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通過對未來鄉村全面崛起圖景的描繪,激發貧困群眾對現階段抖擻精神勤勞致富的熱情。通過對鄉村精神風貌的扶貧扶志工作,促使貧困群眾及鄉村整體精神文化振興,為鄉村全面振興夯實精神文明根基。
3.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層面的農村文化價值體系的扶貧扶志。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過程中,對于鄉村系統文化價值體系的扶貧扶志工作,就是將脫貧攻堅戰和扶貧扶志工作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價值體系培育幫扶鄉村地區困難群眾的社會心理價值文化建設,喚醒貧困群眾心理底層的以自強不息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傳播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重塑勞動光榮的鄉村社會心理,培育創新致富的脫貧文化理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扶智:提升貧困群眾勞動致富的思維能力
扶貧要扶智,就是通過教育培訓、實例引導等方式,開拓困難地區人民的眼界、視野,訓練貧困群眾創新創業的思維能力,整體性提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智力水平,讓貧困群眾有能力脫貧致富。
1.義務教育扶貧,以義務教育幫扶困難群眾擺脫貧困代際遺傳。義務教育層面的扶貧扶智,一是依托義務教育學校系統,堅持全國義務教育一盤棋,以貧困戶子女接受教育的水平增添貧困父母擺脫貧困的希望,以免學費補生活費的義務教育體系保障貧困戶后代成人成才不再貧困,在對貧困戶子女的扶貧扶智工作中落實人才強國戰略。二是最大效率發揮扶貧工作者的主觀積極性,在扶貧物資中購置兒童讀本、教輔書籍,在訪戶扶貧中多與貧困戶子女交流談心。三是廣泛尋求接受社會援助,邀請貧困地區本村大學生返鄉交流,接納全國各地優秀大學生志愿者赴村支教。
2.職業教育扶貧,以職業教育培育貧困群眾的勞動技能、就業能力。職業教育層面的扶貧扶智,一是依托職業技術學院、學校,組織具有勞動能力、勞動意愿而缺乏勞動技能的困難群眾前往相應職業技術學校學習培訓,與用工企業達成勞動協議,促進貧困勞動力從農業向工業領域轉移。二是聯合社會各界力量,號召組織農業技術專家下鄉教學,向貧困群眾以及基層扶貧工作者傳授農業技巧。三是在貧困村整體脫貧致富進程中推進每一戶貧困戶脫貧致富,選拔表彰村內種地能手、畜牧高手,促進貧困地區村民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學習。
3.黨性教育扶貧,以黨性教育樹立貧困群眾信仰黨、追隨黨的精神支柱。黨性教育層面的扶貧扶智,一是重視扶貧工作者思想狀況、鄉鎮村基層干部的黨性教育,以黨性教育激勵廣大扶貧工作者的工作熱情,促使扶貧工作者挖掘、實踐多元化、多樣化的扶貧扶智工作方式。二是對貧困戶群眾的黨性教育,塑造貧困群眾信仰黨、追隨黨的思想狀態,讓貧困群眾堅定不移地相信黨和國家一定有能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在全國貧困群眾整體脫貧進程中進行個體貧困戶的脫貧致富,促進村民互相幫助、互相服務。
三、扶質:塑造落后地區扶貧工作的持久效益
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堅持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
1.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宏觀背景下注重每一個個體貧困戶的微觀脫貧質量。個體貧困戶的扶貧脫貧質量問題,一是扶貧工作注重循序漸進,蹄疾步穩、腳踏實地地開展扶貧幫扶工作,以充裕時間打造扶貧動能,以良好心態塑造脫貧質量。二是培養貧困戶勞動脫貧的主動性、內生性動力,讓貧困群眾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真正主體,防止扶貧就脫貧、扶完就返貧。三是注重脫貧狀態的長效性,幫助貧困戶找到一份持久性的勞動工作,獲得量少卻源源不斷的收入來源,以農產品種植等基礎性產業作為貧困群眾的基本生活收入,以新興生態保護型產業作為貧困群眾的持久性補貼收入。
2.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為動力推進扶貧扶質工作。以創新作為扶貧扶質工作的根本動力,扶貧工作者創新工作方式,脫貧貧困戶創新致富途徑,形成多種多樣的扶貧脫貧路徑。以協調增強脫貧攻堅戰的系統性與整體性,協調基層干部的扶貧工作與鄉村貧困戶的脫貧勞動,協調三大產業,創新產業業態,增加產業附加值。以綠色處理扶貧工作者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保障脫貧狀態的可持續性,提升貧困群眾的生活品質。以開放向脫貧攻堅戰引入全社會各個主體共同參與,共同努力,以產品、勞務的開放激發貧困地區的經濟活力,以觀念理念的開放改造貧困人群的精神思想。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以共享為脫貧攻堅戰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凝聚基層扶貧工作者、扶貧理論工作者、鄉村基層干部和廣大普通村民、困難群眾的合力,共同推進打贏脫貧攻堅戰。 3.統籌推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實現貧困村全方位脫貧,促進貧困地區高質量發展。把控政治導向,堅持“四個意識”,保障脫貧攻堅戰平穩有序推進。以貧困地區的經濟建設作為脫貧攻堅戰的主要任務,吸納各方資源、資本,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放松市場管制,激發經濟活力。以文化發展作為推進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柔性力量,實現深層次的脫貧致富。以社會建設增強貧困地區困難鄉村的自治能力,防止脫貧攻堅戰中出現暴力治安事件。以生態文明建設保障鄉村發展的可持續性,保障貧困群眾脫貧狀態的可持續性,提升貧困群眾的生活品質。
四、扶制:解決貧困群眾生活水平的經濟保障
扶貧要扶制,就是通過發展與改革制度、體制、機制,形成一套能夠保障脫貧攻堅戰順利完成、脫貧成果持久保持的社會規則、行為規范、資源配置方式。
1.推進完善貧困地區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解放貧困地區生產力,發展扶貧脫貧經濟動能。以體制促扶貧,在貧困地區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一是發展規模化農業生產,以規模化種植、養殖、販賣、運輸替代“各自為政”的小農經濟,以抗風險能力強的企業主體替代實力薄弱的貧困地區農民群眾。二是推進“互聯網+”模式,依托電商平臺銷售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借助微信、微博推送偏遠山區旅游產業宣傳。三是推廣普惠金融,為貧困地區鄉村群眾提供更加實惠的理財產品,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源泉。
2.改革與發展社會保障制度,保障最后一批脫貧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一是普及低保制度,最大范圍保障脫貧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適當比例的低保金以實物形式發放至貧困戶,確保貧困家庭吃得飽、穿得暖。二是構建轉移支付制度,活用財政資金,市縣級政府單位在使用財政資金購置物資時,靶向性地購買貧困鄉村困難群眾的農產品,以轉移支付購買農產品代替直接撥款補貼貧困戶。三是完善公共住房制度,對于缺乏住房條件的貧困戶,修建公共集體性住房,集中安置,集中管理,集中服務。
3.構建加強貧困鄉村集體經濟分紅機制,讓貧困地區貧困群眾同時享受勞動性收入與資產性收入。以機制促扶貧,構建加強貧困鄉村集體經濟分紅機制,一是進行土地確權,以土地承包權入股鄉村集體經濟,缺乏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放棄土地,而享受正當的分紅收入。二是變更集體經濟經營權,在貧困村引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大型農業企業、返鄉大學生、中壯年創業者等招商引資、減免稅費,改革集體經濟管理運營機制,激發經濟活力。三是號召具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進入鄉村集體企業工廠工作,由農業耕種、畜牧業轉移至工業生產勞動,獲取更高的勞動性收入。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責任編輯:雙艷珍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95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