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方式,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素質教育下,課堂教學應優化教學模式,重視有效教學,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共同營造課堂教學的愉快氛圍。尤其是小學數學課堂,不少學生會將“冷冰冰”的數學先入為主,對數學課不感興趣,教師應首先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改變對數學的不好初印象。因此,筆者認為,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方式,可以改變這一現狀,讓學生愛上數學,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積極參與
課堂是教學活動、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離不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而,有效的課堂提問,是促進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成效的一座橋梁和有效方式之一。在從事數學教學多年之后,筆者認為,優化課堂提問方式,可以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激勵學生參與數學活動,讓學生的思維與語言能力同時激發,是提高數學教學水平、提升學生素養的有利方式。如何讓學生積極參與進課堂教學中,讓課堂提問真正得到實效?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
一、新舊知識大串聯,正遷移
小學生的思維很活躍,能夠很快接收新的知識。然而,他們學得快也忘得快,容易忘記舊知識。所以,要讓學生在不斷吸收新知識的同時鞏固舊知識,需要教師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溫故而知新”的知識大串聯。因為數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它的邏輯性和系統性是需要循序漸進的,沒有前面的基礎作鋪墊,就無法掌握后面的新知識,進行深化。因此,為了讓學生能夠“知新而守舊”,筆者通過“降格處理”的方式,在課堂提問中把新知識的難度降低,與原來的知識更接近一些,讓學生不至于太過陌生,同時又有新鮮感,如此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并通過找準新舊知識的“對接點”,進行課堂的提問,讓學生既熟悉又陌生,通過比較,了解兩者之間的區別與共性,順利地完成新舊知識的正遷移。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筆者通過以下三個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1.什么情況下可以讓分子之間直接相加?2.尋找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數,有幾種方法?3.為什么能約分要先約分?有疑則進,帶著問題去思考,學生就會自發地成為學習的主體。無論學生的答案是否正確,首先,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大膽發言,是課堂有效提問的前提。沒有思考,不敢發言,有效提問只會“有問無答”,最后變成教師的“獨角戲”,課堂教學也就失去了學生主體的意義。因此,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再從中引導學生,一起討論,相互提問作答,可以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印象更深,不會輕易忘記。
二、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課堂教學是師生多邊的活動過程。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生不動起來,教師空有一腔熱情也難以完成教學任務、難以實現教育初衷。優化課堂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參與進來,讓他們動腦想、動嘴說、動手做,而不是端端正正坐好、眼睛死死盯著黑板,聽教師怎樣講,看似專心,實則“身在心不在”的多,這是“死板”的教學課堂,長此以往,不要說學生乏味,教師自己也了無教趣,又談何教學目標?教育情懷?因此,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刺激學生的參與欲望,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如,筆者在教學《三角形》時,會在課前給學生布置好任務,讓學生準備好不同形狀的三角形。課堂上,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動手能力,將手中的三角形隨意拼裝,看一看自己能拼出多少種圖形?并與同學互動,看看誰的圖形多?并進行討論,如,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如何推算出三角形的面積?為什么他們之間可以這樣推算?如此,學生既能動手又能動腦、動口,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怎么還會出現學生上課“瞌睡”的現象呢?
“動”起來,才能“活”起來,讓學生不斷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而教師則在一旁作個引路人、啟明燈,適時地進行糾正,讓學生不“走錯路”,將新的知識潛移默化地滲透進舊知識體系,融匯整合在一起,可以令學生始終處于一個不斷求知的過程,達到數學教學的目的。
三、尊重學生差異,讓課堂提問人人有份
俗話說:“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手中十指有長短?!泵總€學生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思想、性格、智力等都各有不同, 教師應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接受學生的差異性,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個性,在教師的機智教育下,揚長避短,完成自我成長。因此,在教學中,筆者會先了解所帶的學生的個性特點,就教學內容上針對學生的不同認知水平進行精心編排、設計課堂提問,使得每個學生都有題可做。如,在進行教學《分數應用題》時,筆者設計了以下四個問題:1.校園一角的24棵樹木要移植,一班的學生負責 ,移植了多少棵?2.校園一角有一批移植的樹木,一班的學生移植了 ,剛好是12棵,這批樹木一共有多少棵?3.校園一角有一批樹木,一班的學生移植了 ,還剩下6棵,這批樹木有多少?4.校園一角有一批樹木,一班的學生移植了 ,二班的學生移植了 ,一共移植了21棵,這批樹木有多少?筆者讓學習中上游的學生完成1-2題后再思考3-4題;讓學習在中下的學生完成1-2題,并進行現場答疑,即教師問,學生答,如何得出這個答案的?思路是什么?如此,不僅做到了讓“跑得快”的學生有勁兒往前跑,也讓“跑得慢”的學生看得到希望。這樣的分層練習,既保證了課堂的提問有的放矢,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無限拓展。而且問題的設計也是根據學生熟悉的事物,這樣學生學起來會更親切更有動力。問題有淺有深,可以讓學生的差異性得到良性發展,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四、結語
實踐證明,有效的課堂教學離不開學生的主體與教師的主導,二者缺一不可?!皼]有學生的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只是表面的成功?!币虼?,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方式,將數學中的新舊知識進行大串聯、正遷移;讓學生在課堂中“動”起來,讓課堂教學“活”起來;尊重學生差異,讓課堂提問人人有份,讓課堂教學更有深度與廣度,讓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華兵.高效課堂從有效提問開始——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2(08).
[3]羅紅彥.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1(1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98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