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高效運用信息技術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信息技術融入到小學語文課堂當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發揮學生內驅動力的作用。教學活動的開展強調師與生的溝通交流,是一種人人參與其中的平等交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夠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需要和喜好為出發點高效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文章從筆者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出發,分析了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高效運用信息技術。
【關鍵詞】信息技術;培養興趣;小學語文
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普及是現代化教學方式的體現,極大地沖擊了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信息技術的出現對教師、對學生而言都是一把雙刃劍,如何發揮信息技術對語文教學的正面作用,成為小學語文教學重要的工具值得全體語文教育工作者的探討。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作用分析
第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信息技術在讓學生對一個學科產生興趣中發揮了關鍵的推動作用,產生了興趣的學生才能積極接受新知識。語文學科中內含其他學科難以匹及的美育元素,在小學階段是鍛煉小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陣地。信息技術的運用讓靜態的語言和文字變成形象且生動的畫面,打破了時間與空間教學的限制,提升了小學生審美的能力。語文教學可以結合音樂和視頻等“花樣”,創設和小學語文教材相關的情境,這是現代語文教學得天獨厚的優勢。
第二,滿足學生的語文學習需求。面對年幼的小學生,教學過程需要考量學生的喜好和偏好。信息技術將原本比較散的知識凝結成系統的部分,在知識網絡中學生的信息量大大提升。信息技術對差異化的學生而言是有效的,不同層次的學生個人需求都能獲得滿足。面對內容廣泛、課時豐富的語文知識,老師要利用信息技術展示給學生文章的結構和脈絡,從宏觀上的認知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材中的名家名篇極為豐富,語言的特征也有很大區別,信息技術能夠展現多樣化的語言。倘若語文老師認為信息技術應用下的語文教學就是為了單純地刺激學生的感官會存在形式主義,信息技術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利用信息技術能夠拓寬知識量并滿足學生的差異化學習需求。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小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語文老師需要運用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激發學生的興趣,在靈活的教學中展現語文學科的“魅力”。興趣不僅對于教學效果的提升有重要價值,對于學生智力和潛力的挖掘也有關鍵作用,在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習興趣方面,語文老師要下很大功夫。例如,在學習五年級的《“沒頭腦”和“不高興”》一文時,語文老師可以播放多年以前的動畫片《“沒頭腦”和“不高興”》,抓住小學生都喜愛動畫片的心理學習此文。動畫片片段的播放不僅僅是為和本文的主人公相呼應,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認識到語文學科與生活的關聯魅力。在動畫片的“引誘”下,學生獲得有感染力的視覺沖擊,對于語文課文和課堂的興趣也就大大提升了。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提升學習的有效性
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是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在某種程度上為小學生提供了新的學習平臺。學生語文學科的學習是建立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的,由此引發的學習需求差異性也增加了語文老師教學的難度。信息技術活躍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讓整個小學語文教學的靈活性大大提升,運用信息技術能夠從多重感官影響學生,在直觀的視覺沖擊中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語文學科學習的認知水平和學習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文時,單純憑借教材中的兩幅插圖很難投入到寫景的文章當中。信息技術的出現改變了這樣的教學,學生們在老師的視頻展示中感受美麗的桂林山水,置身于幽靜的山色中伴隨著耳邊老師或學生朗讀文章的聲音,這本就是一種美的享受。生動又形象的意境創設下,小學生能夠在視覺領悟風景的同時感受桂林山水的特點,提升了語文學習的有效性。
四、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要把握合適的“度”
信息技術是為語文學科教學服務的一種手段,是為提升語文教學質量的一種工具。處理好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關系能夠在合適的情境下發揮信息技術作用的最大化。喧賓奪主是很多語文老師應用信息技術時常犯的錯誤,這是因為語文老師對語文課的認知和把握不到位導致的。本質上,語文課就是語言的實踐課,這是應用何種高新技術都不能改變的事實,換言之,語文老師要注意應用信息技術的 “度”。在學習四年級的《走進麗江》一文時,一些語文老師用很長一段時間以多媒體展現麗江“雄偉的山川、古老的城鎮、純樸的民風、圣潔的雪山、洶涌的大江、險峻的峽谷……”等,學生們的感官和情感是被調動起來了,但卻過多地陷入到視頻中的麗江美色之中。信息技術和語文學科的有效整合并不到位,這是很多語文老師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時的普遍性問題。對于“度”的把握沒有過多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語文老師在應用實踐中總結經驗,在“漸進主義”的應用信息技術實踐教學中提升小學生語文學習的水平。
五、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感受形象美
語文這一學科和生活中美感的培養是有很強的關聯度的,語文老師運用信息技術開展語文教學是拓寬學生視野、具體化學生對于語言認知的重要載體,依賴信息技術,學生能夠認真地投入到語文課堂當中,這是單純依靠老師高超的教學技藝難以實現的。例如,在學習《五彩池》一文時,很多學生并沒有見過真正的五彩池,用信息技術搜索五彩池的圖片與介紹,能夠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形象美,在提升個人審美能力的同時又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以形象美的沖擊感受語文這門學科強大的感染力。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是做好教學改革的必然,但實際運用效果的好壞受到語文老師教學觀念和教學手段的影響。信息技術和語文學科的整合效果反映著語文老師的教學水平,在進行雙向溝通的教學活動時,語文老師要在這個共同體中享受著各自交往的快樂,也享受著彼此帶來的和諧愉悅的心理。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運用信息技術激趣,運用信息技術提效,運用信息技術感受形象美,在合適的“度”前提下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孫麗.尋找靈動的語文課堂——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性整合[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47):422.
[2]王愛玲.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4(12):27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99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