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有效性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各方面發展的重要階段,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學生知識的學習,又要保障對學生在品質和情感上的教育。道德與法治是小學階段一門重要課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合理制訂有效教學策略,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全面提升,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 小學階段是學生塑造性格的關鍵時期,對道德與法治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能夠為學生將來的工作和學習打下良好的性格和品質基礎。
關鍵詞:小學 道德與法治 有效性
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很多教師和家長認為學生來到學校就是學習知識,只關注學生成績的好壞,忽略了對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一些教師對學習方法的傳授還不夠重視,將重點放在知識的傳授上,
但一個人性格的培養是有其關鍵時期的,一旦形成很難改變。在高速發展的現代信息化社會,多元化價值觀無時無刻在影響著人們的選擇和判斷,小學生身心發展不夠健全,很難對其進行有效分辨,一旦接受了錯誤的價值觀,很容易產生錯誤行為,如不及時加以矯正,很容易誤入歧途。而道德與法治教師承擔著塑造學生品質與性格的艱巨任務,那么如何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有效性呢?筆者結合自身教育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看法。
1.情感教育的深入滲透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增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積極營造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小學生好奇心強,情感豐富,但自制力較差,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結合教材中豐富的內容,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在潛移默化中中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例如:在《歡歡喜喜慶國慶》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學習了解我國國慶節的來源、歷史、文化、習俗以及慶祝國慶的意義等,讓學生回憶國慶節舉辦的重大活動及全國人民的積極態度。以此初步認識國家的象征,了解國旗、國歌、國徽的來歷及其代表的意義。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利于開展情感教學的內容,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充分 認識到新中國的成立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激勵學生要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祖國、為人民、為家鄉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2.品質教育要滲透進課堂教學
小學階段是學生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小學生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時期。由于年齡小、知識少、閱歷淺和缺乏社會生活經驗,是非觀念模糊,對人對事缺乏明辨能力。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很強的模仿性,同時又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種影響。正如俗話說的“嫩枝易彎也易直”。品質教育必須從小學生抓起,加強對學生道德品質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不健康的消極思想對學生的侵蝕,使他們能健康成長。
例如,在《我們小點聲》教學中,說話聲音的大小在很多人看來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是越是小事越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和素質。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來播放兩個課前的教室場景:一個是亂哄哄的教室,一個是學生安靜學習的教室,讓學生回答更喜歡哪個教室的環境。所有同學都選擇那個安靜的教室,因為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被打擾。通過學習,讓學生認識到說話聲音的大小是由具體的情境決定的。像遇到歲數大的爺爺奶奶,說話的時候就要大聲一點;而在圖書館的時候,說話就要小聲一點,以免影響別人學習。教師對學生的品質教育,要從小事做起,從一件件實際的小事中,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
3.課內延伸到課外
品德課程教學的“課外延伸”,可以使品德教育流程或明或隱地貫穿于學生課內外的所有生活領域。其一,借助課后延伸能夠把課程帶出課堂,融入學生的全部生活,全天候、全方位地對學生施加積極的影響。其二,課后延伸是建構課堂生活和課外生活之間良性生態關系的“套環”,是促進課內課外生活和諧一體的“催化劑”。其三,借助課后延伸,旨在為兒童營造“致知篤行”的平臺,使之由課內生活走進他們的現實生活,使課中所學、所得、所感、所悟,真正轉變為課后所用、所做、所行、所為,切實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
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情感教育和品質教育不能流于表面,流于形式,教師要在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有目的的教學延伸,讓學生的情感與品質教育向更深層次發展,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我們不亂扔》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留心觀察上下學途中亂扔垃圾的現象,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所有學生對公共場所亂扔垃圾的行為都不滿,教師要結合教材讓學生對這件事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亂扔垃圾肯定是不對的,即便不是公共場所,在自己家里也要保持環境衛生。教育學生遇到亂扔垃圾的行為要敢于制止,幫助他人樹立良好的環境衛生意識,或者要身體力行將散落的廢棄物扔到垃圾箱,從小事做起,踐行課堂中學到的理論知識。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他人、社會的認知和理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漸進過程,只要我們做個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心人,引領學生在生活中去親歷各種道德現象,用心靈的觸角去細心體驗,我們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定會引領學生幸福成長。
參考文獻:
[1]楊金美.善用微課,構建高效道德與法治課堂[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8.0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19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