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學家訪策略優化的實踐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一、緣起
家訪,是家庭訪問的簡稱,是進行個別家庭教育指導的一種常用的有效方式,主要是解決兒童、青少年的個別的家庭教育問題。家訪是溝通和協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重要渠道,它有利于提高學校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質量。所以說,家訪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然而,當你問及學生和家長,“你喜歡家訪嗎?”很多學生和家長都會說“不喜歡”。很多學生害怕老師去家訪,以為是去告狀,很多家長對家訪的認識也有偏差,以為是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出了點事,要不老師怎么會來家訪呢?很多學校每學年安排班主任必須家訪每位學生至少一次,并填寫好《家訪記錄本》,作為班主任的我們對家訪也很苦惱。雖然學校告訴我們家訪的形式可以多樣,然而卻沒有一定的指導,形式地讓我們一定要完成《家訪記錄本》,這讓“家訪”成為了雞肋……
其實,家訪是家校聯合共同教育孩子的一種常規方式。教育教育,不只是學校的事,學校偏重于教,家長偏重于育,這才是教育的真正含義。家訪應該是建立在教師前期充分調查了解,對孩子的問題有的放矢,和家長的溝通達成有效共識的基礎上開展的,是老師帶著疑問、發現、呵護深入到孩子生活環境中的一種愛的關照。很多老師往往忽視家訪過后的跟進,制定有針對性的、措施得當的教育研究方法。家訪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訪家”,是通過“訪”來尋求方法;家訪的實質不是訪“問”,而是訪“心”。所以,根據家訪對象,優化家訪策略的研究迫在眉睫。
二、實踐
?。ㄒ唬┺r村小學家訪優化的相關策略
?。?)電話預約,一年級每個孩子家庭走訪一次。家庭走訪看起來是一個老方法,但老方法往往是能起好作用的,在老一代的教師工作中,經常有教師家訪的感人故事,這種美好的傳統不應該隨著現代化手段的發達而遺失在教育歷史的角落,而應被重新拾起,也正因為當下現代化通訊手段更為多樣化,這種傳統的家校聯系方式才更能起到其應有的作用,因為返璞歸真往往最能打動人心,教師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并進而感動家長,爭取到家長更為有力的配合,對于教師來說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們希望通過這一方面的研究能夠將家訪在教師日常工作中的優勢加以突出,并試圖探究模塊化家訪形式,幾個家庭一起,或是家庭與家庭集約式家訪,以最大限度地減輕教師的負擔。
進家訪問更能深入了解、走進學生:通過家訪,教師可以結合家庭具體環境,學生生活環境、家庭軟環境的營造等多方面零距離接觸學生,這樣一種訪問可以在更輕松的氣氛下達到更為有效的目的。
家訪更能進行有效溝通:在家長、教師、學生三方面都在場的情況下,可以進行更為有效的溝通,也增加了彼此交流的信息量,本來人們之間的交流,面對面是最立體化的一種方式,通過人物的眼神等各個神情的變化,可以讓教師捕捉的平時不易觀察到的現象,也可以讓教師對學生有更為立體化的了解。所以,我堅持一年級必走訪每個孩子的家庭一次,了解孩子的家庭環境以便更好地與家長溝通,更好地“因材施教”。
?。?)2-6年級根據家長喜好安排家訪形式。一年級開學初便讓家長填寫了那特別的“問卷”,家長們都選擇了自己最喜歡的家訪形式,第二次家訪,我便采用家長自己喜歡的家訪形式,進行家訪。①電話家訪。開學初,打電話給喜歡電話家訪的家長“嘮嘮家?!?,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況,根據孩子的表現情況提相關建議。學期中或學期末,根據孩子的在校表現打電話給這些家長告訴他們孩子的情況,表揚孩子或給孩子提某些建議讓家長配合,讓孩子能發展得更好。②家訪聯系卡。學期初、學期中、學期末給這些孩子的家長發“家訪聯系卡”,讓家長及時反饋孩子的在家表現情況知道孩子在校表現,方便家校溝通,合作共贏。③預約家長來校交流。根據學校教學情況,預約一些孩子的家長到校進行交流,當然交流以夸贊為主,只有當家長問及建議時,給家長提適當的教育孩子的建議。④短信、QQ群、微信群交流。這類家長對孩子關注非常及時,平時溝通要非常積極,當這些家長發現孩子的問題時,找我們時就遲了。孩子在校表現有什么“特別”的就要及時與這些家長溝通,良好的溝通是家校和諧,孩子良好發展的大前提。⑤邀請家長來校參與活動。班級每學期一定設計一次有意義的班級活動,邀請這部分家長來校參與活動,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現,參與學校工作,更認可班級和學校,更支持學校工作,也給孩子不一樣的自豪感,讓孩子更加熱愛學習。⑥家長主動電話邀請任課教師家訪等。有些家長會電話邀請任課教師吃飯,希望在吃飯時,好好地聊聊孩子在家和在校的情況。當接到這類電話時,我時常推拒,希望家長能通過電話或微信等現代化信息手段交流孩子的情況。但是,想想這有些“駁”了家長的面子,我們不妨告訴家長,“那就到你家吃飯,嘗嘗你的手藝”。當然上門拜訪,我就當去朋友家,拎點水果或其他,這樣的家訪形式,不僅氣氛好,而且常常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⑦其他。有些家長確實在生活上存在困難,我們可以利用假期,去家長的工作單位看看,以便給這些家庭以幫助。
?。?)建立每個學生的家訪檔案。家訪往往是老師帶著疑問、發現、呵護深入到孩子生活環境中的一種愛的關照。但我們很多老師往往忽視家訪過后的跟進,制定有針對性的、措施得當的教育研究方法。就像我們班小章這樣的孩子,如果我們不能根據他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地跟進的話,這樣特殊的孩子是不能通過簡單的家訪有所改變的。對于這樣特殊的孩子,我們應該建立“家訪檔案”或是“小章的成長檔案”?!笆陿淠?,百年樹人”,教育不是簡單的一蹴而就,孩子成長檔案的建立有利于教師對孩子有針對性地教育,這該就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了,這樣的教育效果就明顯了。其實家訪不就是為了有好的教育效果嗎?
下鄉支教三年,研究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雖然成果不豐,但我將好好反思,總結經驗,完善“家訪策略優化”的實踐研究, 變“被動家訪”為“主動家訪”,主動家訪,防患未然,使家長能主動配合學校做好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變“談話方式家訪”為“請家長參與教育活動”加大與家長的交流,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增強教育的力度;總結出更多有效的家訪策略,最終使每個孩子的各種能力獲得最大的發展,為他們獲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22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