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建立一個科學、健全的“幼小銜接”體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近日,由兒童閱讀教育研究中心舉辦的“幼小銜接科學化”研討會暨兒童閱讀教育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課堂內外雜志社舉行。研討會上,發布了《2018年“幼小銜接科學化”調查報告》,老師們就“幼小銜接科學化”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會議內容圍繞著“幼小銜接科學化”展開。老師們普遍認為,“幼小銜接”在當前的教育大環境中是勢在必行的。良好的幼小銜接對幼兒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對幼兒性格塑造、行為養成、學業成績提升具有重要影響。銜接好壞與否也將直接關系到高質量的學前教育是否能夠得以延續,以及幼兒能否良好應對未來的銜接困境??墒?,“幼小銜接”又不能與“小學化”直接畫上等號。因此,如何創建符合幼兒“年齡適宜性”“個體適宜性”“文化適宜性”的“去小學化”的科學的幼小銜接模式,顯得至關重要。
  基于上述目的,2018年,兒童閱讀教育研究中心啟動了“幼小銜接科學化”項目。在此之前,兒童閱讀教育研究中心針對“幼小銜接科學化”項目,在全國范圍內對幼兒園園長、幼兒園老師、小學老師以及學生家長發起了“幼小銜接問卷調查”,目的在于“了解小學教師對于幼小銜接的觀念和重視程度、在幼小銜接工作中所處的狀態”“了解小學教師對于科學的幼小銜接內容了解程度”“了解家長對于對幼小銜接的科學的方法和方式的了解程度”等內容。
  幼小銜接是一個社會問題
  幼小銜接科學化是一個具有很大現實意義的課題。幼小銜接,看似只是在整個中小學生學習生涯中非常短暫的一瞬間,但是恰恰這一瞬間有很多問題出現,這是一個社會問題。
  記得我小孩幼兒園結束的時候,在最后一次家長會上,家長們普遍有一個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幼兒園老師在最后一堂課上,給小朋友們多布置一點家庭作業,否則,回家之后,小孩和家長都會感到很茫然。我在想,像我們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他的目的性非常明確。整個暑假期間,補課成了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但是幼兒園升小學,這個之間好像沒有補課的必要性,但家長普遍感到一種焦慮,而這種焦慮他們自己沒有更多的辦法來解決,或者說那個時候小朋友他主要聽老師的,家長的話他也聽不太進去,但有時候我也在想,家長們是不是覺得那個階段老師給小孩多布置一點類似于家庭作業的這樣一些東西,可能就不太影響家長上班,否則小孩沒事干,家長還要花時間陪著,這也是個很麻煩的事情。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是一個社會的問題。
  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服務社會
  閱讀是兒童成長發展過程當中認知外部事物、獲取知識、形成健全人格的一個重要手段。實際上有兩個文件,一個文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13個五年規劃當中要求推動全面閱讀,并將全民閱讀工程列為十三五時期的文化重大工程之一,將全民閱讀提升到國家戰略的一個高度。另外一個文件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開展2018年全民閱讀的通知中指出重點推動少年兒童閱讀,加強少年兒童閱讀規律的研究和運用,探索建立中國少年兒童階梯的閱讀體系,大力倡導和開展家庭閱讀親子閱讀活動,著力培養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鼓勵學校開展閱讀指導,開設必要的閱讀課程。
  實際上在貫徹或者執行這兩個文件當中,我們高校如何發揮作用,或者說如何將我們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服務社會,除了我們高校加強相關的科學研究以外,也需要實行校企聯合共同打造和研究,把我們的一些研究成果轉化為相應的一些產品,換句話說,“相應的一些”就是在服務社會的方面進行一個很好的體現。
  用科學化的標準來界定“小學化”
  教育部在2018年8月印發關于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這里,我們首先要問自己一個問題,什么叫小學化?比如說在幼兒園階段,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家長,如果他教孩子識字,教孩子計算一百以內的加減法,這叫不叫小學化?
  那如果我們說這叫小學化,送孩子去學畫畫,去學籃球,去學英語,這叫不叫小學化。然后他做一些興趣的培養,這叫不叫小學化。好像還真不太好界定這個小學化的。
  我記得我們編輯部曾經在家長和老師的朋友圈發起過一個調查,調研了一下老舍先生的育兒觀,老舍先生說:在六歲以前完全不教小朋友任何內容,是勞累他的身體而不勞累他的心靈,那六歲以后如果收繳孩子的娛樂設施,讓他要來學習,如果孩子很聰明,那很好,如果不聰明也沒問題?;貜驼{研的家長,全是一片反對之聲。很多家長說,你的小孩讀小學以前不去學習不去認字,不去做100以內的加減法,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馬上就會被其他小朋友拉開很長一段距離,孩子自己內心也會有陰影。
  還有的家長說,小孩在幼兒的時候讓他很愉快,但成人以后,這個社會就會讓他很不愉快。如今的幼兒園說不會做小學化的教育,但家長很著急,家長這種不科學的深一腳淺一腳的教育,對幼小銜接的“幫助”更是反其道行之,問題更大。所以,良好的幼小銜接對幼兒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對幼兒的性格塑造、行為養成、興趣培養具有重要的影響。
  銜接是從生活里提煉的具象
  我今天以孩子家長的身份來分享一下我對這個題目的解讀,我更多地把它放到科學化的這個層面上。在對比《3—6歲指南綱要》和小學的一些具體要求時,我們經常提到一些字眼,比如說要求孩子感知怎么樣,體驗怎么樣,這樣的詞匯會特別的多。而真正到了小學階段,我們可能會更多地進行某些方面的練習,訓練掌握,我覺得這個詞匯的變化實際上是給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在此之前的感知,基本上我把它判定為是一種生活,從生活里面提煉的一種具象性的東西。比如說,在幼兒園的時候,孩子可以數我們在座的有1、2、3、4、5、6、7、8……個人,他是一對一地去數的。但是到了小學的時候,它變成“八”這個數字,數學它變成了符號。
  我認為,在幼小銜接這個過程中,把一個東西抽象化的提煉很簡單,不就是幾道題嗎,1+1等于幾,2+2等于幾,這很簡單,但是反過來你要怎么樣把這個東西回到具象化,這可能是我們最難的一個地方。   銜接在幼兒園無處不在
  幼小銜接對孩子來說,也是要全面的。作為幼兒園的管理者,我首先要求我們的老師對《3到6歲指南綱要》熟悉,很多幼教畢業的老師卻對指南吃不透,他們不知道大班、中班、小班孩子的具體要求。
  第二個就是,讓老師讀懂兒童。讀懂了兒童,才能評價兒童處在一個什么水平。每一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老師要學會觀察、分析每一個孩子,規矩并不適用于每一個孩子,并不是這個孩子認識100個字,另外一個孩子也必須要認識100個字。也許這個孩子的認識能力強,另一個孩子也許合作能力強。所以,老師要對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銜接其實是無處不在的。
  除此之外,我們會告訴老師這么一個理念,就是你對孩子日常生活、一日生活的管理,其實就是一種銜接。這種銜接可能從早晨入園那一刻就開始了。有這些底氣之后,才能大膽地引領家長,而不是迎合家長。
  讓幼兒文學溫暖師幼彼此
  我經常在一線教學里面在開展活動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一線的老師,他們在整個的工作過程中,需要很多的支持和幫助,那么是否能夠做更貼心的更加貼近于他們工作需求的幫助,這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關注幼兒閱讀,陪伴教師成長,做走心的教研,這是教育培訓的一個前提。
  因此,2019年的培訓主題叫作“讓幼兒文學溫暖師幼彼此”。走近幼兒文學這個地方,這個近是接近的近。其實我們很多的成人都是站在外面看幼兒文學的,并沒有靠近,但是現在很多80后90后的父母在慢慢靠近,甚至我們的老師,很多其實也站在門外。他們會認為,這些都是講給孩子聽的故事,這個跟我有什么關系呢?我就是讀給你聽,我讀,你聽。連他自己在讀的時候,都沒帶耳朵,更不要說帶心了。其實一則優秀的幼兒故事,如果你用心去講,你能感動在場的所有人,包括你自己。
  文學是人學,是以情動人的,幼兒文學依然如此,甚至比成人文學更加動人。所以幼兒文學在幼兒教師閱讀幼兒文學的同時,依然能夠讓幼兒教師從內心深處受到觸動,從而更加了解幼兒、貼近幼兒、更懂幼兒。因此,我覺得讓“幼兒文學去溫暖師幼彼此”的原因第一個就在這兒。第二,在這個非常浮躁的社會,能夠靜下心來讀讀文學,讀讀幼兒的詩歌,讀讀幼兒的散文,看看幼兒的戲劇,陪伴孩子成長,對幼兒老師來說,這是一個非常美好和幸福的時刻。所以我也希望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能夠讓我們的幼兒教師沉下心來,有更溫暖的一片心,孩子一定會更加喜歡你。
  如今,江蘇率先進行了課程游戲化的改革,游戲應該是以兒童為中心來開展學習和教學活動的。而小學屬于學校教育體系,它更關注孩子學業目標的達成,在教學上往往采取的是教師為主導的方式來進行分科的教學。正是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差異,決定了幼小銜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但是近年來我們可以看到有一些幼兒園,它違背了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教授小學的內容,強化一些知識技能,導致幼兒園出現越來越嚴重的小學化的傾向。這不僅僅讓孩子失去了快樂,更重要的是挫傷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我一個朋友的孩子,有超強的記憶力,小朋友坐一圈讀故事書,小朋友讀了一圈最后輪到他讀的時候,它硬是把它給背了下來了,我故意逗他說:停!給我指一指,讀到哪兒了?他完全指不出來,說的內容都是硬背下來的。這些經歷讓我感受到:其實識字是要在閱讀中去習得的。我們在幼小銜接的過程中,需要我們準備一些文本的東西,幼兒有些童話故事是很經典的,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讓孩子自然學習識字。
  這個是很自然的一個事情,不難,也不矛盾。而那種違背身心健康和特點的學習方式,必然會挫傷他的學習積極性,影響他的身心健康發展。那么,如何創建符合年齡適應性、個體適應性、文化適應性的去小學化的幼小銜接模式至關重要,就是要符合他身心健康。
  那么,我們應該采取一些怎樣的措施呢?近日,中央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這是從國家層面政府層面采取的辦法。第二個是要持續關注教師的工作環境,包括職前培訓、在職培訓、教師間的合作等等。幼小銜接不可避免就是教師間的合作。第三個就是教育持續,主要是向家長、幼兒、社區等利益相關者介紹課程與教學的路徑,學習標準與發展目的,目的影響兒童的日常生活結構等等,讓他們懂得教育也是需要持續的。
  本刊記者:在你看來,幼小銜接科學化和小學化的一個界限是怎么界定的?
  瞿亞紅:在確定做這個事的時候,你首先就是要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標準,在這樣的一個標準范圍之內,采取符合兒童年齡特點、個性特點、游戲化方式,來引導孩子開展,也就是科學化。其實我們說這個科學化,我覺得它更重要是在形式上是游戲化,在內容上要符合指南的,不要超過這樣指南的一些要求。我覺得其實這就是一個科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542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