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素養導向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關鍵素養導向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應該以“為學生素養發展而教”的理念為指導,從“閱讀知識技能導向”轉變為“閱讀關鍵素養導向”。教學內容,應立足學生學情與經驗生長;教學目標,應發展學生審美關鍵素養;問題設計,應引領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教學過程,應促進學生自我探究與體驗。
關鍵詞:《再別康橋》語文閱讀關鍵素養教學設計
初中語文閱讀關鍵素養,是在初中學生語文閱讀素養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期,遵循初中生身心發展規律與閱讀教學規律,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等提煉的以理解、運用、反思的能力為核心的最主要的要素。筆者認為,關鍵素養導向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應該以“為學生素養發展而教”的理念為指導,使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從“閱讀知識技能導向”轉變為“閱讀關鍵素養導向”的教學模式。本文以《再別康橋》一課為例,在原教學活動的基礎上,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問題設計、教學過程等角度對原教學設計進行分析、反思、診斷和再教設計,以有效促進學生語文閱讀關鍵素養的發展。
一、對原教學設計的回顧檢視
1.直接導入,開始學習。
2.理解題目。
3.感悟“繪畫美”。
(1)請學生邊聽老師朗讀,邊勾畫作者在詩中寫了哪些景物。
?。?)賞析“河畔金柳倒影”圖,請學生說說這幅畫美在哪里。
(3)總結“讓景物生動”的寫法:運用修辭,巧用動詞,描上色彩,表達情感。
?。?)以運用總結的寫法賞析“榆蔭浮藻清潭圖”“黃昏夏蟲沉默圖”。
4.感悟“音樂美”:結尾和開頭押韻似乎是一樣的,又好像不一樣,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5.感悟“建筑美”:這首詩的外形結構有什么特點?
6.齊讀詩歌,結束課堂。
這樣的教學設計,涵蓋了本首詩的所有知識點,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安排得滿滿當當;通過教學活動似乎有望實現學生在閱讀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目標,但顯而易見的問題是,學生很難在學習過程進行自主探究與自我體驗,難以在自身閱讀實踐中獲得積累與體悟,相應的知識與技能很難轉化為閱讀關鍵素養。
二、基于反思的再教設計
?。ㄒ唬┙虒W內容——立足學生學情與經驗生長
在實施語文教學的時候,教師面臨的第一個問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語文教學內容的確定,即這一堂語文課要“教什么”?;谶@一問題的文本解讀,是對文本的第一度開發,開采出來的材料一般比較原始粗糙。這些內容要想變成教學內容,還需要經過“打磨”。這個過程就是教師從文本解讀走向教學設計的二度開發的過程,是進行鑒賞與篩選的過程。其標準是以學生的現實起點與實際需要以及文本特點與核心教學價值(即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文本的語言特點、思想內涵、主旨要領等方面)為關鍵素養的參考標準。針對一篇課文確定適宜的教學內容,這是進行有效教學的核心環節。
就《再別康橋》而言,這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代表作。詩中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營造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將詩人對康橋的熱愛,對往昔生活的眷戀,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全詩可教的內容很多,新穎別致的構思、生動鮮明的意象、參差有致的詩行、詩人起伏的感情等都可以成為教學內容。但這首詩的教學核心價值在哪里呢?想獲取答案,就需要對文本進行二次開發,做好相應的取舍與鑒選。在撰寫再教設計時,筆者認為學習詩歌錯落有致的“建筑美”不是重點,學習詩歌押韻換韻的“音樂美”也不是重點,學習詩中鮮明的意境、流動的畫面中抒發對康橋的依戀之情才是重點,才是文本的核心價值?!扒榫敖蝗凇笔窃姼枳畛R姷膶懽魇址ǎ磺幸庀蟮拿鑼懚际菫槭闱榉盏摹O胱x懂這首詩,就要抓住兩點,“情”是核心,“景”是關鍵,兩者缺一不可。因此,筆者重新定位了本課的核心教學內容——詩人徐志摩是通過哪些生動的景物表達怎樣的情感。
在挖掘出文本最具核心價值的內容后,課堂教學就有了明確的方向,教學效果也就有了保障。
?。ǘ┙虒W目標——發展學生審美關鍵素養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依據,是一篇課文教學的起點和歸宿,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和靈魂。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以學生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必須重視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體驗、欣賞、評價、表現和創造美的能力及品質。我們確定教學內容后,也要關注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明確與之相對應的教學目標。
確定《再別康橋》的核心教學內容為“詩人借助哪些景物表達怎樣的情感”,教學目標就有了方向?!对賱e康橋》的寫作背景較為復雜,詩人的感情很真摯。作為初一年級的學生,他們一方面人生觀、世界觀還未真正成熟,另一方面,寫作中普遍存在語言干癟無味、缺少生動描寫的問題。因此,進一步以賞析詩歌語言、鑒賞詩歌的繪畫美作為教學目標,學生對詩歌的“繪畫美”較為容易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便于體會詩歌的主旨。且《再別康橋》在入選蘇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時,編者將它與《沁園春·雪》等古今詩詞編排一起,歸入“詩詞拔萃”單元。在“單元教學參考目標”中,“欣賞、背誦名家詩詞,感受詩歌中的形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品味、體悟詩歌凝練、生動、含蓄的語言,從中受到感染”的教學目標是排列前位的。鑒于此,筆者最終把教學目標定位為:
1.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意境鮮明、富有流動性的畫面美。
2.掌握朗讀技巧,初步學習鑒賞現代詩歌的方法。
3.體會作者對康橋的熱愛和眷戀之情。
?。ㄈ﹩栴}設計——引領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
問題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手段,也是提高學生聽課效率的重要方法。教師的提問,對學生思維的方向、深度和廣度,有著重要的作用。提問應當有助于學生理清課文思路,不應四面出擊;應當突出課文的重點、難點,要精當;應當富有啟發性;應當能開拓學生的思路。要設計出這樣的問題:既要正確處理文本,又要充分了解學生,同時自身也要具備強烈的問題意識。 為了避免所設計的問題過于零碎,不便于學生把握閱讀要領,筆者從詩歌的語言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入手,設計了主問題——“詩人第二次告別母??禈虻男那槭窃鯓拥模吭娙耸窃鯓颖磉_這種離情的?”以此達到“一問能抵多問”的效果。在該“主問題”的引領下,由小問題層層推進,最終實現教學目標。具體如下:
1.請學生在第2—6節中選擇最欣賞的一個畫面,讀一讀,品一品,并以“我從一詞中,感受到詩人的情感,讀時語速或語氣應該是的”的形式來進行自由品讀和討論。
2.為什么尋常的景物到了詩人的筆下,就會顯得美不勝收?
?。?) 介紹詩人的寫作背景,了解詩人有著濃濃的康橋情結的原因。
?。?) 詩人運用了多種“使景物生動”的表現手法:設色、描形、融情、入聲。聯系《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第2自然段,指出該段的景物描寫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
3.全班齊讀開頭和結尾,思考“詩人這樣寫開頭和結尾的用意是什么”。
問題1的設計意圖有二:一是以仿句填空的形式,讓學生迅速抓住每一段中的一個景物,體會詩人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這既為課堂節省了大量寶貴的時間,也直截了當地讓學生回答了“景”和“情”的關系;二是學生能以朗讀的方式體會詩人的感情,培養了學生朗讀詩歌的興趣,提高了學生朗讀詩歌的技巧。問題2的設計意圖有三:一是聯系詩人在康橋學習的經歷,了解到康橋是詩人的精神家園。即將告別自己的精神歸宿地,詩人自然是深深眷戀。這也加深了學生對詩歌主旨的理解。二是引導學生探究詩中的景物變得立體生動,不光要有情感的融入,還需要借助多種表現手法。三是以學生熟悉的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經典寫景段落來進行拓展遷移,學生領悟到百草園的景物之所以顯得那么鮮明可愛,離不開魯迅先生對百草園的喜愛之情和多種表現手法的運用。學生擁有了寫作語言生動性的意識,學會了讓語言生動起來的技巧,有助于實現“以讀促寫”的素養提升目標。問題3的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感受詩歌回蕩的旋律,同時啟發學生理解結尾不是對開頭簡單的重復,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戀。這一問題的設計,帶領學生感悟詩歌的靈魂——詩人的情感上升至高潮。
?。ㄋ模┙虒W過程——促進學生自我探究與體驗
教師二度開發文本資源,正確把握教學內容,精心定位教學目標,琢磨設計教學問題后,就要合理安排教學過程了。教學過程是教學活動的啟動、發展、變化和結束在時間上連續展開的程序結構。教學過程的展開,要從學生立場出發,合乎學生的認知規律,結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與自我體驗。
《再別康橋》這一課,筆者是按照五個環節完成的。具體如下:
1.課堂導入:借用原詩中“輕輕的來”“悄悄的走”的詞句,開啟課堂學習。
要求:由詩歌的內容作為引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奠定課堂基調。
2.解讀題目:從題目《再別康橋》,我們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要求:學生自主理解詩歌的眼睛——題目,初步了解詩歌內容。
3.品讀詩歌:由朗讀帶動賞析景物,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
要求:師生一起在字里行間游走,邊讀邊悟,知人論世,拓展延伸,梯度式地把握詩人表達的情感與技巧。
4.收束課堂:再次以原詩中“輕輕的來”“悄悄的走”的詞句結尾,與導入前后呼應。
要求:師生齊讀全詩,感悟詩歌的魅力。
5.課后練筆:挑選自己喜歡的段落,用散文式的語言描寫出來。
要求:學生將課堂上歸納的寫作技巧,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
這五個環節,步步鋪墊,層層推進,由淺入深地帶領學生從題目理解到景物賞析再到主題揭示,最后落實到寫作的學習。教學過程的優化,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從最接近學生的地方開始,結合最近發展區開展語文閱讀教學,突出學生的學習過程,增強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促使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有效提高語文閱讀關鍵素養。
參考文獻:
[1] 王建,陸小利.路徑探尋:從文本解讀到教學設計——以《陳情表》為例[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4(4).
[2] 梁杰.教學設計時的多重考量——以《桃花源記》一課為例[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5(1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54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