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涯規劃理念,探索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模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當前,我國進入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新階段,隨著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飛速發展,對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標。將生涯教育理念融入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之中,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改善傳統育人模式的弊端,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真正實現立德樹人這一中心要務。
【關鍵詞】生涯規劃 全過程 全方位 育人模式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重點項目“學業輔導”(2018SZZD07)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6-0249-02
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我國教育的核心要務。我們必須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結合實際開展工作?;谏囊巹澙砟顒撔滤枷胝谓逃J?,通過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了解社會、尋找興趣、提升能力、設定目標、付諸實踐、最終實現價值認同,從而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育人實效性。
一、全程、全方位育人與生涯規劃的內在聯系
“全程育人、全方面育人”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理論發展、途徑延伸,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的指路標。生涯規劃簡單來說,就是個人通過從事的工作所創造出的一個有目的、延續一段時間的生活模式。它通常建立在個體對自我全面、深刻認識的基礎之上,需要結合自身發展的一般性特點,二者存在諸多內在的關聯性和一致性。
1.時空維度的一致性
全程育人側重于時間層面,貫穿于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學習和生活全過程,覆蓋教育、管理與服務等多方面。全方位育人側重于空間層面,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指導,通過豐富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模式、改善教育方法等途徑,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于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涯規劃則基于個人特點,整合社會資源,有意塑造且持續一生的過程。大到生命,小到生活。而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循序漸進,從學業、生活、心理、職業、發展等多方面進行規劃,促進個人的生涯發展。
2.育人目標的一致性
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二者均已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為指導,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生涯規劃通過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了解社會、尋找興趣、設定目標、提升能力、價值認同,在體驗-反思-再體驗-知行合一的過程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全過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整合教育資源、各個方面相互滲透,共同作用形成合力,構建大思政育人體系,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3.內容方式的相容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教育內容,是培養復合型人才所必須的。它與生涯規劃里認識自我、價值觀塑造等方面內容有交叉性,二者可在教育過程中共同實現。另外,在教育方式上,生涯規劃豐富并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克服了思想政治教育以說教為主,填鴨式教學的弊端,更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育,從而引導學生形成個人接納、社會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忽視學生成長的個性需求,教育缺乏針對性
目前,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現不考慮學生的年級差異、專業差異,而用同樣的內容和方法開展工作的現象;不考慮個性因素、不分素質差異,用同一標準去要求學生,用同一個模式去塑造學生。表面上看,步調一致,工作轟轟烈烈,上下左右齊抓共管,但由于缺乏工作的針對性,致使工作脫離了不同類型學生的思想狀況和身心發展需求。其結果是,從事思想教育的教師千辛萬苦、晝夜奔忙,但學生反而并不認可,參與率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影響力低,效果不理想。
2.輕視資源整合,教育尚未形成合力
高校內各部門貫徹落實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任務缺乏大局觀念,過分凸顯部門特色,缺乏統一性,難以相互滲透、形成合力。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教師隊伍重視專業學習而忽視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占領一線教學的育人陣地;(2)學工隊伍孤掌難鳴,只能借助學生活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略顯乏力;(3)管理服務人員意識淡漠,重管理輕服務,無法在各自的管轄區域內營造良好氛圍,提供貼心服務。因此,各個部門單打獨斗,沒有實現教育資源的有機整合和銜接,從而大大影響了教育的實效性。
3.生涯規劃意識淡漠,隊伍專業化建設欠缺
生涯規劃源于西方,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我國得以發展,由于受我國教育模式的影響,無論學生還是教師對于生涯規劃的認識尚處于探索階段。在高校,生涯規劃課程多以選修及網絡慕課方式開展,內容更多的局限于職業生涯探索及測評工具的使用,教職人員也多以輔導員為主,缺乏專業化建設和個性化指導,教育實效大打折扣。同時,由于缺乏引導,學生對于生涯規劃的認識也比較陌生,無所真切感受其中的奧妙,參與度低,使得生涯教育流于形式。
三、生涯育人的模式探索
1.形成思想共識,指導全程育人
高校應重視生涯規劃所具有的潛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發展特點,采取不同的培育措施。這一培育過程涵蓋了大學生活的全過程,是不斷發展循序漸進的,一般包括自我認知-準備及探索-專業化定向-生涯決策等四個階段。在自我認知階段,圍繞理想信念、規章制度、專業思想、學習規劃等開展工作,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準備及探索階段,引導學生了解個人興趣愛好、能力特長,加強專業學習,積極參與科技創新項目,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人際交往等能力。在專業化定向階段,鼓勵參加雙創性項目,創造職業模擬機會,不斷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水平,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未來發展方向。在生涯決策階段,通過搭建學生接觸職場平臺,提供實習實踐機會,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理性選擇職業發展方向,實現規劃目標,促進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的提升。 2.線上線下聯動,形成一體化監控
以學生職業心理測量為依托,讓學生正確看待自己,形成符合自身實際的“自我概念”。學生以學期為單位制定學業目標,由班主任、輔導員、導師監督目標實施效果,賦予學期寄語,發現偏差及時糾正。搭建個性、優質、專業、高效的信息化平臺,以專業導航、雙聘導師信息庫、網絡大學堂、留學專欄、考研專欄、就業創業專欄等板塊組成學業生涯信息平臺,學生可在平臺上獲取個人所需的學習資料,了解學術前沿發展動態。個體咨詢與團體輔導相結合,定制個性化指導方案,有針對性的解決學生各類問題,幫助學生成長成才。通過線上線下統籌管理,對學生思想、學業、生活等多方面形成一體化監控,便于及時了解學生動態,用學生喜歡的方式方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優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3.豐富第二課堂內容,提供多元學習機會
在確保第一課堂主陣地外,積極開拓第二課堂,通過專家講座、企業大咖面對面、優秀學子分享會、角色模擬、參觀學習、社會實踐、崗位實習等方式,讓學生進一步認識自我,認識社會,不斷縮短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促進學生個人規劃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設置一組輔助課程,從生涯喚醒、思想引領、學業輔導、創新創業、工作世界探索、綜合能力提升等方面為學生提供學習機會,潛移默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的接納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4.建設專業化隊伍,倡導全員育人
學校應調動多方力量,全員參與、分工負責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工作內容涵蓋思想引領、職業規劃、專業學習、生活指導、心理疏導等多方面。一方面,以校內專業教師為主,為學生提供優質、專業的知識輔導,不斷拓寬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另一方面聘請知名企業人員、優秀校友為培育導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社會知識,多渠道的實踐機會,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另外,加強生涯規劃教師隊伍的培養,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通過培訓、交流、分享等方式,加強專業知識學習,提升專業度,從而更好的為學生服務。
參考文獻:
[1]陳文雯,王銘.生涯輔導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7(3).
[2]魏超,汪坤.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切入點[J].課程教育研究,2017.
作者簡介:
周穎,女,法學博士,現就職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講師,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研究。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54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