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背景下的商務英語專業“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校企合作是職業院校實現轉型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商務英語專業實現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重要舉措。破解校企合作的瓶頸,探索“互聯網+”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以確保校企合作的有效化和合作質量的不斷提高與深化。
[關 鍵 詞] 校企合作;商務英語;“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0-0148-02
國務院2019年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強調:要推動校企全面加強深度合作。職業院校應根據自身特點和人才培養需要主動與具備條件的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合作。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職業院校而言,“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無疑對人才培養模
式的改革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與傳統的以學校為主體的育人模式相比,校企合作協同育人能更好地對接產業需求,有效解決職業教育中長期存在的理論與實踐脫離、教學與應用脫節的問題。但從近年來校企合作的實踐結果來看,還有著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以商務英語專業為例,許多職業院校都存在著實踐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缺乏動手能力、校企合作“學校熱,企業冷”的現象。今年《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政策文件作出一系列部署和要求,將以“互聯網+”為主要特征的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推動面向信息社會的教育理念更新、模式變革、體系重構。這無疑給校企合作的協同育人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帶來了新的突破點。
一、商務英語人才能力及校企合作現狀分析
(一)企業對商務英語人才能力需求的分析
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筆者走訪了10家企業,發放問卷100份,與管理者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了解了企業對商務英語人才的需求。經過了4個月的努力,筆者從10家企業收回了有效問卷98份。本次調查的單位主要涉及國有企事業單位、中外合資企業、民營企業、個體及私營企業等。調查顯示:應屆中職畢業生最欠缺的能力是人際溝通能力(71.7%)和應變能力(60.2%),其次是實用軟件操作能力(53.1%)和承受壓力的能力(46.4%),再者是語言能力(43.7%)和創新能力(38.1%)。(見圖1)
(二)校企合作的現狀分析
在走訪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企業對校企合作的熱情普遍不高。10家企業中,僅有1家企業表示校企合作很有必要,并且愿意積極與學校對接,參與校企合作項目。2家企業表示愿意嘗試進行校企合作。5家企業表示校企合作沒什么必要,但如果政策支持,可以考慮參與合作。剩余的2家則表示對于這種沒什么經濟效益、勞民傷財的事情不感興趣。(見圖2)
為何企業對校企合作的熱情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四點:
1.校企合作模式簡單、效果不佳
大部分中職校都開展了校企合作,但合作的模式較為簡單,尤其是商科類學校,多以學生實習為主,或是聘請企業員工作為特聘兼職教師給學生授課。學生在實習期間往往抱著走過場,混個實習證明的心態,工作不認真,實習結束后大部分都會參加三校生高考,真正留在企業繼續工作的少之又少。企業兼職教師也多是以給學生開設各類講座為主,并且兼職教師的流動性較強,無法保證課程的延續性。
2.企業缺乏內在動力,積極性不高
企業多以追求利潤最大化和追求價值最大化為其根本目標。校企合作短期內無法實現利潤績效,反而會增加額外的成本,對企業而言,無疑成了雞肋。因此,企業缺乏校企合作的原動力。另外,政府層面也缺少相應的政策扶持,造成企業往往對這種育人模式不太熱衷,即使與學校簽約,合作也大多留于表面。
3.學生課堂學習的時長有限,自覺性不夠
中職的學制為三年,現在大部分學校采取“2.5+0.5”的人才培養模式,即第一至第五學期在校學習,第六學期實習或者高復。加之社會學業水平考試的要求,專業課開設往往有取舍,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自覺性又不高,往往造成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雙缺”的尷尬情形。
4.政府的角色定位不明,主導力不強
校企合作涉及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等主體,同時也需要社會各界的參與和支持。但政府在其中的主導力是無法取代的,應該通過政策扶持、制度保障、稅費減免等一系列激勵政策來引導企業對接學校,讓企業有深層次參與校企合作動力,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環。
二、“互聯網+”背景下的商務英語專業“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探索
(一)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室,開發商務模擬平臺
學校提供場地,掛牌建設商務英語“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訓室,構建一種從技能模塊訓練到全流程業務實踐的完整實踐教學模式。學校聯合企業共同開發大數據管理環境下的教學平臺等數字教學資源,構建“虛擬+實戰”類型的綜合實踐課程體系。企業提供教師培訓或者派專業講師進行相關指導,實現資源與知識共享。學生在企業講師和教師的共同指導下熟悉整套工作流程:從網站的設計與管理、產品的選擇與文描、客戶的溝通與維護、單據的制作與上傳,甚至是商品的物流和倉儲等都能在平臺上完成。在使用商務模擬平臺的過程中,又可鍛煉學生人際溝通和應變的能力。商務英語“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訓室具有主動性、開放性、創造性的特點,充分考慮以學生實踐為中心,對接真實工作場景,大大增加學生商務英語實踐機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商務知識應用技巧,有效提高學生實踐水平,促進學生專業知識運用能力,縮短學生融入職業角色的時間。 (二)一二課堂貫通,構筑網上自主學習平臺
學校以信息化平臺為基礎,聯合企業搭建二課堂綜合管理平臺,實現一二課堂貫通,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了育人方式的重大轉變。通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他們獲取信息和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快速高效解決問題的能力。企業專家通過“微課”“網課”引發教師教研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創新和變革,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提升學校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益,構建起隨時隨地的線上教育體系。
(三)開展冠名班育人模式,深挖優勢合作資源
冠名班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由學校教師和行業專家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校企共建具有企業崗位特色的班級文化,組織冠名班學生到企業參觀。企業根據自身特點參與學校線上或線下活動,甚至可以將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項目交給學生去做,讓學生充分體驗在“做中學”的職業教育基本原則。企業選派行業專家講授部分專業課程,或做學生的遠程導師,利用互聯網實現實時答疑解惑。學生定期到企業進行實訓,把日常操作帶到日常教學中,讓學生在專業實訓中真正了解企業的工作流程和企業文化,實現教學和實踐的無縫對接。
(四)“雙師型”教師培養,適應職業教育發展需要
商務英語是一個應用性很強,致力于培養復合型、國際化人才的專業,也非常契合國家的發展戰略,其人才培養需要配備相應資質的師資隊伍。隨著“互聯網+”的持續推進,要求商務英語專業教師不僅具備語言能力、商務知識,還要與時俱進。因此,學校應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教師積極到企業掛職鍛煉,增加與專業相關的工作經歷和實踐經驗,將實踐中的經典案例貫穿于授課過程中,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也可以鼓勵教師參與海外遠程課程的學習,在信息技術的背景下,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與職業技能,以適應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
三、結語
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混合智能學等理論和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作為內生變量在教育領域內打破虛實邊界、擴大有效供給、整合學習資源、促進角色轉變,進而推動整個教育生態的解構與重構。校企合作在這一背景下,也必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要求企業依法履行實施職業教育的義務,參與校企合作,促進人力資源開發。同時,也將出臺組合式激勵政策,推動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校企合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行業、企業、社會、學校等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深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大幅提升新時代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
參考文獻:
[1]藍國興.應用型人才培養下商務英語專業教改實踐與探索[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6):15-17.
[2]顏健生.“互聯網+”背景下商務英語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探索[J].廣西教育,2017(9):107-108.
[3]王芬,劉富麗.“互聯網+”背景下地方性高?!靶F髤f同”育人模式新構建:以臺州學院商務英語專業為例[J].臺州學院學報,2018(10):54-57.
[4]歐陽文萍.湖南省高職商務英語專業校企合作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視界,2016(14):83.
◎編輯 趙瑞峰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45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