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背景下新型校企合作關系的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學校使命的統一要求。職業教育要完成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在辦學路徑上如何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是當前研究的重要課題,探索“互聯網+”背景下新型校企合作關系的研究極為重要。本文以天津交通職業學院汽車工程學院為例,自2005年起與一汽豐田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校企合作協議開始,就開啟了引名企入教,育汽車匠才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最終秉持“五業聯動”策略,探索了協同育人新實踐。
關鍵詞:“互聯網+” 校企合作 人才培養 “五業聯動”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2(c)-0249-03
關于產教融合最新的頂層設計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提出了產教融合的新意義與總體目標,并依據該目標建立了“職業教育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各部委也印發了《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的通知(教職成[2018]1號)。天津市也出臺了深化產教融合實施方案,關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辦學激發職業院校辦學活力的指導意見。天津交通職業學院汽車工程學院貫徹落實具體工作要求,在“互聯網+”時代,秉承“五業聯動”策略,從2005年與一汽豐田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校企合作協議開始,就開啟了引名企入教,育汽車匠才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在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道路上,又引一汽大眾汽車銷售有限公司、一汽-大眾奧迪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和華星北方汽車貿易有限公司、天津捷通達汽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集團化企業入教,從單企業單項目的初始發展時期到單企業多項目的穩步發展時期到現在的集團企業共享的跨域發展時期。在“互聯網+”的時代,依托協同育人管理平臺,實現合作企業的大數據管理,校企優質資源整合,促進校際優質資源開放共享,實現行業、企業、學校的項目精準對接,促進了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與深度融合。
1 產業沃土的人才培養,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
基于現代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智能化發展需要和綠色、安全的行業要求,圍繞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能源汽車技術、汽車智能網聯技術的推廣,要想實現產業沃土的人才培養,就要使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進行對接,并且要攜手企業深化校企合作內涵,形成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校企聯動機制。我院在圍繞汽車產業與天津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的同時,校企共建了訂單式的培養育人模式,模塊化項目的課程體系,共建共享的教學資源,名企匯聚的實訓基地,專兼互融的師資團隊,優質專業的服務體系,實現了教學設備對接生產工具、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教師對接技術人員、學生能力對接崗位需求,確保專業圍繞產業、技能圍繞崗位,從而實現專業對接產業,產業促進專業發展,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
2 行業標準的學習環境,實現學校資源與企業資源匯聚
引入行業標準與前沿技術,校企共建實訓中心與教學資源平臺,匯聚院校場地、教具、專任教師、技術專利、課程資源及企業車輛、工具、技術標準、兼職教師、項目成果等,搭建校企深度合作交流的創新平臺,在完成校企訂單教學外,共同研發實訓設備、技術標準、教學資源等,推廣新技術,開放實驗室及校內實訓基地,鼓勵學生與老師共同參與協同創新課題研究,提升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從而推動協同創新與專業教學相融合、與學生興趣社團活動相融合、與校企創新創業基地建設相融合,積極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另外,借助該平臺的研發成果,將其應用于生產實踐、課程教學、技能大賽等。
我院引入了e-tron技術、汽車智能網聯技術、德國I8686E行業標準等汽車行業的前沿技術及標準,校企共建了集教育教學、科技研發、社會服務、對外培訓等功能于一體的實訓中心。與高教出版社、上海景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建了學生自主學習平臺,共享了“名師講堂、在線培訓課程和在線虛擬仿真實訓系統”,開發配套虛擬資源與智能教具深度結合,有效支持“教-學-做”、“理-虛-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運用云存儲、大數據分析開展教學管理和教學評價。實現了在行業標準的學習環境下,在匯聚的學校資源與企業資源的平臺下,達到了“互聯網+”下高效、交互的課堂教學。
3 企業訂單的育人模式,實現知識學習與崗位要求融合
根據校企合作項目對專業職業崗位群人才規格的要求,植入項目課程,結合人才培養的認知規律和能力遞進規律進行教學計劃的安排,形成訂單人才培養模式。在“互聯網+”背景下,校企雙方進行人才培養,使師資素質、實訓設備、教育模式、評價方式等與該背景結合起來。真正實現企業訂單的育人模式,知識學習與崗位要求深度融合。
我院按照與企業簽訂的合作協議,利用校企一站式服務平臺實現企業與學生的雙向選擇。從合作開始,我院根據經銷商當年用人需求,經學生申請,通過全面考核,在汽車專業群中選拔品牌忠誠度高、專業扎實、素質過硬的優秀學生。利用教務在線管理系統組建、管理“訂單班”,并利用學生一站式服務平臺指導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授課教師則利用數字化校園平臺優化課程設計,實施混合式教學,通過不斷完善校企融合的課程體系,實現學院教學與企業需求的有效對接。校企協同開展“跟崗+頂崗”的“整建制實習”育人實踐中,將企業員工上崗所需的職業素質、職業操守、崗位能力等培訓內容與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規格要求的素質、知識、能力要求相結合,融入頂崗實習課業體系,將學生/準員工頂崗實習的“活模塊”典型性任務考核與企業內訓技能考核、崗位任務融合,實現考核結果互認。 學生在校期間的認證考核由我院和企業雙方分兩階段共同完成,嚴格按照企業標準,考核項目和內容依據企業的需求和任務設置,考官由企業技術經理/培訓師與學院教師共同擔任,從理論、實操兩方面考核學生的專業水平。同時對學生在考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專業評估與反饋,實現在校學生到企業員工的無縫對接。
4 職業認證的教師團隊,實現專任教師與能工巧匠互聘
在高職院校中,有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很少,大都是偏重理論的教師,對于校企合作項目的教學水平很難保證。這就要求各院校加強產教融合師資隊伍建設,搭建教學團隊校企合作平臺,使專任教師團隊達到職業認證,實現專任教師與能工巧匠互聘。
我院探索了“三雙三層”的教學團隊建設新模式(在專業建設層,專任帶頭人與兼職帶頭人雙向任職,構建穩定的專業建設團隊。項目建設層,專任骨干教師與兼職骨干教師雙向建設,構建動態的項目服務團隊。課程建設層,專任授課教師與兼職授課教師雙向授課,構建“1+N”課程教學團隊),推動了兼職教師參與專業建設、實施工學結合課程教學。各校企合作項目建設以來,雙方采取“專業教師走出去,企業培訓師走進來”的師資培養路徑。學院派出專任教師參加各企業組織的基礎培訓、高級培訓、新產品技術培訓、認證培訓,并獲得企業教師認證資格。企業派出培訓師到學院進行專業培訓,將經銷商現場技術帶入學院。同時,學院通過“1+N”(1門專業課程由1名專任教師主講,N名企業兼職教師輔助實施)教學模式聘請企業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形成了一支專兼互融的教學團隊。
5 專業輻射的社會責任,實現服務貢獻與產業升級同步
我院以專業教學優勢服務企業員工培訓,承擔一汽豐田、東風本田、東風風神等企業在天津及華北地區的相關企業進行汽車各崗位的員工培訓、等級考核和資格認證工作。以站所資質優勢服務社會認證鑒定,積極組織、策劃和參與企業的汽車新產品、新工藝的展示及推介活動,面向行業和企業開展技術咨詢服務。利用學院所屬的天津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授權的第72站、天津市機關事業單位技術工人培訓考核第一工作站、天津市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第一所的資源優勢,深入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得到權威部門的認可。以基地技術優勢服務行業技術推廣,積極開展各種級別的汽車維修專業工種的技術培訓和等級鑒定工作。與天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共同承擔面向天津市汽車維修行業的汽車維修工、電動汽車維修工等相關技術工種的職業資格等級培訓及認證考核工作。
同時,承辦天津市高職高專院校學生技能大賽汽車檢測與維修賽項,天津市青工職業技能大賽,東風本田售后技能競賽等各級各類大賽。且利用各種優勢攜手比亞迪、行云新能等合作企業,采用“區域系統援建、品牌整體輸出、專業校企共建、師資綜合培訓、人才訂制培養”五個路徑,對云南怒江職業教育中心、西藏昌都市中等職業學院校、新疆和田職業技術學院等實施了個性化幫扶,從專業規劃、實訓建設、師資培養、資源共享等方面深化幫扶工作。
“互聯網+”背景下,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關系是提升汽車類高職院校建成汽車行業前瞻與共性技術轉化的重要基地、產教融合發展的助推器、汽車后服務市場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這種新型的校企合作關系,在“互聯網+”時代本著校、企、生互動多贏的原則,不斷提升汽車專業學生的職業競爭力及汽車后服務市場對專業學生的吸引力,使我院汽車運用專業群校企合作步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實現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更廣泛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S].
[2]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Z].
[3] 各部委行動計劃、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實施方案的通知》(津政辦發〔2018〕34號)的工作要求[Z].
[4]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Z].
[5] 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教職成[2015]9號)[Z].
[6] 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印發<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的通知》(教職成[2018]1號)、《天津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意見》(津政發[2016]3號)[Z].
[7] 劉海微,李紅梅.“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教育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信息記錄材料,2017,18(8):129-130.
[8] 解云霞.互聯網+教育及深度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院校構建人才培養思路及課堂教學組織模式研究[J].商業經濟,2017(7):167-168,176.
[9] 王艷.“互聯網+”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24):130-13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54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