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高校學生交流合作的反思與路徑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對臺教育交流歷來是大陸高校合作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和港澳臺工作大局的需要。本文通過對深圳大學與臺灣姊妹學校間的學生交流項目調研,探討新環境下如何建立有效的交流項目,解決兩岸學子交流不對稱的情況。
【關鍵詞】兩岸高校學生 交流不對稱 解決方法
【基金項目】本文受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高校外國文教專家工作委員會2017科研項目資助。
【中圖分類號】G64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6-0226-01
對臺教育交流歷來是大陸高校合作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和港澳臺工作大局的需要。從1987年首位臺灣學生到大陸高校讀書,到1994年大陸高校開始正式招收臺灣學生,高校成為了兩岸青年交流發展的起點。兩岸高校學生交流經歷了單向-雙向的轉變。隨著2008年兩岸和平發展框架的形成,兩岸高校學生交流迎來了新的發展與調整。同宗同源的親切感、臺灣高校設置靈活,貼合市場需求的專業課程以及相對低廉的學習費用成為大陸高校學子紛赴臺灣交換的主要原因,近年來累計8萬多名的大陸學生赴臺參加交換、交流項目。大陸高校學生赴臺交流人數的劇增,逐步改變了原有單向的交流模式,雙方的平等互動性也日益增強。
深圳大學作為與深圳經濟特區共同發展的綜合性大學,具有毗鄰港澳臺地區,便于開展兩岸四地研究、交流和合作的優勢和條件。從1983年建校至今,深大與臺灣地區18所高校建立了姊妹校關系,就人才培養、科研合作、人文與學術交流等項目進行了深入溝通與積極合作,學生交流計劃于2009年9月正式啟動。截至2017年,共有850名深大學生赴臺參加一學期的交流學習項目,參與人數為學生境外學習項目的人數之最,派出學生數量也位于廣東省高校前列。
參加交換項目的學生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學生參與面較廣,從本科到研究生層面均有。派出的學生主體來自本科大二、大三年級,年齡段集中在19-21歲之間,男女學生比例為3:7。二是交換學生涉及的專業主要集中在經濟、管理、法學、傳播、文學、建筑等文科專業領域。三是學生選擇學習的地點集中在臺北和高雄兩地的高校。四是學生學習目的主要圍繞“體驗式學習、實踐式學習”兩方面。
然而,大陸學生赴臺數量遠超出臺灣學生來大陸學習,兩岸教育文化交流存在著學生輸入和輸出的嚴重不對稱狀況。從1987年至2000年的13年間,陸續前來大陸高等學校就讀的臺灣學生約有3000人。以我校近五年來開展的兩岸學生交流項目為例,輸出赴臺學生人數為860人,而來我校參加一學期交換生項目的臺生人數僅有17人,占陸生數量的2%,輸出與引進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失衡。
“學分不被認可”是制約兩岸高校學生交流的主要原因。臺灣地區教育部門目前僅認可臺生在大陸985、211高校的交換學習學分,嚴重制約了地方高校的對臺交流學習項目。其次,臺灣高校學生更關注實踐類教學、結合社會需求及產業對接的應用型專業學習,單純的學習體驗不能滿足臺生的發展需求。再者,政治、經費、融入因素也影響著臺生的大陸求學意向。
因此,對于非211或985的地方高校來說,更應該把握地域優勢,將“交流與發展結合,交流與機遇結合、交流與創業就業結合”,以臺灣青年所需,專門制定更多具有吸引力的活動項目,以此建立兩岸青年對等平衡的交流模式。
首先,培養對象及目標應從“學習體驗”到“就業發展”的方向調整。學習與發展、實習以及就業的全新結合,能更好地滿足城市發展中對人才的需求和臺灣高校學生對個人發展的需求,將有效弱化學分認證帶來的阻礙。2017年11月,深圳大學與中國文化大學在原有校級協議基礎上新簽署了學生實習補充協議。根據協議內容,兩校將互助開展為期6個月的臺生實習項目。具體實施由校港澳臺事務辦公室牽頭,依托創業學院,為來深臺生度身定制與創新創業與實習就業相關的課程。與此同時,借助校友會平臺,發動校友企業,為來深臺生提供企業參訪機會及實習崗位。項目的升級為兩校的交換生項目注入了新的活力,11名中國文化大學的學生于今年春季學期如約而至,實現了文化大學近五年來深交流學生數量零的突破。此外,我校也計劃在寒暑假增設短期文化創意及創業創新研習營,進一步擴大臺灣姊妹校師生到我校參加活動的規模,為臺灣青年創造更多更深地了解大陸發展的歷史與現狀的機會。
其次,地方高校應該依托城市的發展優勢,默契配合城市的發展與人才需求,著手優化交流項目。以深圳大學為例,深臺兩地地緣相近,具有開展各類文化交流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整合高校交流資源,深化高校、政府部門、民間機構等三方合作,以政府搭臺,民間唱戲,大家共同參與尤其重要。2017年,深圳市接待臺灣青年發展基金會組織的兩岸青創匯深圳訪問團、臺灣青年科技創新深圳交流團、深港臺青年學子交流營等20多個交流團近200人來深交流。深圳大學通過安排學術交流、創業實訓、青年座談等形式豐富的活動,不僅給臺灣學生展示了國內科研實力及文化研究能力,讓臺灣學生更好地了解大陸“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新時代發展機遇,也讓兩岸青年圍繞學習、就業、人生價值等內容開展深入交流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皟砂逗献?政府支持+高校參與+專業運營”成為了新時期兩岸交流的運行新模式,強強聯合為兩岸的青年交流打開了新的局面。
綜上所述,不同時期的大陸、臺灣高校青年交流具有不同的特點,兩岸交流會隨著各種因素發生動態變化。這就需要我們地方高校以敏銳的觸覺、積極的態度以及靈活的方式去應對兩岸交流中遇到的問題,主動推進兩岸高校學生交流合作。
深圳大學作為大陸地方高校的一個代表,將充分發揮特有的地域優勢,以優化的交流項目增加大陸高校對臺生的吸引力,解決兩岸學子交流不對稱的情況;以政府及相關部門之間的深化合作推進兩岸高校學生交流的深度及廣度,更好地服務于新時期國家發展戰略和港澳臺工作大局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張英玉.《臺海兩岸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的可行性分析及對策》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12年2月第33卷第2期
[2]周元春.《深臺交流持續不斷成果豐碩》深圳特區報數字報 2017年11月27日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54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