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聊感傾向看中職生的手機依賴問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8-0198-02
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迅速普及,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 19歲以下網民占45%。有調查表明在中職生群體中幾乎所有的人擁有手機,手機支付、手機游戲、手機購物、網絡小說、無疑手機帶來了很多便利,但同時也帶來了由于過度使用而引發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危害。無聊感是一種消極的主觀體驗。有調查顯示,51%的中職生表示“很容易無聊”。在中職校園中,低頭族隨處可見,手機成為排解無聊的一種常見的途徑。相關研究也表明,無聊感與藥物濫用、學業成就、消極情緒等有顯著關系,中職生手機依賴現狀與無聊感之間究竟存在著什么樣的關系,對中職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一、無聊感與手機依賴的界定
Schopenhauer認為無聊是“沒有任何具體對象的淡淡的欲望”。Heidegger則認為“無聊是現代人的基本存在狀態”。 Fenichel提出無聊感是個體不知道如何才能滿足強烈心理活動的需要。Berlyne與Csikszentmihalyi等心理學者基于喚醒理論的基礎,提出無聊是“個體的喚醒需求與環境刺激可用性的不匹配,從而導致的非最佳喚醒狀態”。綜上無聊感是一種內外部刺激生理喚醒強度不匹配而導致的不愉快的復合情緒。手機依賴這一概念是由成癮和行為成癮的界定發展而來,又稱為“手機依賴”、“問題手機使用”。手機依賴在心理學界還未有統一的定義,但本質上符合三個特點:首先,手機使用時間過長或頻率過高;其次,手機使用對個體的生活或學習產生了不良影響;再次,這種消極影響具有一定的持續性。
二、中職生無聊感對手機依賴有一定的預測作用
Bianchi提出青少年處于身心發展的初期階段,自我控制能力較弱,對手機缺少足夠的抵抗力,從而成為手機依賴的易感人群。總體而言,青少年的手機依賴常常帶來各種負面影響。Binnema的研究表明無聊傾向高的個體,往往缺乏行為動機,行為比較拖沓。Sommer的研究也發現無聊也會影響人際交往。根據社會支持理論,當個體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無法提供足夠的心理支持時,個體在情緒上會體驗到強烈的孤獨感,而在行為上會通過其他多種途徑獲得社會支持。劉志強等人研究表明高職生智能手機依賴與孤獨感、社會支持顯著相關,孤獨感通過部分中介作用于智能手機依賴。
Kraut 等人的研究表明具有網絡成癮的個體的人際交往動機會較低。韓國學者Ha 等對高中生的調查研究中表明過度使用手機與抑郁狀態和人際交往焦慮呈正相關。劉紅等人通過研究大學生手機依賴與孤獨感,表明孤獨感與手機依賴行為呈正相關,高孤獨感體驗的個體更容易產生手機依賴行為。劉志強等人研究表明高職生智能手機依賴與孤獨感、社會支持顯著相關,孤獨感通過部分中介作用于智能手機依賴。
三、減少無聊感,是降低中職生手機依賴的途徑
第一,強調手機依賴的危害。在利用班會課、德育教學等途徑開展防手機依賴的講座、課程等,讓學生意識到過度的依賴手機會對自己身心造成的傷害,鼓勵學生有理性的使用手機。
第二,多參加實踐活動。無聊感是中職生手機依賴行為的重要原因,無聊感會使人無法體會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Berenda提出不良行為的出現由低控制感造成,也研究表明自我控制感的缺失會使得人產生對手機的依賴。通過實踐活動,減少中職生的無聊感,更好的探索生命的意義,降低或消除無聊感,體驗更多的成就感,增加個人的自律性。
第三,學校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程度。加強心理師資隊伍的建立,對于成癮較深的同學開展團體、個體輔導,幫助其解決成長中的難題,改善其手機依賴的問題,有助于中職生更好的了解自己,激發和引導中職生人際的學習生活動機,減少手機依賴帶來的不良后果,促進中職生把握生活,更好地實現個人的價值。
第四,利用朋輩的力量,積極開展和組織學校的各項活動。研究表明,中職生在遇到困難和迷茫時,更傾向于向同伴尋求幫助,因為同齡人擁有與其相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個人的生活經驗,容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在學生中培養一批積極樂觀、陽光上進的學生十分重要,通過這些學生的帶領,讓更多的中職生從手機依賴的世界中走出來,擁抱自己的生活。
參考文獻:
[1]廖慧云, 鐘云輝, 王冉冉,等. 大學生手機依賴傾向、自尊及羞怯與人際關系困擾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6(5):852-855.
[2]師建國.手機依賴綜合征[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9(2):138-139.
[3]王露,周喜華.高師生無聊狀態與學業興趣﹑時間效能感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8(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58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