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高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完善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高等院校的大幅擴招,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已成為目前各大高校在教育教學改革中面臨的重大課題。構建一套與學校定位相匹配的、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對于進一步強化高校教學質量管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對高等院校教學質量評價中普遍存在著形式化、單一化、功利化、滯后性等問題,以長效機制為切入點,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提出了關于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改進的建設性建議,希冀實現教學質量的切實改進,同時也為各大高校的教學質量評價工作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高等教育  教學質量  評價體系
  【基金項目】寧夏哲學社會科學(教育學)項目(編號:17NXJC04)。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8-0002-02
  一、研究背景
   教學質量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教學質量評價的調查分析在19世紀就有諸多學者展開,隨著時代的變遷,教育改革也在不斷的進行中,教學質量評價機制也在此期間逐漸發展完善。目前,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的人才需求定位已經不同以往,對擁有創新、實踐精神的高素質人才的缺口已日趨擴大,傳統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的互動性活動,通過全方位的、綜合的教學質量評價,使教師嚴格要求自己,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通過教學質量評價所提供的信息,可以使教師和學生了解到教與學存在的優點和問題,促進教學改革,優化學校的管理工作。
  因此,高校教學質量評價機制,在監督各院校教學質量過程中承擔著重要的作用,為保證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順利進行,科學、合理、有效的長效機制必不可少。
  二、面臨的主要問題
  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是建立在對教學運行過程中的各項教學活動進行分析、診斷,將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保障學校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至今,我國大部分院校已經建立了較為獨立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但是依然存在如下問題:
 ?。ㄒ唬┰u價過程形式化
  由于不恰當的教育質量評價觀念,評價活動往往存在著表面化和形式化。教師很少去直接剖析問題,以應付檢查的心態來對待評價;學生往往隨意性較大,礙于價值觀尚未完善,存在一定利益糾葛,無法做出公平、客觀的評價。同時,由于一些評價標準的自身的表面化和形式化限定,促使教師為了適應評價過程、迎合評價的要求,放棄了充滿個性化的教學風格,進而不能達到教學質量評價的真正目的。
 ?。ǘ┰u估主體單一化
  教學質量評價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專業的人士基于專業知識進行職業判斷,以糾正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弊端。因此,未熟練掌握教學評價規律或教學評價經驗不足的人員是無法勝任此項工作的。高校的院、系、教研室都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本應是教學質量評價的主體,現實是評價過程主要掌握在學校行政管理部門手中,實行自上而下的評價,忽略了教師、行業專家、學生在評價中的作用及主動性。
 ?。ㄈ┰u價反饋滯后性
  部分高等院校主要依靠教學行政管理部門進行反饋,在教學質量評價活動完成后,將評價結果進行整合統計并簡單公式,并沒有專門的反饋機構進行科學的處理。對于收集到的信息,要么公開紕漏,要么秘而不宣,不易形成激勵機制。由于沒有進行積極的反饋行為,導致教師無法獲得具體的提升建議。這種信息反饋的缺失,使得教學質量評價難以發揮激勵和導向作用。
  (四)評價結果應用功利化
  由于高校教學質量評價結果的功利化,致使在一些高校出現了教學管理部門“為評估而評估”、教師“為評估而教學”的現象。教學質量評價活動完成后,高校極易忽視評價結果的有效運用,未能達到完善院校教學質量的目的。經調查分析,我國大部分院校將評價的結果作為管理教師日后聘用、晉升、教學獎金及職稱評選的標準,較少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評價結果的過度功利化使用,不僅降低了教師的教學熱情和敬業精神,不利于教師對評價結果進行反思總結,更與教學質量評價的目的相距甚遠。
  三、建議
  為保證教學質量評價工作的順利進行,高校應構建“以人為本”的價值觀、依托大數據、建立服務支持體系、合理利用結果的評價體系。
  (一)重塑“以人為本”的評價觀
  高校教學在具備高度專業化要求的同時,又是一項充滿個性化和創造性的“培養人”的活動。教學質量評價的主要目的是促進教師的持續發展和學生的健康成長,推動各大院校提升教師素質及教學質量,進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每一位教師都是獨立的存在,其內在的價值取向、心理狀態、個性、成就感等內在需求,都影響著教學工作。通過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將實現個人的價值作為工作核心,將個人的發展和學校事業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擁有這種正確接受評價的態度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學工作。因此,高校應當注重教師素質的全面發展和教師職業提升,樹立“以人為本”的評價觀,由“被動評價”變為“主動評價”,客觀開展評價工作,充分利用評價結果,管理并促進教師學科水平及教學技能上升,實現提升高校人才質量的真正目的。
 ?。ǘ┐罱ㄒ源髷祿橐劳械闹笜梭w系
  大數據時代對高等教育發展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對于高校教學質量評價而言,以大數據為依據可以收集到更多的數據材料作為評價依據。通過動態數據的收集,實施者可以管理不易操作、難以量化的數據,重視彈性指標的創造性,對評價對象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綜合考量。首先,利用大數據進行常態化的數據收集,如對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數據的收集。其次,進行多樣化的數據應用:充分利用“教師+在校生+畢業生+學校職能部門+用人單位+政府”多元評價主體參與到信息收集過程中,進行多角度審視,保障教學評價體系成為一個全員參與、良性互動的網絡系統。最后,進行靈活的數據調整:將構建好的評價指標體系投入應用到實踐中去。將使用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新的發展形勢和要求進行適當的修改,不斷完善評價指標體系,進而提高教學評價和教學目標的先進性。  ?。ㄈ嫿ń虒W質量評價的服務支持體系
  由于教學質量評價涉及到的因素較多,必須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服務體系來保證評價工作的順利完成。一是學校主管部門應制定有關教學活動的政策和措施,協調各部門間的關系,建立規范化、科學化的教學質量評價的機制,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如建立:教學信息員制度、畢業生追蹤調查制度、校內和校外評估制度等。二是教學質量評價具有導向性作用,學校應根據社會的實際需要,組織好教學工作,把教學工作提到較高的層面上,培養出高水平的教師和高素質的人才。三是學校應搭建平臺,幫助教學水平相對較低的教師提高教學水平,鼓勵教師之間互相幫助和互相學習,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實現教師評價與教師發展之間的有機結合。這種平臺能夠保證教師本人客觀對待評價工作,由“被動的被評價”轉變為“主動的被評價”,激發教師的敬業精神,推動評價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合理應用評價結果
  評估的信息是多渠道、多方面的,高校應保證科學、合理和公正地處理處理信息。通過診斷整個信息,幫助教師改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第一,學校應堅持合理利用評價結果、全面呈現評價結果、正確看待評價結果的處理原則。例如:學校管理部門應設置信息處理專員,利用其專業知識,對所有的教學質量信息作為一個大數據,進行科學的統計和處理,剔除掉數據中的失真信息,提高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如果教師對評估結果有異議,可以選擇申訴,學校應積極進行復評。
  第二,靈活運用評價結果,改變過分重視經濟獎懲功能,如將評價結果與教師的工資、獎金、職位晉升等掛鉤。實踐表明,單純的外部壓力,比如獎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很難提高教師工作的積極性,甚至影響教師的正常發揮,只有真正的內驅力,才能促進教師由被動變為主動,積極參與到評價活動中,提升教學質量。
  第三,將評價反饋作為教學質量的逆向促進力,加強人才激勵機制。為了避免教學質量評價流于形式,在評價活動結束后,應設置信息反饋系統,將結果反饋給各個參與者,作為調整和改進工作的重要依據。例如:開設校長信箱和教學質量評價熱線,可以使教學質量信息以更加客觀迅捷的方式上傳下達?;蚴墙⒔逃u價網站,設置“校長-系主任-教師個人”的三級查詢系統,多層次查詢評價結果,這樣既尊重教師,也尊重學生,又能及時發現問題,存進教學改革,實現教學質量的逐步提高。
  四、結論
  教學工作具有復雜性、創造性、獨立性等特點,構建科學、完善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既能保證評價工作的順利進行,又能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轉變思想,重塑“以人為本”評價觀,由被動評價轉為主動評價,依托大數據指標體系,充分利用服務支持體系,合理應用評價結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楊秀平,張華,李亞兵. 高校教學質量評價系統平臺的構建與保障機制探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8(02)
  [2]胡昌送,高月琴,杜瑞軍. 我國高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職業教育.2018(18)
  [3]韓青松,莊國波.普通本科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重構實證分析[J].教育評論.2016(11)
  [4]張存貴,欒立明.轉型高校教學質量評價改革策略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7(1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615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