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實施PDCA循環管理模式在護理質量持續改進中的應用效果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研究PDCA循環管理模式在護理質量持續改進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對照組:隨機選取 2016年4—10月各臨床科室的臨床護士90名和各臨床科室患者230例。觀察組:隨機選取2017年4—10月各臨床科室的臨床護士90名和各臨床科室患者230例,對照組護理人員采取傳統的管理方法管控護理質量,觀察組護理人員采取 PDCA 循環管理模式培養。通過比較觀察兩組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以及護理質量的高低,以及護理人員認知度調查綜合評價PDCA循環模式應用效果。結果 兩組護理質量結果顯示觀察組79人優秀、8人合格、3人不合格,合格率95.55%,對照組54人優秀、26人合格、10人不合格,合格率為88.88%,觀察組合格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人員培訓認知度情況,觀察組在工作提高、自身提高、以及操作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的比例分別為96.66%、95.55%、98.88%。對照組在工作提高、自身提高、以及操作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的比例分別為66.66%、62.66%、70.00%。觀察組采用PDCA循環管理模式,在各方面均得到了有效提高,認知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颊邼M意度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采用PDCA模式培養的觀察組人員滿意度為96.52%,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滿意度89.13%,且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PDCA循環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護理質量,規范護理操作,護理人員及患者滿意度提升,有助于醫患關系以及治療效果的良好發展,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PDCA循環管理模式;護理培訓;護理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3(c)-0067-03
   特殊的服務對象,更凸顯質量的重要性。為患者提供整體的優質的護理服務,是永恒不變的主題。該院采取PDCA的管理方法,將培訓與質量控制相結合,使培訓服務于質量,達到提高護理質量,為患者提供更滿意的服務。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照組:隨機選取 2016年4—10月各臨床科室的臨床護士90名和各臨床科室患者230例,其中護士均為女性;平均年齡(32.2±5.4)歲。觀察組:隨機選取2017年4—10月各臨床科室的臨床護士90名和各臨床科室患者230例,其中護士均為女性;平均年齡(31.8±6.3)歲。兩組護士在年齡、職稱構成、學歷構成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颊呔鶃碜杂诓煌目剖?,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人標準:①該次研究是自愿參與;②均取得所有患者的知情同意;③所有患者在該院臨床資料齊全。排除標準:①溝通和交流有障礙的患者;②臨床資料不全患者[1-2]。
  1.2  方法
  1.2.1 對照組護理管理方法  對照組護理人員采取傳統的管理方法管控護理質量,主要是由護理部對護理工作質量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定期檢查,及時發現并且反饋問題進行相應的整改[3]。
  1.2.2 觀察組護理管理方法  對觀察組的護理人員采取 PDCA 循環管理模式培養。具體模式如下。
   (1)計劃階段(P):首先護理部成立護理質量安全委員會,下設優質護理組、護理文件組、急診急救消毒隔離組、危重癥圍手術期管理組、護理技術操作組、壓瘡傷口管理專業組。共6個小組。選出責任心強、專業能力較強的護士長擔任組長,組員4~5名,由相關科室護士長或專業能力較強或受過相關專業培訓并取得證書的護理骨干擔任。經護理部同意,組長可在工作中吸納相關科室優秀護理骨干作為組員。并制定各護理小組的工作職責和標準,并納入績效考核。各小組組長負責組內人員的分工及工作內容并制定工作標準。護理部按照量化、細化、實用、方便的原則,制定護理質量管理的相關制度,對護理質量檢查標準細化及補充完善,主要為了規范臨床護理工作[4]。
   (2)實施階段(D):①各專業組護理部計劃制定年度工作計劃,根據上級檢查標準要求制定流程、標準,并召集組員及內外系大科護士長及護理部管理人員共同討論審核,確定可行性及實用性,確定最終方案。每周落實培訓內容。②每個月護理部根據各專業組的培訓檢查計劃,統一安排訓時間,每個月前3周培訓,每周培訓1次,每次為周一下午半天時間,有兩位專業組老師進行培訓,培訓內容為本專業組質控重點內容及本領域最新進展。參加人員為科室1長4員即護士長、質控專員、教學專員、感控專員及不良事件專員,培訓結束后,由4位參培專員負責對全科護理人員進行全覆蓋培訓,并逐一考核合格,不合格者繼續培訓,直至合格,并按要求書寫護理培訓記錄本。第4周為檢查周,護理部組織安排各專業組對全院護理質量進行檢查,由護理部把全院科室檢查任務平均分配到各組,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各專業組在月檢查過程中,在每科室有一個簡短的總結對科室的亮點及表現優秀的護士給予肯定,對以往問題的改進情況給予指點和評價。檢查結束各組分別匯總,最后由護理部將各專業組的檢查結果統一匯總,并召集護士長會,統一反饋,責令科室制定整改措施,并上交護理部。各專業組根據檢查中出現的問題,修訂下月培訓及檢查考核計劃。
   (3)檢查階段(C):護理部每年的培訓從4月份開始,10月份結束。4—10月的檢查培訓考核均由護理部組織,各專業組實施完成。11月份及12月份由護理部成員6人,對全院護理質量統一進行為期2個月的檢查評價,護理部質控護士長隨機決定每天將要檢查的科室,每科室檢查時間為一整天,每人檢查1~2項,包括科室制度、護理常規的制定及護士長工作落實情況,急診急救、消毒隔離、藥品管理、病房管理、危重癥及不良事件管理,護理操作等。并由專人對全院科室進行病人滿意度測評。這樣可以避免檢查者對檢查標準尺度把握不同,從而保證了科室得分與質量的相符。固定人員檢查,標準掌握更統一,結果更可信。    (4)反饋、處理階段(A):年度檢查結束,由護理部統一匯總,并分析找出問題原因,召開護士長大會,對全年工作進行分析和反饋。從而發現科室現存主要問題及專業組培訓的薄弱環節,便于確定下一年的工作重點,并對各專業組的培訓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以及護理質量的高低。護理質量的評價標準:通過臨床考核對護理人員進行評價,分為優秀、合格、不合格3個等級,合格率=(優秀+合格)/總數×100.00%。護理人員培訓認知度評價,通過問卷調查參與人員從工作以及自身各方面提升情況。滿意度的評價標準:采取PDCA循環模式對護理質量管理后,借助問卷調查對護理滿意度進行評估,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3個等級,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總數×100.00%。
  1.4  統計方法
   該次實驗數據處理選擇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用均數±標準差(x±s)來表示計量資料,對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進行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質量考核結果比較
   通過考核兩組護理質量,結果顯示觀察組79人優秀、8人合格、3人不合格,合格率95.55%,對照組54人優秀、26人合格、10人不合格,合格率為88.88%,觀察組合格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護理人員對培訓認知度比較
   通過問卷調查兩組護理人員培訓認知度情況,觀察組在工作提高、自身提高、以及操作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的比例分別為96.66%、95.55%、98.88%。對照組在工作提高、自身提高、以及操作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的比例分別為66.66%、62.66%、70.00%。觀察組采用PDCA循環管理模式,在各方面均得到了有效提高,認知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滿意度的比較
   患者滿意度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采用PDCA模式培養的觀察組人員滿意度為96.52%,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滿意度89.13%,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3.1  護理人員整體水平得到明顯提升,提高了護理人員的滿意度
   PDCA管理模式中,建立了更有效的管理制度,使護理人員操作能力及自身水平得到了明顯提升,為護理人員提供了更多交流學習的好機會[5],護理人員參與質量管理的意識得到了明顯提升,護理人員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加強,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在護理工作中得到加強[6]提高了護士為病人服務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有研究顯示[7]工作自主性是影響護士工作滿意度重要影響因素之一,自主性程度越大,護士滿意度越高。另外,各專業組在月檢查過程中,每科室有一個簡短的匯總對科室的亮點及表現優秀的護士給予肯定,對以往問題的改進情況給予指點和評價。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助于護士滿意度的提升。另有研究顯示[8]護士被稱贊和認可在護士總的工作滿意度水平中,排名第二。護士滿意是為病人提供優質服務的前提。
  3.2  強化了護理質量管理意識及服務意識,提高了護理質量,患者滿意度逐步提升
   患者滿意度與護理人員整體護理水平密切的聯系,護理水平對患者依從性有明顯的影響,PDCA模式通過院科兩級進行培訓、考核的方式,轉變了護理人員的思想觀念,強化了質量意識,把培訓與臨床護理工作緊密結合,使每名護士能夠從自身做起,自覺按照質量標準工作,操作水平、風險意識、溝通能力、病情觀察能力及責護對病人的整體護理能力都上了一個新臺階。
   另外,各專業組組長及組員均為病區護士長這樣就提高了護士長對本病區培訓的支持力度和重視程度,有研究顯示管理者的支持力度越高,培訓效果越好,要獲得管理者的支持,必須賦予他們培訓下屬的責任[6]。每個科室4個管理專員參加培訓,可使他們回到本科室后可以彼此支持,互相溝通,提高培訓效果[9]。此種培訓方法,在檢查中發現問題和不足,以此為抓手,設定培訓內容,和臨床工作緊密結合,提高了受訓護理人員的自我動力,護理人員自發產生遷移動機。遷移是指培訓成果轉化,使員工利用獲得技能應用于自己工作中,提高服務水平[10]。
  4  小結
   PDCA模式相對于傳統護理培訓,在護理質量、認知度以及患者滿意度3個方面使護理人員均得到了有效提高,以往的傳統培訓不到位,流于形式,考核不嚴格,考核結果不真實,培訓教育不能與臨床護理工作相結合。通過PDCA循環模式在護理培訓中的應用,形成了一套科學的護理質量管理與培訓緊密結合的管理方法,增加了培訓管理的導向性與牽引性,使培訓為質量保駕護航,促進總體目標的實現,從而達到更好地服務患者的目的,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楊燕熙,李婧,張爽.PDCA循環管理模式在骨科護理帶教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養生保健指南,2018(49):232.
  [2]  周麗燕.PDCA循環管理模式在護理質量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養生保健指南,2018(48):201.
  [3]  李雪.PDCA循環管理模式在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特別健康,2018(18):146.
  [4]  楊蘭艷,王粉艷.PDCA循環管理模式在臨床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2018,28(25):376.
  [5]  寧曉東,張永煉,張娟,等.基于FOCUS-PDCA的新護士規范化培訓管理體系的構建[J].山西醫藥雜志,2018,47(6):708-711.
  [6]  趙愛珍,楊鳳仙.PDCA循環在護理質量持續改進中的應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0,7(34)103.
  [7]  鄭旭娟,劉華平.北京市三級甲等綜合醫院護士工作滿意度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3):256.
  [8]  王群.臨床護士工作滿意度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8):594.
  [9]  白彥壯,史念可,等.對提高醫務人員培訓遷移效果的研究[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6,22(5):296.
  [10]  M.Royer.Theories of the Transfer of Learning[J].Educational Psycholgist,1979(3):53-64.
 ?。ㄊ崭迦掌冢?018-12-2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015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