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回歸自然的幼兒評價: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幼兒評價是幼兒園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評價工作的重視,意味著教育視角的兩個轉變:一是從關注兒童的一般整體、基于普遍情況進行無差別的教育,轉變到關注獨特個體、基于個性需求進行差異化的教育;二是從成人視角關注“教師如何教”,轉變到站在兒童視角關注“幼兒如何學”以及“學得怎么樣”。這兩個轉變代表著教育水平的提升,是邁向高質量教育的標志。經過多年的課程與教學改革,我國的幼兒園正在經歷著上述轉變。然而在實踐中,很多幼兒園在幼兒評價的一些基本問題上仍然面臨著困惑和迷茫:評價究竟應該怎么做?評價什么?如何評價?怎樣看待和使用評價的結果?在幼兒園課程教學改革進一步深入的背景下,厘清這些關鍵問題,幫助幼兒園更好地完成上述兩個轉變,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卮鹕鲜鰡栴}并不容易,但是可以有一個簡單的邏輯起點:回到《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綱要》的“教育評價”部分明確指出:“評價應自然地伴隨著整個教育過程進行”“在日?;顒优c教育教學過程中,采用自然的方法進行”。這些話中反復出現了一個關鍵詞:自然。對這個詞的剖析,是弄清幼兒園開展幼兒評價工作的目的、內容、方法的關鍵所在。
  什么是自然的評價方法
  “自然”一詞的最早出現當屬《道德經》中的“道法自然”,這一含義在現代漢語中基本得到了延用,在《漢語詞典》中解釋為“不經人力干預而自由發展”“不勉強、不拘束、不呆板”的。那么套用這一釋義,什么是“不經人力干預而自由發展”的評價呢?對其當然不能做字面意義上的理解,因為不受人類意志控制而自己“行走”的評價是不存在的,在教育評價的語境中,它是指在“自然情境”(natural setting)中開展的評價,也就是,以幼兒在“自然的場景”里、面對“自然的人”、從事“自然的活動”從而表現出的“自然”行為狀態作為依據進行的評價。這里涉及幾個“自然”:“自然的場景”,就是幼兒日常的生活和活動過程;“自然的人”,就是幼兒所熟悉的老師和同伴(或家長);“自然的活動”,就是不脫離幼兒日常經驗的鮮活的活動。這樣的評價,是不拘束限制幼兒、不單一片面、不僵化呆板的。
  理解何為自然的評價,還可以從它的反面出發了解何為“非自然”的評價。非自然的評價是在“非自然”的場景中(比如在專門布置的場地,采用正襟危坐、一問一答的方式),由“非自然的人”(陌生人,或者是熟悉的人以陌生的說話方式),要求幼兒完成“非自然”的任務(例如,按照事先確定好的固定程序提出零散的問題,要求幼兒做出單一反應,這些問題往往脫離于日常教育活動之外)。非自然評價的典型代表,就是心理測量學中所說的“標準化測驗”。
  我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場景A——在安靜的教室里,京京和老師面對面坐好。老師給京京出示一張圖片(一只玩具小熊放在桌子上面),問:“小熊在桌子的什么地方?”京京回答:“上面。”
  場景B——在積木活動中,小軒提醒京京:“城門中間還應該再放一塊長方形,才夠結實?!本┚﹩枺骸胺拍膬海渴沁@個紅色橫桿的上面嗎?”小軒回答:“對,紅色橫桿的上面,也就是黃色橫桿的下面?!本┚┯悬c遲疑,嘟囔道:“到底是上面還是下面呀?”
  上面兩個場景中,都能看到京京對于“上下方位”的空間認知水平。前者采用了一對一測查的方式,屬于非自然的方法。而后者則是自然的評價方法,教師通過京京在日常積木活動中的自發表現能看到,他明白“上面”的含義,但還不太理解方位概念的相對性,不懂得某個物體所處的位置既可以是“上面”,也可以是“下面”。
  為什么要采用自然的評價方法
  評價方法是由評價的目的所決定的,自然的和非自然的評價方法各自有其適用范圍。我們還是采用反向思維的方式,先來看非自然評價方法的特點和適用范圍。以標準化測驗為代表的非自然評價方法,具有著如下幾個優勢:第一,能夠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對兒童進行“批量式”的評價;第二,其結果以數字方式呈現,便于進行量化的比較分析;第三,嚴格規定了評價的場景和任務、評價者的語言和互動方式,讓所有接受測評的幼兒都經歷同樣的過程,最大程度地控制這些因素對幼兒表現的影響作用,因此結果具有一致性,在進行橫向比較時具有一定的公平性?;谏鲜鰞瀯?,非自然評價方法適用于大規模的、群體層面的、旨在進行橫向比較的評價。這種評價在中小學教育中大量存在(如升學考試),在國際上如美國、英國的學前教育實踐中也有,但是僅限于旨在“考責”或“監測”的評價。所謂考責,就是要評判某一地區或幼兒園的辦學成效(該地或該園的幼兒是否普遍達到了期望的發展水平);所謂“監測”,就是要研判某個地區幼兒教育的整體需求(該地區的幼兒是否需要更多的教育資源、哪些方面需要提高)。當然,非自然評價方法要勝任這些任務,需要一系列的前提,比如測查工具具有較高信效度、測查人員經過嚴格訓練、對測查程序進行嚴密安排等等。
  標準化測驗等非自然評價方法同樣具有缺點:第一,它所考察的是幼兒回答問題或執行任務的結果,很難揭示幼兒思考問題的過程,無助于教師深入地了解幼兒的思維能力和思維風格。第二,由于測查題目的數量少、次數少(題目多會導致幼兒的疲勞和不配合、評價次數多會帶來“練習效應”,這些都會影響準確性,并且會耗費大量時間,無法“批量”進行),因此難以全面、細致、動態地考察兒童發展的具體方面,其結果往往流于寬泛、粗略,無助于教師研判幼兒具體的發展需要。第三,嚴格限定的測查環境和程序,讓教師看不到幼兒在不同的環境、教師互動方式下的不同表現,無助于幫助教師思考如何更好地發揮影響作用。第四,由于生態效度較差,測查個體時會存在較大誤差,只有當樣本規模很大時才能相對地抵消誤差的影響,所以它更適于在群體層面作整體考察(如某個園所或某個地區的所有幼兒的平均水平),而不宜用來判定單個幼兒個體的水平,尤其是對于發展水平居中的幼兒缺乏靈敏的區分度。從這些缺點看,非自然的評價方法顯然難以勝任《綱要》所指出的幼兒評價的目的——“了解幼兒的發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適宜的幫助和指導”。   非自然評價方法的優勢、缺點,恰恰是自然評價方法的缺點和優勢。自然的評價方法,不適于批量操作,難以作量化的橫向比較。但是好在幼兒園進行幼兒評價工作的目的恰恰不在于此!而自然評價方法的優勢——能在日常活動中深入了解幼兒的思考過程,能具體細致地發現幼兒發展的需要,能幫助教師看到自身指導方式的成效,這正是“了解幼兒的發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適宜的幫助和指導”所需要的。還是以前文所說的京京為例,教師通過在積木活動過程中的觀察,不僅能評價京京是否能識別和表達“上下”概念,還能從他聽到小軒建議時的遲疑中看出,京京還不能在頭腦中流暢地變換“上”和“下”的關系,所以,空間方位的相對性可能是京京的“最近發展區”,可以作為老師下一步指導的目標。
  當然,要發揮自然評價方法的上述優勢,首先要弄清楚如下問題。
  怎樣進行自然的評價
  我們可以用六何分析法(為何Why、何事What、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人Who、如何How,或稱5W1H分析法)來剖析這個問題。前文已經闡釋了“為何”,下面看其他幾個要點。
  ◆ 評價什么(What)
  回答“評價什么”的問題,就是要考慮評價的內容,或稱評價的依據或標準。缺乏明確標準的評價,只能是虛有其表的空殼,熱熱鬧鬧地走過場。所謂評價標準,是教師用來衡量幼兒表現的依據,它可以是嚴謹縝密的指標,也可以只是結構寬松的要點或框架。
  自然化評價應以課程為“母體”。評價的直接目的是要考察幼兒的學習和發展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預期。在幼兒園,幼兒的學習發展是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實現的。所以,自然化評價的內容不能脫離課程內容,應該是“基于課程”(curriculum-based)的。它可以包含兩方面內容、采取兩種編排形式。
  兩方面內容:自然化評價的標準一方面要體現一般的、普遍的學習發展目標,也可以在此基礎上,體現本園課程的獨特經驗或要求。對于前者,有很多普遍性的“通用”指標可供選擇和參考,如高瞻課程的兒童關鍵經驗、作品取樣系統的指標等。由于這些指標都不是標準化的工具,所以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靈活的拆解、組合,讓老師循序漸進地學習、應用并最終掌握。對于后者,則可以基于本園課程的獨特內容來自行編訂相關的評價依據(自行編訂評價依據聽起來很難,但實際上不必過分追求嚴密細致,重要的是全面、有條理地體現課程的目標要求)。上述兩方面內容是可以相互結合、互為補充的,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
  兩種編排形式:一方面,評價標準可以按照學習發展的領域進行編排,如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提法,如高瞻課程關鍵經驗的“社會情感、學習品質、身體發展與健康、語言交流與讀寫”等。由于這些領域都是“跨活動”存在的,也就是說每個領域都是在多種類型的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因此使用這種編排形式的指標時,教師要能夠從不同類型的活動中捕捉到各個領域的表現。反過來看,這種指標能幫助教師從抽象的層面上更好地理解幼兒學習發展的領域經驗。另一方面,評價標準還可以按照教育活動類型進行編排。具體而言,就是把各種類型的活動對幼兒表現的期待直接轉化為評價標準。例如,對于生活活動中的就餐環節,可以從衛生習慣、餐具使用、規則遵守等角度,列出具體的評價要點;對于角色游戲,可以從角色認知、角色行為、材料使用、社會交往等角度提煉評價要點等等。使用這種編排形式的指標,能讓教師更直接地把握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從而更直接地對活動的組織和指導進行反思),還能幫助教師具體地理解各種活動的內容特點和規律。上述兩種編排形式也是可以并存的,可以相互交叉、相互對應著使用。
  ◆ 如何評價(How)
  在評價的具體方式方法上,應該考慮如下的問題。
  第一,如何收集信息?實際上在教育部頒布的《綱要》《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等專業指導文件中對此早已有明確的指導,幼兒園教師收集幼兒評價信息的方式主要包括“觀察”“談話”“作品分析”。應當研究每種方式的具體內涵、用法,根據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做認真的計劃,幫助老師在收集評價信息時做到“有法可循”。
  第二,如何進行記錄?當前老師們絕大多數是使用文字描述的方式來進行記錄的,這種方法的優點在于能詳實、完整地呈現幼兒的表現,但缺點也很明顯:耗時耗力、條理性和計劃性較弱、不易分析。教師們需要了解,表格、圖示、數字也是很好的記錄方式,只要做好事先的設計,這些方式不僅能更靈活、更省力,而且能提高記錄的目的性和計劃性,便于事后的統整分析。
  第三,如何進行分析?這取決于采用什么樣的記錄方式。如果是文字的記錄,則往往只能基于文字進行質性的解讀。如果采用表格或數字的記錄,或是基于指標將幼兒表現劃分為不同的層級,則可以采用量化的分析方式。要注意避免的一個誤解是,量化的分析不等于橫向比較,更不等于“貼標簽”“打分數”,它可以幫助我們對整個班級或年級進行整體的研判,也可以用于縱向的前后對比,因此自然化評價不排斥量化的分析。
  第四,如何呈現評價的結果?自然化的評價,評價過程本身就是結果。這句話有兩層含義:首先,評價的結果一定要體現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能看到教師根據評價對活動計劃、指導方式的反思和調整。其次,評價過程中的記錄、思考,比如對幼兒表現的文字/表格/圖示/數字記錄、影音記錄、與幼兒的談話內容、幼兒作品、教師的分析和思考等,都可以作為評價結果予以呈現。如果采用量化的分析方式,還可以通過制作圖表等可視化的方式呈現班級或年級層面的整體狀況,或是體現一定時期內的發展變化情況。上述評價結果可以整理到“幼兒成長檔案”中予以集中呈現,但在制作檔案袋時,應注意避免“重紀念、輕記錄;重展示、輕評價;重結果、輕過程”等傾向。
  ◆ 何時評價、何地評價(When、Where)
  前文已經談到,和專門辟出時間、場地的非自然評價相反,自然的評價是在自然場景中,伴隨著一日生活的每個環節進行的。所以可以說“處處可評價、時時可評價”——幼兒在幼兒園的每一個時光點滴、每一個細節表現,都可以為評價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比如,在入園環節,可以觀察幼兒的情緒狀態、對常規的掌握、文明禮貌習慣等;在生活環節,可以觀察幼兒的衛生習慣、精細動作(比如洗手、使用餐具);在積木活動中,能看到幼兒的搭建技能、數學認知(空間、比例、形狀、對稱、數量等等)、合作技能等;在角色游戲時,能看到幼兒對社會角色的理解、想象力、交往技巧;在集體活動時,能看到幼兒的專注力、傾聽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等。凡此種種,只要有心,幾乎在一日生活的每個環節中都能看到幼兒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各個領域的表現。   要在自然場景中進行全面準確的評價,需要收集足夠多的信息。怎樣才是夠多呢?簡單而言,應當做到時間和地點的“雙多”:就某一項技能而言,要能看到幼兒多次、在多個場景中的表現。
  ◆ 何人評價(Who)
  既然“處處可評價、時時可評價”,那么凡是能夠觀察到幼兒一日生活表現的人,就都可以成為評價者,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幼兒本班的教師。另外,幼兒的家長甚至幼兒本人都可以作為重要的評價主體。但要注意,這些主體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
  教師在幼兒評價中的角色是“逐步成長的第一責任人”。教師是第一責任人,意味著要將幼兒評價視為一項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幼兒園應當按照“計劃——實施——回顧——改進”的方式,幫助教師把幼兒評價上升為一種理性自覺的活動。其中計劃環節是首要的,要結合本園的實際對評價目的、評價內容、評價方法、記錄方式和結果呈現等要素進行有意識的設計。同時還要看到,教師的幼兒評價能力是逐步成長的,幼兒園應當根據教師發展階段的不同,對其提出不同的要求,并提供差異化的支持和指導。
  家長在幼兒評價中的角色是“不斷進階的合作者”。既然幼兒評價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它也必然是家園合作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家長不應只是被動地作為評價結果的宣講對象,而是應逐步參與到評價當中。按照不同的參與程度,家長的角色可以有三個階段:“評價信息的提供者”——收集和反饋幼兒在幼兒園之外的行為表現,為教師的評價提供參考依據;“評價標準的知情人”——理解幼兒園的幼兒評價內容和標準,與幼兒園樹立評價共識、教育共識;“評價全程的合作者”——與幼兒園緊密合作,參與到幼兒評價工作的全過程中。這三個階段是逐級上升的,最終指向真正的主體多元化的評價。
  幼兒在幼兒評價中的角色是“重在參與的體驗者”。幼兒可以參與對自己、對同伴的評價,但這樣做的目的不是要讓幼兒作出評判,而是要通過讓幼兒參與評價過程發展自我概念、培養自主和自信、鍛煉表達和表現能力、增進對同伴的了解、學會欣賞他人。
  通向高質量的自然評價
  ◆ 高質量的自然評價是“求真務實”的評價
  對于自然化的評價方法,有很多老師存在這樣的顧慮:這種非正式的日常評價,結果“準確”嗎?首先,世界上不存在百分之百“準確”的幼兒評價。標準化測驗看似精確,但由于生態效度的缺乏、評價內容的片面割裂,再加上實施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嚴謹,其結果的準確性也很值得懷疑。實際上,與“精確”“準確”相比,自然化的評價更應追求的是“真”和“實”:所謂“真”,就是要在真實的場景中,看到真實的完整兒童;所謂“實”,就是評價內容、評價方法都要符合幼兒園的課程內容實際,符合本園幼兒發展需要和教師成長需要的實際。
  ◆ 高質量的自然評價是“以園為本”的評價
  幼兒園課程是自然化評價的“母體”,既然課程可以以幼兒園為本位、由幼兒園自行確定目標和內容,那么幼兒評價當然也可以擺脫千篇一律、千園一面,根據每個幼兒園的實際來做差異化的安排。高質量的幼兒園應當建立與課程體系相適應的幼兒評價體系,從評價內容、評價方式、結果呈現、程序和組織安排等方面體現出自身的特色。
  ◆ 高質量的自然評價是幼兒發展和教師成長“雙位一體”的評價
  幼兒評價工作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最有效抓手之一。幼兒園應為教師評價素養的提升提供專業上、組織上兩方面的支持。專業支持包括通過培訓、教研、查班等形式提供專業指導,以及為教師提供適當的記錄表、評價依據、分析工具等;組織上的支持就是要為教師進行幼兒評價創造有利的時間、空間條件??傊?,高質量的自然評價不僅能讓幼兒受益,更要能讓教師從中受益,讓教師們能借助評價不斷地豐富頭腦中有關幼兒學習發展、教育活動的知識,從“看熱鬧的外行”逐步成為“看門道的內行”。
  結語
  在幼兒教育邁向高質量的道路上,幼兒評價工作不可缺位。高水平的幼兒園必須是懂評價、善評價的幼兒園,高水平的教師一定是懂評價、善評價的教師。相較于幼兒園教育工作的其他方面,幼兒評價的確具有復雜性,但是要堅信:只要方向正確,即使走一小步也是進步。我們應當不忘初心,弄清作為幼兒園教師(而不是作為政府部門、科研工作者)要做什么樣的評價,沿著《綱要》所指出的自然化的方向,讓幼兒評價從“評判”走向“理解”,從“表面”走向“內心”,從“籠統”走向“細致”。希望越來越多的幼兒園以更大的專業自信和專業自覺,投入到對幼兒評價工作的探索中來,相信有一天,幼兒評價也會像今天的幼兒園課程一樣呈現百花齊放、精彩紛呈的動人圖景。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026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