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果園繪就鄉村旅游大文章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川星村位于江蘇省灌云縣城東部3.5公里,連淮揚鎮高鐵和204國道繞穿全村,交通區位優勢明顯,特別是擁有近5000畝60多年果齡的梨樹和桃樹,自然生態資源充足。近年來,川星村擺脫傳統路徑依賴,打破傳統發展模式,堅持發展、改革、建設齊頭并進,重點關注特色產業發展、集體經濟壯大和農民增收,堅持問題導向,深入研究在鄉村振興推進中存在的難點、堵點和痛點,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探索出一條川星獨有的“讓鄉村回溯詩意,引青年回家創業,請游客品味田園”的特色鄉村振興路徑。
要想富口袋,必先富腦袋
川星村一直封閉落后,而農業為主的經濟結構更加劇形成了制約發展的以小農意識為代表的落后“十小文化”。小農意識、小富即安反映的是封閉保守、傳統依賴、不思進取,小肚雞腸、小家子氣反映的是心胸窄、眼界低、格局小,小圈子文化反映的是庸俗的人際關系、狹隘的江湖義氣,喝小酒、打小牌、賭小錢既反映出社會的陳規陋習,又反映出理想、信念、精神的缺失,散小票子、編小段子更是社會的一大毒瘤,只有把群眾的內生動力和積極性、創造性充分激發出來,富民增收才能取得實效。川星村堅持用“依靠不依賴,苦干不苦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貧窮不會生根,落后不會永遠,一切全靠奮斗”“路在人走,業在人創,事在人為”等新理念新思路來教育、引導、激發群眾用勤勞之手改變命運的內生動力和創業激情。川星村抓住縣委、縣政府大力發展旅游的契機,依托稟賦條件,在原有果園的基礎上,以“伊山伊水伊甸園,真情真意真灌云”為主題,按照“一年破題,二年成形,三年出彩,五年成名”的目標,以建設全國一流鄉村旅游示范景區為定位,打造占地近萬畝的伊甸園生態景區,構建集四大功能板塊為一體的田園鄉村旅游綜合體。流轉土地3600畝打造江蘇品種最全、姿態最美、檔次最高的百花園,變村野為花海;以民居改造與保護為重點打造江蘇一流的美麗鄉村,變鄉愁鄉憶為農家樂;以5000畝林果資源為基礎建成江蘇最大的百果采摘園,變賣果品為賣風景。
如今的川星村,村民精神面貌、思想素質、道德水準顯著提升,以前習以為常的“吵仗磨牙”、打牌賭博等陳規陋習基本絕跡,都在一心一意謀創業、謀致富。更為可喜的是許多外出打工的青壯年紛紛返鄉,在家門口實現創業就業增收,過去的“孔雀東南飛”如今正在加快變成“鳳還巢”,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增長動力得到有效激發。
只有產業興,才有百姓家業旺
“十二五”末期,川星村2120名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10751元,低于全縣平均水平的10.5%。按照江蘇省實施新一輪脫貧奔小康工程標準,全村438戶農戶中人均收入低于6000元的低收入農戶達128戶502人,分別占村總戶數和總人數的29.2%和23.7%。全村98%以上青壯年勞力外出打工謀生,成為“空巢村”。村級集體經濟更是“空殼村”,負債高達50多萬元,既無人干事也無錢辦事,村容村貌臟亂差,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都極為滯后,社會矛盾糾紛不斷,是灌云遠近有名的薄弱村、貧困村和矛盾村之一。川星村緊緊抓住全縣發展旅游的契機,緊扣村莊“果園”特色,以鮮果特色產業為核心,改變原來傳統林果種植的單一產業結構和鮮果銷售的落后經營模式,建立農業種植、農業采摘、農產品加工、農業旅游為一體的一產“接二連三”發展模式,實現了從賣果品到賣風景的嬗變。同時為深度融入景區開發,深入挖掘川星甜梨膏、醬油、大餅等傳統手工業技藝,并把傳承技藝與做鄉村旅游相結合,打造融合現代農業生產、都市人群生活體驗等多元農業發展新格局。
如今的川星村村民,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有的變身為股東,以果樹和土地入股,既拿工資又得紅利;有的變身為職業農民,專門為景區配套培育花卉苗木;有的變身為小老板,辦民居民宿、農家樂創業增收;有的變身為景區職工,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全部安排到景區就業,當年就脫貧。2018年川星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萬元,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高出全縣平均水平6000多元,村集體經濟收入也達30多萬元。
干部不吃苦受累,群眾必吃苦遭罪
據史載,明末清初,灌云遭遇百年大旱,三四個月未降滴雨,河溝干涸,田野干裂,莊稼即將枯死,就在這時一顆流星劃著耀眼的光芒,隕落在莊西南角干枯的塘口邊,霎時一汪清泉噴涌而出,旱情緩解了。因為這顆流星在危急關頭給當地人帶來了甘霖,于是這個村就被命名為川星村,既承載著川星村的歷史,也寄予了當地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川星村把建強組織特別是提升“兩委”干部帶富能力作為富民增收的根本大計。通過組織村干部外出培訓,既開闊視野又提升格局,致力打造想干“兩委”隊伍;通過組織村干部參加封閉軍訓,既訓思想又訓作風,致力打造真干“兩委”隊伍;通過開展村干部“微講堂”,既培養干的能力又培養說的能力,致力打造會干“兩委”隊伍。伊甸園景區從正式啟動到試運營,近萬畝的規模、200多萬立方米的土方、5萬多平方米的建筑體量、2萬多棵的“三化”樹木、幾千萬株的各式花卉、30多公里的主次干道、近10公里的水系等僅用14個月就配套齊全,沒有發生一起矛盾糾紛,就是川星“兩委”干部,始終堅持“晴天拼命干、小雨不停干、夜里挑燈干、大雨想著干”的成果。
如今的川星,臟亂差蕩然無存,紅瓦白墻,小橋流水,格外妖嬈;伊甸園百果園果香四溢,百花園風情浪漫,童話小鎮驚奇夢幻,民宿民居溫馨愜意,猶如一幅幅巧奪天工的山水畫卷在川星村次第展開,成為讓本地人自豪、讓外地人來了不想走的人間仙境。
(孫國華:中共江蘇省灌云縣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周楠:中共江蘇省灌云縣委辦公室科員)
責任編輯:高 莉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11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