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兒童大提琴啟蒙教育中的興趣培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大提琴教育是兒童啟蒙教育的重要組成。由于教學對象的特殊性,兒童大提琴教學有著自己的特點。目前大提琴啟蒙的實踐中,存在注意力、教材局限、學習態度、師長情感投入等問題。除了在技術手段上予以有效的應對外,調和家長、師生三者間的有機關系,努力激發和培養兒童的學琴興趣,以期提高兒童大提琴教育的效果。
關鍵詞:兒童大提琴;教學;啟蒙教育;興趣
當今素質教育備受重視,學習器樂的兒童與日俱增,而且年齡也日趨低齡化。大提琴已由冷門樂器轉變為很多人所喜愛的樂器。作為一名大提琴專業教師,筆者接觸的學生大部分為低齡化的初學者。針對此情況,如何使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在基礎練習及鞏固中激發、培養和保持孩子們的學琴興趣,這是本文所思考和探索的關鍵。
一、兒童學琴過程中的問題分析
(一)注意力與技術學習的時間錯位
心理學認為,注意是心理活動或意識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即預先有自覺目的的,必要時需經意志努力,主動對一定事物所發生的注意。有意注意的產生和發展以間接興趣為決定性條件,間接興趣是一種對目的的興趣、對活動結果的興趣。一般情況下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有意注意只能保持30分鐘,而學齡前初學者有意注意的時間少于30分鐘。
器樂上課的一般順序是:音階(開手)--練習曲(鞏固)--樂曲(新技術)。但往往在學習新技術之時,已經錯過了兒童的有意注意時間,這樣就產生了學習新技術與有意注意的時間錯位。在兒童注意力集中時,練習音階和練習曲的旋律若不動聽,練習起來就比較枯燥。如果將樂曲放在第一位學習會出現兩種問題:一,沒有進行開手練習,手指不靈活造成演奏的音準、時值、音樂感覺等演奏不到位,影響作業完成效果,達不到兒童的心理預期;二,學過的知識未經鞏固練習而完全掌握,在開展新的任務時,就會造成技術上的斷層。兒童易因新知識難于掌握而催生挫敗感。這些問題都會導致兒童練琴興趣的低落。
?。ǘ┙滩倪x擇的局限
國內大部分的大提琴教材偏重成人化,國外教材的引進還面臨困難。如果選擇成年化的樂曲會在聽覺上、技術上都很難激發兒童的學琴興趣,而較多選擇練習曲又顯得枯燥無味,使兒童失去學琴的興趣和積極性。據筆者了解,現階段在兒童教學上大部分使用的教材是王連三、宋濤編著的練習曲和樂曲、鈴木鎮一編著的鈴木教程以及一些音樂院校出版的考級教程,其它一些教程都偏重于基本功或者技術方面,而這些教材缺乏激發兒童學習興趣的內容,另一些樂曲教材呈現的技術難度也不適用于初學的兒童,所以教材選擇的局限也是兒童失去學習興趣的原因之一。
(三)練習難易程度與成就感的矛盾
兒童在練習過程中如果曲目過于困難,較長一段時間內都在重復同樣的技術、音準、節奏等,易使其產生挫敗感,覺得自己沒有信心練好曲子,從而失去練琴的興趣;如果曲目過于簡單,短時間內會有虛漲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對于簡單曲目的練習不再有興趣,以為大提琴學習不過爾爾,不愿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而導致練琴次數不斷減少,這也是兒童對學琴失去興趣的原因之一。
(四)師長的情感意愿與兒童興趣的不一致
部分家長在培養兒童興趣方面出現了誤區。不是從兒童本身出發選擇學琴,而是認為兒童還沒有喜歡與不喜歡的辨別能力,將自己的主觀愛好強加給孩子,強迫或半強迫來學琴。這樣極大地忽略了兒童的個人感受和自主選擇,也是兒童缺乏學琴興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因個人的情緒而動輒表揚或批評學生,而且在教學過程中也不應過分的嚴苛。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習并不是機械的從一個頭腦轉移到另一個頭腦中去,而是教師與學生進行的心靈接觸。如果教師一味嚴肅苛刻,學生時刻處于緊張狀態,從而導致原本熟練的曲子出現錯誤。若教師對學生曲目完成的滿意度過低,勢必使學生的興趣大減。
?。ㄎ澹W習態度對興趣的影響
學習態度是一種習慣,習慣是需要培養的,而且極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
很大一部分家長在兒童學琴之前就認定他們將來不可能走音樂專業的道路,而且學琴不是必修課,隨便練練會拉曲子即可。家長的松懈態度會影響到兒童的實際學習,也容易讓他們對練琴產生消極的心態,導致本來喜愛學琴的孩子,因為沒有勤于練習而進步緩慢,使其對練琴失去信心和興趣。
兒童對于新鮮事物的渴望很強烈,很多兒童急于學習新知識(樂曲)但又不進行鞏固練習,課上學習過后就不想再練習了。這種只想學不想練的態度,會造成思維與演奏技術的不對等,學習層次只能停留在基礎的知識水平和簡單的技術演奏上,影響知識的延伸和擴展、技術的深入和精進。久而久之不能使兒童有成就感,所以更加不想練琴,這樣的惡性循環使其對學琴喪失興趣。
二、兒童在學琴過程中興趣培養方式的探索
(一)“聽唱”為主,激發兒童興趣
把聽和唱作為教學的第一切入點。聽大提琴演奏的兒歌或兒童熟悉、喜歡的曲調來刺激兒童的聽覺,啟發其音樂興趣。教師也可為學生進行示范演奏,鼓勵兒童模仿,使其有觸摸大提琴的強烈愿望,想用琴來演奏自己喜愛的曲子,此時即可正式進入學琴階段。
練習新曲時,首先讓兒童逐句演唱譜子再用琴練習演奏,演奏過程中及時糾正錯誤;然后通篇演唱及演奏學習的曲子,使學生從微觀和宏觀上對曲子及技術有所了解和掌握。如此反復交替練習,既可激發兒童的學琴興趣,又可夯實基本功。
?。ǘ┒喾N方式結合,培養兒童興趣
教學過程中應采用多種方式授課,多方面培養兒童的興趣。個人小課中主要以基本功的練習為主,扎實基礎、引導興趣;齊奏課中選擇一些旋律感較強且難易程度適中的曲目來加強基本功;合奏課中采用簡單的二聲部或多聲部作品來培養兒童的合作意識,既鞏固了基本功,又能使學生保持學琴的興趣。
在齊奏、重奏課的過程中,兒童也會注意到為什么別的孩子比自己演奏得動聽、完成得快等一些問題,從而激起兒童“爭強好勝”的心理,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練習。這種活潑生動、富有競爭的上課方式,可以讓兒童既緊張又快樂地學習,大大提升了學琴效果。
教師可以創編一些小曲子來激發兒童的興趣,也可以根據兒歌或者多種風格的旋律創編適合兒童的重奏,既刺激了兒童聽覺、豐富了兒童曲目量,又達到了激發練琴興趣的目的。
(三)家長與教師配合,保持兒童興趣
家長在兒童學琴過程中擔任同樣重要的角色,督促練琴的同時更應該掌握兒童的心理特點:
首先,家長對待兒童學琴的態度要正確,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松懈怠慢。家長應學會正確引導兒童,培養他們正確的學琴態度。
其次,在練琴時間上不要過于嚴格,靈活選擇更有利于兒童興趣的培養。筆者建議每個階段的練琴時間如下:幼兒(8歲以下)每日練習時間不超過20分鐘;少兒(8-12歲)每日練習時間不超過30分鐘;少年(12-15歲)每日練琴時間不超過45分鐘。
第三,督促練琴的同時還要善于發現存在的問題,及時和教師進行溝通解決。應該時常鼓勵兒童,夸贊其進步快速、演奏動聽,讓兒童有小小的成就感,以此來保持兒童練琴的興趣和積極性。只有興趣的持久才能使學琴的道路踏實而長遠。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不僅僅要傳授演奏技能,更要學會反思和探索科學的授課方式,引導、調動、培養兒童的學琴興趣,使其由認識大提琴到喜愛大提琴,通過練習能夠感受到大提琴之美、領悟弦樂的魅力。并與學生及家長保持良好的溝通,以獲得最有力的配合和支持來激發和保持兒童的興趣。
[參考文獻]
[1] 徐美晶.淺談幼兒小提琴的啟蒙教育[J].文化學刊,2009.
[2] 李香波.關于兒童音樂學習興趣的探討—以大提琴為例[J].大舞臺, 2011.
[3] 關立紅.大提琴初學者教學淺探[J].藝術研究,201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24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