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從“天涯歌女”論影視聲樂作品“學院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專業聲樂教育及全球音樂市場的發展,學院派聲樂教學作品趨于多樣化,以“天涯歌女”為代表的影視聲樂作品被收入學院派專業聲樂教學為大勢所趨,其未來的發展方向對音樂創作者、研究者及演唱者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關鍵詞:影視聲樂作品;音樂表演
  “天涯呀海角,覓呀覓知音……”上世紀30年代,伴隨著周璇的歌聲,電影歌曲《天涯歌女》傳遍全國,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時代曲。發展至今,它在世界仍廣為流傳,不僅出現在影視作品之中,更出現在了專業音樂院校的舞臺上。
  一、《天涯歌女》起源及版本研究
  1937年《天涯歌女》作為電影《馬路天使》的插曲被人們所熟知,其曲調的前身共有兩種說法,一是其曲調來源于蘇州評彈《姑蘇好風光》;二是其曲調來源于《知心客》,此曲的來源也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為張仰求應上海歌女歌妓要求,根據民歌素材而編寫吳語民歌,另一種說法則是來源于揚州曲牌《宋江鬧院》。根據對這三個曲調的分析及歌詞對比,筆者認為《天涯歌女》曲調來源于張仰求編寫的吳語民歌。除了《天涯歌女》外,這一曲調填入歌詞后改編形成了另外兩個聲樂版本,第一版由陳思思演唱出現在1964年的港片《三笑》之中,第二版為1951年錄入《南國戀歌》中的《流浪天涯》,由鄧白英演唱。
  《天涯歌女》傳唱至今在不同時代綻放出別樣的生命力。全球音樂市場上流傳的演唱版本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依照周璇所唱版本進行的翻唱;二是按照原譜進行演唱。按照語言則可劃分為三個版本分別為普通話版、吳語版及粵語版。將《天涯歌女》作為影視作品配樂的作品據不完全統計共三部。在影視音樂市場的推動下,《天涯歌女》逐漸變為了一首雅俗共賞的作品。
  二、《天涯歌女》的學院化嘗試分析
  21世紀初,《天涯歌女》作為上海時代曲走進學院派聲樂演唱者的視野中,其中美聲以關牧村為代表,民族以方瓊、宋祖英為代表進行翻唱嘗試。宋祖英與方瓊等人在中央音樂頻道等媒體上多次對此曲進行演繹傳播。方瓊也在2003年發布了以《天涯歌女》為名的專輯,其中收錄了包含《天涯歌女》在內的許多上海時代曲,在2011至2014年期間她也在全國舉辦多場以“海上新夢”為題的上海老歌主題音樂會。這些學院派聲樂表演專業的杰出代表者通過她們的演繹使得《天涯歌女》一曲由時代曲真正轉換為專業聲樂教學中的新民歌,并被廣大專業院校聲樂學習者所熟知。
  比對三個翻唱版本的音頻,宋祖英及關牧村演唱的版本更多參照周璇演繹的版本,方瓊的版本則偏向于對原曲譜的演繹。兩者旋律的主干音走向基本一致,但旋律疏密度各不相同,相對原譜,周璇的版本更富于裝飾性,而原譜的曲調則更具敘事性。這一差異使得兩個版本的演繹有了不同的音樂情緒,進而符合了不同人群的審美需求。
  《天涯歌女》納入學院聲樂作品中,不僅使民族聲樂作品豐富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大眾審美與學院派演唱的距離,推動了美聲與民族的通俗化。就這點來看,《天涯歌女》學院化的嘗試無疑是成功的。
  三、影視聲樂作品學院化未來方向與挑戰
  除了《天涯歌女》外,其他影視聲樂作品近年來也逐漸被收錄到學院派聲樂作品集之中,以本科入學考試聲樂曲目參考書為例,其中美聲作品集收錄16首影視聲樂作品,民族作品集收錄27首影視聲樂作品②。通過對已收錄作品的分析,其創作年代大多分布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新中國成立初期及改革開放后期,作曲者均為專業作曲家,曲調上大多取材于中國民間歌謠及傳統戲曲,部分則是為歌頌偉人及祖國而創作的作品。
  根據對目前影視聲樂作品在聲樂教學中收錄現狀的分析,未來影視聲樂作品進入專業院校聲樂教育有兩個方向,其一,通過對音樂史料的研究及歷史音頻資料的修復,發掘過往具有代表性的影視聲樂作品資源,對其內容經過篩選后將其納入學院化聲樂教學曲目之中。這一過程需要音樂學研究者與表演者共同付出努力。其二,學院派作曲家可以根據影視作品內容題材,結合現代作曲技術,以中國傳統音樂為創作動機,制作高質量的影視聲樂作品使之能夠被雅俗共賞,從而豐富學院化聲樂教學曲目。
  影視聲樂作品學院化也意味著未來影視聲樂作品的表演將從銀幕之上走上舞臺,這一過程也對學院派聲樂演唱者提出了多方面的更高要求。
  其一,聲樂演唱者必須融會貫通,打破唱法的局限,訓練多樣化的聲音效果,具體而言,打破民族、美聲及通俗唱法的壁壘,吸納更多的聲音元素,以影視聲樂作品《九兒》的演唱為例,其音樂表達中使用了多樣化的聲音,既有科學化訓練的聲音也有原生態化的聲音,多種聲音形態的使用使得影視聲樂作品更具感染力,同時建立專業音樂與大眾音樂審美的共鳴。
  其二,作為影視作品的一部分,影視聲樂作品尤其在作為插曲時,其被創作時即被賦予劇情性,為此在其學院化發展過程中為聲樂舞臺表演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這使得聲樂演唱者在舞臺表演中需要更加注重表演因素,為了更好地學習和掌握表演,演唱者可以借鑒影視表演技能以及歌劇、音樂劇的表達方式用以展現其演唱影視聲樂作品的故事性。
  其三,影視聲樂作品的綜合性要求聲樂演唱者具備綜合分析與學習能力,以影視作品文本為依托,結合對作曲家創作意圖的分析,使影視聲樂作品中音樂元素的呈現精準化,進而更好地服務于音樂的傳播與舞臺表演。
  注釋:
 ?、?筆者文中所提及的“學院化”的具體含義為通過演變作用于專業音樂院校教育中美聲及民族唱法的教學與表演。
 ?、?余開基.高考音樂強化訓練(聲樂卷)[M].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11.
  [參考文獻]
  [1] 梁瑜.時代曲流行的歷史及成因研究—以《天涯歌女》、《何日君再來》、《夜來香》為例[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250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