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文化角度談“中國唱法”之最高追求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從中國文化這樣一個大的概念入手,從以下三個方面對當今“中國唱法”之最高追求進行分析和淺探:第一,“中國唱法”的發展歷程及成功之處,談到了“中國唱法”的提出及不斷地發展歷程,以及在不斷深入的探索與借鑒下,變成了更具有包容性的歌唱藝術;第二,“中國唱法”所蘊含的中國文化特性,提到了兩者的共通之處;第三,“中國唱法”的精神引領及最高追求,主要談“中國唱法”如何扎根于我們的中國文化。探析過程中結合引用法、分析法進行論述,以便大家對作品有更加全面清晰的認識和了解,并對當今“中國唱法”的發展有所思考。
關鍵詞:中國文化;中國唱法;特性;追求
一、“中國唱法”的發展歷程及成功之處
中國唱法在很久之前便已提出,近些年隨著聲樂的不斷學習、中國唱法關注度的不斷提升的同時,也使得自己真正有所思考。
中國民族聲樂自五十年代進入上海音樂學院,1956年至今的探索,不斷地形成發展成為屬于我們國家民族的聲樂。歌唱家郭蘭英老師六歲便開始學習打戲,具有獨她唯有的個性,為我們早期的民族唱法奠定了基礎。民族唱法包含了我們國家的戲曲、曲藝以及各不同地域的民歌藝術形式,它取材于我們的民間生活,來自山間田野,不斷地口頭相傳,是我們民族精神生活的寶貴財富,具有非常明顯的地域色彩,在唱法上更要求自然的曲調和韻味。但隨著外來歌唱藝術文化的沖擊,歌劇這樣的外來的藝術形式,它的包容性更強,歌唱所需要科學方法的支撐也會更大一些,因此,聲樂工作者進行了進一步的思考與實踐,人們對于聲音的意識以及觀念也有所改變。在原有的傳統演唱的精華和特點的基礎上加以繼承、吸收和借鑒的西方美聲唱法的歌唱理論和優點而形成了更加具有科學性(不少人提出不能將科學和藝術混為一談的言論,但是這里的科學指的是訓練有理論支撐并有方法的練習)、民族性、藝術性和時代性的屬于立足于我們本國文化的新型民族歌唱藝術。
而“中國唱法”的提出更加充實了之前大家所說慣了的民族唱法,它更具有包容性,更體現出強大的時代性。因此在聲音的塑造上更加靈活,歌唱壽命較長,同時更為大多數人接受,獲得較好的藝術效果,近年來我們的中國唱法更是在世界舞臺上活躍著。
二、“中國唱法”所蘊含的中國文化特性
聲樂是一門抽象的藝術,它需要將歌曲情感表達以及人物的塑造等一系列精神產品通過聲音表達出來。由于聲樂專業的“特殊性”,也就決定了這門專業的難度。歌唱是一個受意識支配的全身心活動。從哲學的角度解釋,意識決定物質,意識必定要在氣息先行,我在學習聲樂過程中深有感觸。人體是一件特殊的樂器,運作時身上所有的歌唱發聲器官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歌唱還是一個有意識的活動,不能張開嘴就發聲,那樣的聲音沒有思考,沒有思考便沒有準備,沒有準備便沒了修養,音色更是無從談起。歌唱一定要在每一句每一個換氣口都要有所思考。這樣,氣息才能服務于歌唱?!耙魳肥怯^念性的藝術”,而這種觀念性是建立在時間過程中的藝術感受與體會,技術不可缺少,意識與想象力同樣不可缺。有了意念的支持與情感的把握,才談得上唱好作品,才能游刃有余的駕馭作品。
呼吸是發聲的源泉,氣息的把握為聲音提供了動力,也決定了旋律的連貫性。
歌唱是一項全身運動,需要身體各個器官的協同運動,需要肌肉機能的記憶,才能在第一時間達到興奮的狀態。歌唱一定要建立“音色觀”,音色是聲樂的審美之源,色彩決定了風格。哲學上講共性與個性,現在的教育以及培養人才的模式也是如此,支持與鼓勵創新型人才,提倡“雙創”精神,發揮主觀能動性,注重人的個性化,反對機械化的培養模式。聲樂更是如此,不能機械化,統一化,個性化特別重要。因此,歌唱訓練當中想要發揮個性,就要結合實際,結合本身或者立足于本國文化,才能發揚自身的閃光之處。
由此,我便聯想到選修課上老師講中國文化,其至境為:道。中國哲學研究的目的,可以說是‘聞道’,而什么是“道”?就是通過實踐上對事物的整體領悟,而達到的境界。中國文化的總追求也為道。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諸子百家,都是途徑方法各異的求道學派。道家講道法自然,強調天人和諧,以“道”為最高哲學范疇,認為“道是世界的最高實體,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道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
中國唱法具有意會性。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莊子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睂W習聲樂中,悟性是尤其重要的,聲樂需自身各部分機能共同協調運作,即便是老師也沒有辦法感受到學生的感受,因此,除去技術的支撐不談,它需要一定的想象還有堅定地意志來調控身體,來調整自己的聲音。
中國唱法具有實踐性。陸游曾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甭晿穼W習需各種不斷地舞臺實踐,例如比賽、演出都是讓自己得到進步的方式。實踐是獲得真知的唯一標準,在此過程中,會有不同角度的收獲。
中國唱法具有整體性。美國音樂人類學家安東尼·西格曾經提出:“音樂即文化”,他正是強調了整體性。中國人注重對立面的統一,整體和諧,重在綜合,強調“天人合一”,認為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的整體統一。聲樂也講究對立,氣息向下沉,聲比身高,橫膈膜支撐,各身體機能的調節使得發出理想的美好的聲音。聲樂學習者在學習歌唱時先學習到了一定的音樂知識,通過思考以及訓練就會有一定的音樂行為,而這個過程是長時間的,最后才產生出音響。通過身體協調達到對事物的整體領悟,而達到的境界,使人感受到美好,而這樣的美好便是每個聲樂學習者工作者共同的向往與追求吧。
三、“中國唱法”的精神引領及最高追求
“道”字含義的主要層次可大致分為四個層次:第一,道路,它是有形的;第二,道德,使人明理求善;第三,道理,讓人學會求真務實;第四,也是最重要的,道境,使人求美,求真求善。
“中國唱法”之最高追求與我國的中國文化倡導追求的“至境”相契合。于此我想,“中國唱法”的提出也是基根與中國文化吧。自五十年代至今的我們本民族聲樂的發展經過了漫漫長路,終于在人們不斷地探索和實踐中結出了碩果,得到了證實。我們的母語對我們音樂的產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創造了音樂語言,非常接地氣地傳達著人們對生活的感悟與未來的憧憬,作曲家們創造出了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聲樂作品,表達著不同情緒,訴說著各種酸甜苦辣,還傳達了人文情懷和社會關懷,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人文藝術的高度。我們是中國人,每個人身上都肩負著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我們不能做“香蕉人”,由表及里都應當將自己作為傳播中國文化的使者,唱出屬于我們的聲音。我國的四百多種戲曲、三百多種曲藝、五十六個民族以及不同地域的民歌是我們的“根”,它源自于民間生活,以語言為載體,人們細致的情感表達為之注入了靈魂,它具有偌大的能量,這種能量源自于中國文化,源自于中國精神。自我國創作的第一部歌劇《白毛女》以來,《江姐》、《洪湖赤衛隊》等等,這些歌劇都反映了在當時的歷史時期所展現出的歷史文化與社會現實,它是屬于那個時代的鳴響,文化是國家的軟實力,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人們精神食糧,給予人們信心與希望。
“中國唱法”字里行間表達出了“真”,真代表著真實與真誠,它是對待藝術的本質;“中國唱法”傳達著“善”,包含了為父為母之偉大,為兒為女之孝道,為師傳道受業解惑之無私…;“中國唱法”弘揚“美”,中國道路之美,祖國富強之美,民族昌盛之美,仁義之美等等?!爸袊ā彼非蟮摹罢嫔泼馈蓖瑯邮俏覀冎袊幕淖罡咦非?,它極為可貴,引領著“中國唱法”的發展,鳴響著屬于這個時代的聲音。
聲樂雖是我國發展較晚的一門藝術形式,但是經過多年的創作與發展,創作出大量我們本民族題材和音樂元素的作品。本文通過從中國文化角度談“中國唱法”,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中國古代詩詞、民謠、戲曲唱詞等等,使作品題材更具有民族文學特性,使得旋律韻味,歌唱語言傳統而不失時尚感,并具有一定的高度與深刻性,反映出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人文情懷,展現“中國唱法”的魅力。路漫漫其修遠兮,聲樂需對藝術的堅定與專注,不斷地在民間汲取能量,吸收和借鑒其他國家民族的歌唱精華,不斷地交流,同時還要有終身學習的態度與觀念,這樣,才會對我們的藝術之路有所引領,更好的將作品呈現在世界的舞臺上。
[參考文獻]
[1] 金鐵霖.金鐵霖聲樂教學法[M].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25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