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理角度探討安全問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物理中的力學知識對安全出行、安全運動、安全生產等眾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該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讓生活更美好。
【關鍵詞】物理角度;力學;安全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19)04-0245-02
我國先賢們在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上提出了“讀千卷書,行萬里路”的主張,就是要強調把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之中。作為一名喜歡物理學科的學生,對力學尤其興味盎然,結合力學知識,筆者對運動中的安全問題有一些自己的見解,下面就以力學為例談一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問題。
1 直線運動中的安全問題
眾所周知,如今交通發達的同時交通事故也逐年增多,究其原因大都是司機違規駕駛、超載、超速造成的,為此,很多路段都進行汽車限速。雖然如此,一些司機開車時,對高速駕駛的危害重視程度依然不夠,駕駛的速度往往比較高,造成危害的幾率也就會大大提高。下面通過一道例題來探討緊急情況下汽車剎車的安全距離。
如為了安全起見,在公路上行駛的汽車之間應保持必要的距離。已知某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為120 km/h。
假設前方車輛突然停止,后車司機從發現這一情況,經操縱剎車到汽車開始減速所經歷的時間(即反應時間)為0.50 s。剎車時汽車受到的阻力大小為汽車重力的0.40倍。該高速公路上汽車間的距離至少應為多少?(取g=10 m/s2)
解:在反應時間內,汽車做勻速運動,運動的距離為
s116.7m
設汽車質量為m,在剎車時間內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即剎車時加速度=4 m/s2
則剎車距離s2138.9 m
因此所求距離s=s1+s2=155.6 m
通過上述計算,我們可以知道,限速120 km/h的高速公路上的行車安全距離將近160 m。由以上的計算我們得知,汽車行駛的速度越大,需要的安全距離也越大,而實際上駕駛員在高速公路上駕駛時,很多司機并沒有嚴格保持這個距離,所以存在著安全隱患。同時我們可以推知,越是在能見度較底的濃霧天氣或人群密集的鬧市區,給司機的剎車距離越小,汽車行駛的速度就應該越小,所以,駕駛員必須養成遵守交通規則的好習慣。
2 曲線運動中的安全問題
我們學過離心運動的知識。曾經在網絡上看到過這樣一例交通事故:一段時間內,在四川省某縣山區的一段道路上,在同一彎道處連續發生了幾起交通事故,事故都發生在雨天、傍晚,且都是墜落山崖。這個典型案例牽涉到曲線運動知識。以下題為例:
如汽車在水平的公路上轉彎,設彎道半徑為100 m,車輪與干燥路面間的摩擦因數是0.5,若汽車的行駛速度為16 m/s,汽車會發生側滑嗎?若下雨后汽車與濕路面間的摩擦因數為0.1,汽車仍按原速行駛,會側滑嗎?要使汽車不側滑,汽車的最大行駛速度為多少?取g=10 m/s2
解:設汽車質量為m,在干燥路面以速度v行駛時剛好不側滑,由牛頓第二定律
得22.3 m/s>16 m/s
∴汽車不發生側滑
若 由上式得10 m/s<16 m/s
∴汽車發生側滑
要使汽車不側滑,最大行駛速度10 m/s
由以上定量的計算,我們明白了事故的原因是:雨天汽車與地面間摩擦因數減小,傍晚司機趕路行駛速度較快,在彎道上摩擦力不足以提供足夠大的向心力,導致汽車側滑而墜落山崖。因此,雨雪天氣行車速度要慢。當然曲線運動涉及安全問題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在行人較多的生活區,馬路上有時會設置減速帶,即圓弧形的拱形路障。針對這一現象,可以根據圓周運動知識做如下分析。
設汽車質量為m,以速度v運行,減速帶半徑為R,汽車所受支持力為FN,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得
當汽車運動速度v越大時,汽車所受支持力FN越小;當v=時,FN=0;若汽車速度過大,則汽車將離開路面,增加不安全系數,因此汽車過減速帶時的速度不能
超過;減速帶半徑越小,限制的速度就越小,我們可以通過調節減速帶的半徑,在不同的路段將汽車的速度限制在不同的范圍內,從而提高安全系數;而人們開車或騎車經過減速帶時更應該自動減速。
3 體育運動中的安全問題
如今,我們的課外活動比較豐富,運動項目逐漸增多,隨之,在運動過程中受到傷害的現象也在增多。雖然經驗可以讓人們遠離一些傷害,如太高的地方很多人不敢往下跳;但如果必須跳時,如何避免或減小傷害呢?
如一般成人脛骨的極限抗壓力強度約為
1.5×107 N/m2,脛骨的最小橫截面積一般為3.2 cm2。假若一質量為50 kg的人從一定高度雙足落地,落地下蹲時其重心又下降15 cm,是計算下落高度超過多大時就會導致脛骨骨折。
解:雙腳脛骨橫截面所能承受的最大沖擊力為 9.6×103 N
設人的質量為m,安全下落的極限高度為h1,觸地后重心下降的高度為h2,觸地時人的速度為v,由動能定理 得
設人從觸地到靜止做勻變速直線運動,時間為t,地
面對人的支持力為F,由動量定理得
由運動學公式
解得2.7 m
由上式可知:落地后重心下落的高度越大,人安全下落的極限高度就越高。那么人從高處跳下,落地后應雙腿彎曲使重心繼續下降,這樣可以避免腿部脛骨因承受壓力過大而導致的骨折。
4 平衡時的安全問題
我們都知道物體放在斜坡上時,斜坡傾角越大物體越不容易放穩。那么怎樣使物體在這樣的斜坡上放穩呢?學完重心知識后,有這樣一道例題。
如運輸貨車的制造標準是:當汽車側立在傾角為300的斜坡上時仍不致于翻倒,也就是說,貨車所受的重力的作用線仍落在貨車的支持面(以車輪為頂點構成的平面范圍)內。如果車輪間距離為2.0 m,車身的重心不能高出地面多少米?(設車的重心在車底面的中軸線上)
解:連接貨車的重心O點和前車輪與地面的接觸點A,要使汽車不翻倒,則應,
則汽車重心離地面的高度
因此,我們要讓物體在斜面上安全放置,應盡量使物體的重心降低或使物體與地面接觸的面積增大。這個知識在貨物運輸與較重物體搬移的過程中意義重大,只要引起足夠的注意,就可以指導我們避免安全事故的
發生。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物理知識對安全出行、安全運動、安全生產等眾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該關注現實,用心思考,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生活更
美好。
【作者簡介】
許梓琛(2001~),男,河南洛陽人,漢沽第一中學2019屆學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9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