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如何從生活角度進行初中語文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生活化教學是新課程改革大力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通過將學生的實際生活與知識內容結合起來,這樣可以讓學生產生更大的學習興趣,并對知識產生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更能感受其中的深刻情感內涵。語文與生活聯系十分緊密,初中語文教師也要注重從生活角度開展教學,要運用生活化教學的方法,引導激發學生興趣,豐富教學活動,引起情感共鳴,還要注重通過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有效拓展學習空間,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生活角度;初中語文;教學策略
引言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人們已經開始對傳統的“知識教育”進行反思,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知識并不能與人生發展等同。知識只能淺層次地涉及學習中的一些事物,然而人生知識教育卻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由此可見,生活知識比課本知識更加重要。語文來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生活是語文教育的源頭活水,所以要想全面發展初中語文教學,就必須從生活角度來引導學生,教育學生,讓學生回歸生活教育。
一、聯系實際生活,引導激發學習興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意思是知道他不如喜歡他,喜歡他不如以他為樂。這一名言告訴我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有一堂成功的教學,首先就要激發學生們學習的興趣。興趣是學生們學習的動力,也是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因素。而在語文教學中,傳統的授課模式是枯燥的,學生對學習語文就沒有興趣,而學生對生活感興趣,可以說只要不是與學習相關的事物,學生都會感興趣,所以說教師從生活角度去讓學生了解語文,學習語文,都會帶來很大的成效[1]。例如閱讀課文《春》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圍繞課文內容找出作者朱自清用了哪些描寫春天的詞語或句子,體會作者表達的真情實感;在此基礎上運用生活化教學策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一談最喜歡哪個季節,闡述原因。最后,學生課后模仿朱自清的寫作手法加強訓練,用自己的語言分別描述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特點,提高寫作能力。這樣,通過課上學習與課后訓練相結合的方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結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逐漸掌握了閱讀技能與寫作技巧,能夠輕松地學習語文知識,并從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增強了求知欲望,在語文學習中也體驗到了樂趣。
二、借助生活實踐,讓教學活動更加豐富
一般情況下,如果事情是學生親自經歷的,那么學生遇到相關知識就會有更加豐富的見解,而且出現創新的幾率也會更高,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結合文章內容指導學生的生活實踐,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和人文關懷中懂得去感悟生活和感恩生活[2]。在初中語文的日常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將書信作為與學生深入交流的首要選擇,讓學生通過紙筆交朋友,引導學生自行創作各種廣告語和對聯等,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的目的,并且從生活角度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培養學生寫隨筆的習慣。除此之外,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不定期開展各種主題活動,要讓學生在實際生活體驗中真正理解感受課文內涵。例如在進行《愛蓮說》一文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公園中去參觀游覽,讓學生真正觀察池塘里的荷花,看到荷花的圣潔美麗,這樣他們才會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句話的內涵產生更為深刻認識,真正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
三、貼近實際生活,引起情感共鳴
長期以來,人們有一種錯覺,認為發揮主導作用的是教師滔滔不絕的講解,學生安安靜靜地聽講,教師連珠炮般的提問,學生如流水般地應答。當然,教師的“講”與“問”是需要的,特別是在關鍵處,教師的精講、精問,這往往起了畫龍點睛的導向作用。而語文的教學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教師的精講、精問與學生的精聽、精學產生不了共鳴,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3]。教師在講授課文時,可以引用與學生有相似經歷的例子來引起學生的共鳴,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朱自清因父親轉身為他買橘子有感而發,課文融合了朱自清對父親濃濃的愛,如果只是教師一直在強調父親的愛,和朱自清的感受,學生可能不會有太大的感觸,但如果讓學生在生活中觀察父親的背影,感受父親對自己的愛,這樣,學生對背影這一課文就會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四、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拓展學習空間
開展生活化的初中語文教學,除了要將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外,教師還應當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將語文學習深入到生活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幫助他們學以致用,積累社會經驗[4]。社會是一個大舞臺,教師要充分利用這個舞臺,幫助學生開闊語文學習的天地。比如,我們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商鋪,有的商家為了追趕時髦,在起商鋪名稱或者設計廣告詞時故意偷換同音字,或者使用不規范的字,針對這些現象,教師可以讓學生充當“文字小衛士”,讓他們記錄下這些用字有誤、用詞不當的例子,并寫出正確的表述方式,或者當場對這些現象予以糾正。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文字知識,養成寫規范字,說規范話的良好習慣,而且也訓練了學生的社交能力,說服他人的口語交際能力。另外,家庭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的第一場所,每周的小練筆中,教師可以給不同的學生設計的不同的訓練主題,如有的家長是做買賣的,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幫助父母設計廣告詞;有的家長因工作需要長期出差,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給父母寫一封家書。
結語
總之,語文教育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生活是語文教育的源頭活水,如果沒有了源頭活水,語文教育將是枯燥的,乏味的。而如果從生活角度來進行語文教育,讓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共同發展、共同進步,是一個非常好的授課模式。所以從生活角度進行語文教學,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初中語文教師要在實踐教學中加強對這方面的探索研究。
參考文獻:
[1]武春玲.讓語文融入生活———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模式探析[J].語文天地,2014(05):79-80.
[2]何軍惠. 探討如何從生活角度進行初中語文教學[J].學周刊,2016(05):37.
[3]王芬.生活化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6(06):47-48.
[4]楊新東.生活化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文理導航(上旬),2017(02):12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15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