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談激發兒童的寫作興趣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小學階段的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難點之一,現如今的學校語文教育中,學生畏懼、厭倦寫作的現象比較普遍,針對這些問題,結合教育心理學理論從四個方面提出了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方法,并在實踐中加以驗證,以期為作文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習作教學;教育心理學;寫作興趣;激發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3-0090-02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寫道:“小學階段的習作教學目標之一是學生對寫話有興趣,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懂得習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他人交流。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贝蟊娖毡榈恼J知中對作文存在畏難情緒的是習作能力比較差的學生,但是在以某小學1800名學生為樣本的問卷調查中發現,不愛寫作文的學生占到了所有學生的73.5%,其中習作能力較好的優等生存在不愛寫作文的焦慮情緒也占到了58%。
如果學生在兒童時期就失去閱讀和寫作的興趣,從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就無法培養起可持續發展的語文素養。因此,本文結合心理學相關理論就“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這個論題進行深入研究,以下為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和相應的成果。
一、觀察與情境體驗法
材料的獲得是學生習作過程的第一個階段。許多學生之所以覺得作文很棘手,是因為沒有在現實中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在直觀體驗過程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以增強學生對事物的認知。
為驗證該方法的可行性,本研究在北師大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活動單元《紀念日習作課》中進行了教學實踐。首先以教材中的母親節紀念日活動為契機,布置學生分小組準備紀念日節目,并采用分組競賽的方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接著,在課堂上分組展示學生們精心準備的節目。在這個活動課程上學生得到了充分的體驗,活動結束后教師引導孩子對活動過程進行再次的梳理,抓住活動前的準備或者活動中感受最深的一個場景記錄下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寫作熱情高漲,該班50多名學生均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習作的要求,在習作中充分表達內心的感受。
該方案的成功說明師生共同在創設的情境中寫作,易于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促進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充分體現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二、模仿與讀寫結合法
著名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指出:“模仿能產生表象,因而從任何外部動作中分離出來,有利于保持動作的內部輪廓,成為日后形成思維的準備?!毙W階段的兒童學習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具有模仿性。但是多次的實驗證明在習作教學中太早地出示范文的結果就是學生的作文與范文雷同,產生思維定式。在實踐中效果更顯著的模仿是文章的句型、結構、謀篇布局、寫作方法及修辭手法等方面的模仿。
研究訪談中發現教師普遍反映三年級上學期學生的習作畏難情緒最嚴重,因為該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習作的初始階段,寫作方法和謀篇布局的方法都知之甚少,此時如果拔高難度直接由段的訓練跳入篇的訓練,無疑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挑戰,打擊學生的習作自信心。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嘗試采用產生式遷徙理論抓住課文中的某一個寫法進行段的寫作遷移和運用,讀寫結合,在課堂上落實寫作教學,一課一得。教材是最好的范式,例如北師大版教材三年級上冊課文,《小鎮的早晨》可進行中心句的訓練,《翠鳥》一課則是動物習作仿寫的良好范文,《圓圓的沙?!房梢月鋵崒υ捗鑼憽=Y果表明讀寫結合法不但能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而且閱讀教學和習作教學同步進行,能做到課堂寫作,課堂上及時反饋及時點評,大大提高了學生習作的效率,能有效地防止學生習作水平差距的進一步擴大,進而大大提升學生,特別是后進生的寫作積極性。
三、大量積累與閱讀法
閱讀是寫作的源頭活水,如果沒有廣泛的多樣的閱讀,學生就無法培養起良好的語感,更不能領悟文化的內涵和語文應用的規律。在以第二學段380個學生為樣本的期末語文考試質量分析中發現,語文成績排名前10%、作文成績前20%的學生,平時熱愛閱讀、能堅持閱讀的學生占96%。可見學生寫作能力與閱讀數量和質量密切相關。
首先,是第一學段中大量閱讀教學策略的實施與運用。皮亞杰階段論指出:第一學段的兒童處于前運算階段,思維上存在“泛靈論”?!办`化”了的外物主要指童話故事,繪本故事等。在第一學段教學中研究者積累了多個關于繪本的教學案例,例如《鱷魚怕怕,牙醫怕怕》《驢小弟變石頭》《溫情的獅子》的繪本教學公開課,在課上教師與學生們一起看繪本、讀繪本、演繪本、畫繪本,帶領孩子進入童話的故事中遨游。在以該校低段380名學生為樣本的問卷調查中顯示95%的兒童都喜歡上繪本閱讀課,對繪本閱讀感興趣。
其次,是第二學段中大量閱讀法的運用。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組織該班學生在家校微信群中開展閱讀打卡活動,每日上傳書籍照片、摘錄筆記等,并每個月選拔堅持打卡的閱讀之星,授予新書的獎勵。該方案實施一學期過后統計微信群中的數據,班級中一共有34%的學生把閱讀打卡、做摘錄筆記的習慣堅持了下來。利用新時代信息技術的普及來監督學生的閱讀行為,以個別學生的閱讀堅持來培養集體的閱讀習慣,彌補了學校教育的時間限制,從而體現可持續性的教育效果。
四、寫作動機激發法
心理學研究發現,教師對不同期望的學生所表現出的行為有很大差異,對于高期望的學生更多地表現出積極和肯定的行為,對于低期望的學生,教師則更容易表現出消極和否定的行為。當學生獲得教師傳來的不同期望信息以后產生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從而又強化了教師的期望。實驗研究表明,同樣寫作水平的兩組學生,教師長期采用表揚、鼓勵等正面評價的一組學生寫作動機得到激發,而采用消極、否定等負面評價的一組學生寫作動機下降。
所謂成就動機,是激勵個人樂于從事自己認為重要的或者有價值的工作,并力求取得成功的內在驅動力。在本案例的教育實踐研究中,教師為該班學生開設了公眾號,鼓勵學生把優秀的習作發表到公眾號上,公眾號現已吸引了515個粉絲,1850的點擊率。同時,制作班級報刊,把學生的優秀習作作品集結成冊,在校內發表推廣。另外,鼓勵班級的學生參與各類作文競賽,積極投稿,現已有5名學生在市級作文競賽中榮獲佳績。通過寫作成就動機激發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五、方案應用成效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此研究從某校一個班學生一年級時開始運用論文中所論述的觀察與情境體驗法、模仿與讀寫結合法、大量積累與閱讀法、寫作動機激發法,到今年該班學生四年級時以62個樣本為數據進行問卷調查,調查顯示該班77%的學生熱愛閱讀,53%的學生喜歡寫作文,20%的學生對作文不感興趣,27%的學生不喜歡寫作文。同期以全校1800名學生為樣本的問卷調查中顯示的數據為73.5%的學生不喜歡寫作文。而四年段的其他班級喜歡寫作文的學生也僅有32%左右。相比較其他班級,該班的寫作興趣得到明顯的提升。由此可見,該論文中論述的習作教學方案,只要持之以恒地實施,就能在教學工作中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并有望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 參 考 文 獻 ]
[1] 連榕,羅麗芳主編.教育心理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 朱曉斌.寫作教學心理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3] 皮亞杰,英海爾德.兒童心理學[M].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
?。ㄘ熅?韋淑紅)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23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