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中通過景色描寫體現哲學思想的若干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赤壁賦》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散文作品。本文通過分析該文景色描寫中的哲學思想問題,認為作者成功地通過景色描寫體現了相對性哲學思想、自然價值哲學思想等,實現了哲學思想和文學描寫的融合和統一,體現出高超的藝術化創作手法。最后總結了這種創作方法對語文學習和文學創作的啟示。
【關鍵詞】赤壁賦;景色描寫;哲學思想;老莊哲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2-0282-02
在傳統文學創作中,借景抒情、以景寫理是常用的創作方法。這種方法因為通過景色描寫將情感元素或者哲學道理進行生動形式的體現而獲得讀者的認可,也是很多文學作品得以廣泛傳播的重要原因。中外文學史上,很多名篇佳作都具有這樣的創作特色。本文以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的《赤壁賦》為例,對此問題進行初步分析,以便為語文愛好者和廣大學生提供一些認識的視角和參考,也希望在文學和哲學一體化學習方面發揮一點作用。
一、《赤壁賦》中的景色描寫
《赤壁賦》一文看似是蘇軾與友人同游赤壁的一篇游記,實則是一篇表達自身情感的一篇借景抒情、以景寫理的佳作。文中通過月夜泛舟、飲酒賦詩引出主客對話的描寫,從友人口中說出了吊古傷今之情感,也從蘇軾文字中體現出對于自我志向矢志不渝的追求??v覽全文,《赤壁賦》寫的是秋天夜晚由江水、清風、月色和山巒等構成的清涼、曠朗而縹緲的景色。
首先,作品中景色描寫的成功在于水光和月色的描寫。水和月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意象?!冻啾谫x》中寫了水的靜謐感?!扒屣L徐來,水波不興?!碧K軾“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暫時拋卻了自己政治上的遭遇,享受赤壁的美景帶來的心靈治愈。此時的景是他曠達、樂觀的外觀。水光山色與中天夜月相輝映,主客對酌于舟中,酒酣耳熱后趁著興致扣舷而歌,但是不知何處飄來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引出友人思古的幽傷和對人生的慨嘆。
其次,作品通過水和月的描寫,構造了一個超凡脫塵、清虛無為的境界。“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边@種空靈清虛的境界和繁蕪雜亂的塵世生活構成一個強烈的反差,讓人們更加覺得世俗生活的沉重和無奈,從而產生對一種解脫自由的向往。
最后,作品還將眼前景色和歷史故事進行比較,抒發內心的感悟。赤壁是歷史上發生重大軍事斗爭的場所。作者于“水”的聯想中引發了英雄惜英雄的千古哀嘆。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之戰,曹操錯失夏口,困于周郎,失去了一統中原的時機。當年聲勢浩大的軍事斗爭,已經化在歷史的煙云中,英雄業績也如同江上的流水一樣遷流而去,渺無蹤跡。
二、《赤壁賦》景色描寫中的哲學思想
一是相對性哲學思想。時空相對性已經被現代科學局部證明,而在此文中蘇東坡通過水和月的關系來說明變化和不變的相對性問題。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以上內容藝術地描寫了變化視角下天地不能為一瞬,不變視角下物我無盡的哲學思想。這本身就是作者對事務發展相對性規律的體悟和認識。其中,“自其不變者而觀之”,似乎表明作者意識到天地萬物有一個恒久的存在。
二是自然價值哲學思想。哲學家經濟學家經常討論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價值,這些討論對于深入認識自然價值具有重要指導。實際上,文學作品也經常通過藝術手法體現自然環境的價值?!冻啾谫x》中蘇東坡以文學的方式充分肯定了自然的藝術美學、娛樂性等方面的價值。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以上敘述充分肯定了清風、明月等給我們帶來的美學價值和感官享受,充分肯定了自然客體對于人類主體的價值。因此,應該說作品中體現出一種強烈的自然價值哲學取向。
三是天人一體的哲學思想。很多作品中都有追求與天地融為一體的思想。本文中作者也體現出這樣的哲學思想?!皰讹w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边@就是一種追求和天地一體的境界,這和傳統哲學中“天人合一”的思想高度契合。
四是追求解脫的哲學思想。盡管作品中充分地肯定了美妙、曠朗和空靈的自然景色給人們帶來的精神享受,但是作者也感嘆肉體生命的短促?!鞍嵘汈?,羨長江之無窮?!边@種塵世生活的短促感讓人們追求一種塵世的解脫。這和老子、莊子等大哲學家的思想有契合之處。
三、《赤壁賦》創作手法的幾點啟示
文學創作中能夠將哲學思想和文學藝術完美融合的作品,就是經典作品。自然景色往往蘊含著自然哲學道理,這也是“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的生動體現?!冻啾谫x》在這方面具有典范性的價值,對于現代文學創作和語文學習具有啟示。
一是要深入觀察和感受自然環境。觀察和感受自然環境是創造意象和意境的重要條件。一個好的藝術家應該著力深入自然環境,觀察和體驗自然環境,并從自然環境中體悟天地宇宙的變化,從而獲得創作靈感。
二是要善于將日常生活現象升華到哲學層面。此文通過明月、清風等日?,F象的描寫,逐步升華到哲學層面。體現了作者既積極入世,又不失隨緣曠達。蘇軾一生所踐行的處世方式——客世的心態入世,用人世的心態出世。他這種“外儒內道”、“亦儒亦道”的哲學對很多人具有啟迪。
三是要將文學意境和哲學思想深度融合。作品中構造了一個空靈的世界,但也通過這種境界透露出一些人生的惆悵和悲哀。
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這種描寫將吹簫的藝術境界和塵世生活結合起來,讓人們意識到世俗生活的痛苦和無奈,從而意識到所有生命都在束縛之中,需要得到解脫。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31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