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王國維哲學思想研究論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王國維的哲學思想是中西方兩種異質文明在巔峰處的交感回應,是他深入研究其他領域的重要推動力,尤其為他的美學思想提供了基底性的框架支撐。王國維哲學思想取自西方、融匯中國哲學,走上了一條以生命論為起點的建構之路,進行國民性的教育改造是其生命論的重要實踐方式,而境界論是其哲學美學思想的集大成。王國維哲學思想的意義,在于實現了西方哲學美學的中國化,引領了哲學教育的工具化指向,他的哲學思想既深刻反映在他的生命意識之中,又對其文學、史學、藝術學研究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王國維;哲學思想;境界論
  中圖分類號:B259.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7-0032-03
  一、思想緣起:西方哲學美學中國化
  探尋王國維的哲學思想產生的原因,首先需聯系近代中國社會形態發生改變的時代背景。在整個中國學術界“西學東漸”的時代風潮影響下,當時的中國哲學逐步從傳統的古典形態過渡到了現代哲學形態。在這個哲學形態大變革過程中,王國維的哲學思想起到了轉承軸的作用,這反映出他高度的文化自覺。在傳介和研究西方哲學的過程中,王國維重點介紹了康德、叔本華、尼采、席勒幾位哲學家的哲學和美學思想,逐步借用西方的思維方式和邏輯觀點來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從某種角度說,王國維哲學智慧火花的點燃,一個直接的引導動機就是為中國本土哲學提供一種理論闡釋的有效框架,并為它的提升準備可靠基底和工具,邁開試探性的步伐。
  除了外在的社會文化氣氛這一刺激因素之外,王國維與哲學的相遇,還與他個體的“存在”狀況有關。王國維自幼好學,曾在《自序》中言道:“家有書五六篋,除《十三經注疏》,為兒時所不喜外,其余晚自塾歸,每泛覽焉?!盵1]470中國傳統教育的灌輸與求學經歷都深深影響著王國維,成為培育其哲學思想的國學土壤。性格的憂郁與創造的精神則是另一個重要方面,性格的憂郁雖然與思想的拷問并不具備必然性聯系,然而在王國維這里,兩者的結合卻意外地符合了邏輯上的因果關系。他說:“體素羸弱,性復憂郁,人生之問題日往復于吾前,自是始決從事于哲學?!盵2]這種憂郁的人生反思加上早年成長環境和學習經歷沉淀下來的文學修養,使王國維自覺地邁入了哲學研究之旅。
  王國維的精神淵源和思想結構是十分多元豐富的,具有混合的交叉性和多義性的特征,有著國學根底和西方文化的身影。中國傳統的儒家、道學、文學、古典戲曲理論的長期熏陶,加上王國維對西方康德、叔本華、尼采等學者哲學美學理論的吸收,輔之以佛學為代表的宗教理論,交匯成為其哲學美學思想的源流。尤其是深厚的國學功底和系統性的西方文論學術背景,是促成他在哲學研究方面越走越廣的關鍵因素。
  二、思想主體:生命論、境界論的立體建構
  (一)本體依據——生命論
  性格的憂郁使王國維一生很少感到快樂,為擺脫這種不快樂,一方面,他沉浸于文學藝術的欣賞和創作之中,借以減緩痛苦;另一方面,他又試圖從理論上剖析痛苦的秘密,從而開始了在知性層面的哲學探究。于是,在深刻的個人體驗之上,一種知性努力方式的理論反思便出場了,生活——文學——哲學,一層層地深入,隨著這種機理的揭示,王國維哲學的苦痛說又或者說生命論的生成秘密得以澄清。
  以生命論為起點,當王國維將生命關懷寄寓在文學和藝術審美之中時,帶有其個人典型悲劇哲學風格的生命論便開始建構了。與古往今來眾多哲學家一樣,心與物(物質與意識)、短暫與永恒(有限與無限)的對立與糾纏一直橫亙在王國維心中,他將此種種表述為“可信”與“可愛”的矛盾。誠然,人生是有限性與無限性矛盾的綜合體,也注定了人與痛苦的不可分離,苦痛作為“人生之問題”也似乎在“日往復于吾前”了。除了在其詩詞歌賦中反復吟唱抒懷外,王國維自覺地將生命的苦痛作為理論反思的重要對象,進展到理論反思,生命論在理論敘說上開始日益豐盈。不同于中國傳統生命哲學,王國維構建的是具有現代性意義的生命論,這是其生命論的一大特征。這種生命論是生命個體向存在維度的皈依和轉換,從而與存在主義的生命哲學相通[3]。用王國維自己的話說:“其所欲解釋者皆宇宙人生之根本問題”[4]。在闡釋生命和審美的融合過程中,王國維借鑒了西方哲學家的理論資源,最終形成了中西兼容的新類型美學。
  在王國維的生命論中,人本身就是痛苦地生成、一種痛苦的存在。對此他有過具體地描述:“生活之本質何?欲而已矣。欲之為性無厭,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狀態,苦痛是也。既償一欲,則此欲以終。然欲之被償者一,而不償者什伯,一欲既終,他欲隨之,故究竟之慰籍,終不可得也。即使吾人之欲悉償,而更無所欲之對象,倦厭之情即起而乘之,于是否人自己之生活,若負之而不勝其重。故人生者如鐘表之擺,實往復于苦痛與倦厭之間者也?!盵5]生活的本質如何?生命的意義何在?在王國維看來,痛苦就是生命,生命是極具悲劇性的,只有悲劇性的美才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王國維從現實行走中的悲劇性體驗中走出來,完成了人生痛苦的審美超越,可以說,這一審美超越構成了王國維哲學思想的思辨基點以及其美學理論的聚焦點。王國維在生命論中痛思人生之痛苦,并進行了理論性的反思清理,從而奠定了其哲學美學思想的全部根基。
 ?。ǘ嵺`方式——哲學教育
  既然人與人的生活都被痛苦所包圍,那么該如何從苦痛之道中得以解脫?王國維提供了他所認為的減緩和解除痛苦的路徑。王國維對自己身處的文化、社會有著清醒的認識和反思,學術研究是他介入社會的一種途徑,他將為己之學與為人之學統一起來,強調哲學教育具有塑造人的功能。在他看來,提高哲學學科知識的認知度和推廣美育的目的,一是能夠填補國民道德的缺失和學識的貧弱,二是能解決人精神上的空虛和生活痛苦的折磨這一根源問題,補充對國民內心情感的關懷,使得他們內心情感能夠有所慰藉。他認為身體疾病遠不至于如國民精神上的痼疾可怖,因為身體上的疾病可以通過醫學治療達到治愈,但國民劣根性和因亡國而產生的精神疾病是不易被祛除的,魯迅先生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國民性痼疾不除,國家和國民將面對國破家亡的命運。   在面對品性迥異的西方文化沖擊之后,社會的智慧運作向塵世偏好嚴重傾斜,在王國維看來,這樣造成的后果是十分嚴重的,會使文化傳統表現出純粹知識追求的冷漠,因此要加強知識分類、學科建構,提升國民“學”的習慣,除了擺脫西方文化沖擊帶來的負面影響,更深的層次是要擺脫欲望的糾纏。欲望不斷痛苦就不除,“蚩蚩之民”也就生活在欲望的煉獄之中,而純粹理論知識的追求探索可使人暫時遠離現實人生、功利欲望,最后逐漸回歸到德性,走出社會危機,驅除欲望。王國維倡導大學學科設置應該向當時的日本的大學學習,即尤其突出哲學教育在眾多學科教育中的統領地位。王國維指出了當時國民的痼疾所在,并在他哲學思想的引申下,提供了一種文化治療的教育方案,指出將要在哲學教育和美育中,實現對他人、對社會的救治。由此可見,教育是王國維生命論種種詮釋的主導,也是生命論落地生根的實踐方式和主要路徑。
 ?。ㄈ┲黝}巔峰——境界論
  就王國維哲學美學思想而言,境界論具有統攝性的地位,是其整個思想的巔峰和集大成。為了排解“宇宙人生之根本問題”的困惑,王國維開始反復探尋,試圖為生命的困境找尋出路,建構出其學術生涯中最濃墨重彩也最廣為人知的境界論。在他廣為人知的作品《人間詞話》中,王國維寫道:“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蛞刮黠L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盵6]465不同于今人常用這“三重境界”來解析愛情離合、仕途升遷、求學研究等世事常態,“境界”在這里被王國維賦予了新的內涵,他的詞表達的就是一種哲學境界,而超越了倫理的境界。雖是以中國詩詞評鑒作為表述機制,但不難看出其深受西方哲學的影響,重視直觀表達和邏輯清晰,也使得境界論的傳播更具普適性。
  境界論的內涵確定之后,它的層次展開就變得有根據可循了,而境界的層次推進,可以說跟王國維的人生體會有關。在敘述的過程中,王國維與康德的內在性之聯系逐漸浮出水面,境界是王國維轉譯康德美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康德是這樣表述的:“如果要把那心意里不可名狀的東西在某一表象里表現出來和普遍地傳達著,這個表現方式可以建立于語言文字,或繪畫,或雕刻,這都要求著一種機能來把握想象力很快流逝的活動并且結合在一個概念里,這概念可以讓人們不受諸規律的約束而傳達著?!盵7]當王國維以“胸中惝恍不可捉摸之意境”去轉譯康德的“心意里不可名狀的東西”時,他主要是從內心體驗切入對境界的討論,而境界還可以作為功能性對象的存在,人人都可以體驗,但是卻又沒辦法完全領悟透的一種對象,對它的領悟隨著主體層次的提升,只能是逐漸深入,其境界的最高層次是人整個生命歷程的至高追求。
  王國維的哲學思想,發揚了一種現代思想理論和方法轉化為中國古代藝術的審美境界。境界論升華出一種超越的人生品格與積極的生命精神,強調個體生命境界的詩意提升,重在對逐層深入的生命體驗作詩性描述,并將整體生活置于現實生存與個體生命的關懷中。表面上看這是對歷代詩藝的一種探索性概括,反映的是評估詩史文化品位的美學標準和詩美情趣,其實深層次折射的是王國維對宇宙人生之態度,是他憂生甚深的哲學睿智。
  三、思想意義:活化西方哲學美學
 ?。ㄒ唬崿F西方哲學美學的中國化
  王國維在西方哲學尤其是探尋人生的意義問題和生命的價值依托問題的引導下,既對中國傳統哲學進行審問和融合構建,更是拓寬了西方哲學美學在中國本土的傳播和影響范圍,將從西方引進而來的哲學美學思想活化了。何謂“活化”?其一大關鍵點即是在中國哲學中注入了西方哲學美學價值,使得中國古典哲學中的人生美學精神傳統蘊含了情感和生命。在譯介和研究西方哲學的過程中,王國維始終堅持學術研究的獨立精神,辯證地吸收西方現代哲學,并借助于西方哲學為中國哲學樹立旗幟。其言:“欲通中國哲學,又非通西洋之哲學不易明也。近世中國哲學之不振,其原因雖繁,然古書之難解,未始非其一端也。茍通西洋之哲學以治吾中國之哲學,則其所得當不止此?!盵1]5王國維致力于哲學研究不只是為在學術方面發聲,更是為國家之未來,有著高尚的文人風骨。
  王國維積極學習和吸納西方哲學美學的思想理論、觀念方法、術語形態,加之傳承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的優秀傳統,從而形成了解決民族問題的獨特話語與精神特質。當他把分科意識、哲學思想轉化成各學科的研究自覺時,他的學術研究也就變得精彩紛呈了,他在教育學、心理學、邏輯學、文學等學科都留下了探索的足跡,有些學科甚至還成為建制的起點。顯然,這與他活化西方哲學美學思想之后又把它們中國化了是緊密聯系的。
 ?。ǘ┮I哲學教育的工具化指向
  在民族內憂外患、社會激烈變化、文化中西碰撞面前,中國的出路何在?此問題尖銳地被提了出來。王國維作為一名學者、一名中國知識分子,有著國人良知,也有時代擔當。在王國維看來,哲學不僅是關于生命的本質與價值的學科,他認為當代國人并沒有認清哲學研究的真實意義,因而無法解決在思想上和現實中的問題。圍繞教育實踐的中心,王國維致力于論證哲學的重要性。在審視反思傳統文化、批判國民性之后,他提供了國民性改造的方案,希望通過政府行為能將哲學思想理論貫徹于教育實踐,產生出良好的社會影響,體現出一種積極的將哲學教育工具化的指向。
  而哲學與教育之間有著怎樣的聯動關系?王國維給出了非常明確的觀點,認為“近世教育變遷之次第,無不本于哲學的思想之影響者”[8],還說到:“今夫人之心意,有知力,有意志,有感情。此三者之理想,曰真、曰善、曰美。哲學實綜合此三者,而論其原理者也。教育之宗旨,亦不外造就真善美之人物,故謂教育學上之理想即哲學上之理想,無不可也。”[9]教育實施的目的和最終理想就是要實現哲學層面的理想,即塑造真善美之人,實現一種價值主體追求。在《論教育之宗旨》一文中,王國維建議清政府實施美育,認為健全的教育應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上г诋敃r,清政府并沒有采納他的建議,使得他相關的教育思想僅限于思想界,并未作為國家的教育方針,王國維對散發世俗意味的國民性格的批判鋒芒只能留駐于筆端。筆者認為,王國維的教育觀念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在當今時代,提升哲學教育的地位,從而輔助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和試行的。
  結語
  王國維在“西學東漸”的背景下積極學習西方的哲學思想,尤其注重探討人生問題,其哲學思想正是基于“人生之問題”,即生命是怎樣存在這一問題而出發的,由此延伸,完成了在教育實踐、人生境界更廣方向的構建。王國維把康德、叔本華等德國哲學家的思想作為主要參考,大力借鑒西方哲學的邏輯思辨方式,使之成為研究中國思想的新路徑,為理清中國哲學史上的范式和發展脈絡提供了新穎的思路,帶來了現代性的啟發,這在中國近代哲學史上是非常值得重視的。
  作為近代中國最早引介西方哲學研究范式的學者之一,王國維的哲學思想既深刻地映射在他的生命意識之中,更對其在文學、史學、藝術學等其他方面的造就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靜安之才,遺珍未央。王國維一生嚴謹治學,以開放的胸襟引進西方哲學、辯證地接納和吸收異質文明,堅持學術獨立又滿懷文人憂國救國的良知,傾力改變國家的現狀和民族的未來,在不同的學術領域攀登著一座又一座的高峰,為吾輩敬之、思之。
  參考文獻:
  [1]姚淦銘,王燕.王國維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
  [2]王國維.王國維文集(第十四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3]楊經建,菲蒂.王國維對生命哲學、美學的存在論建構[J].中國文化研究,2014(4).
  [4]王國維.王國維文集[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
  [5]王國維.紅樓夢評論[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6]王國維.王國維遺書(九)[M].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3.
  [7](德)康德.判斷力批判(上卷)[M].宗白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8]佛雛校輯.王國維哲學美學論文輯佚[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9]姚文放.王國維的美育四解及其學術意義[J].文藝理論研究,2010(6).
  作者簡介:諶雪瀅(1993—),女,江西新余人,單位為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ㄘ熑尉庉嫞豪钪保?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217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