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疆城鎮小學古詩文有效教學策略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古詩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核心素養的第四條明確提出“文化傳承與理解”,也就是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借助語言文字,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并認同中華文化,形成熱愛中華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養,增強文化自信,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關鍵詞:小學 古詩文 有效教學 策略 研究
一、邊疆城鎮小學古詩文教學現狀
筆者所處西南邊陲的城鎮小學,從教二十二年中發現當地小學以把古詩文作為小學生接觸古典文學的最佳啟蒙教材,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動的形象、凝練的語言、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表現手法深受學生、教師的歡迎。但古詩文教學課堂還較傳統,用“講授法”居多,通過串講詩意,背誦默寫等簡單步驟進行教學。教師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不了解,教學針對性不強,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無法適應當前學生需求,更何談讓學生喜歡古典詩文。[1]
特別在部編本小學語文新教材中,加大了古典詩文的分量,小學共選古典詩文124篇,比原人教版增加55篇,占到所有課文的30%,增幅達80%。如此多的古典詩文篇目,如何傳承與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語文核心素養真正落實到學生的學習之中是每一個語文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2]
二、邊疆城鎮小學古詩文有效教學策略
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激發兒童學習的能動力。教師應該將小學生的興趣、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放在古詩文教學中應有的位置。由于小學生年紀還小,處于形象思維階段,聽故事是他們最喜歡的活動。因此小學古詩詞教學方法應符合小學生年齡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在此基礎上促進他們的心理發展。如兒童學習古詩文時,是不隨意注意和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在教學中,教師應使用生動形象充滿情感的語言講解課文,促進兒童抽象思維的發展。教師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先把他們帶入課文的情景,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愉快學習課文。比如講到《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教師先講述李白和孟浩然相識、相知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兩人的友誼,自然而然就非常想知道這首古詩到底在講述什么,激發了主動探究的興趣。
2.反復誦讀,加強理解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語文有效教學的方法之一。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在學習古詩時,老師的逐句串講,只會讓學生感到乏味,對古詩學習散失興趣。只有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容,才能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低年級的古詩課堂教學要立足于學生的誦讀。初讀古詩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對照拼音,勾畫出生字,讀準音,做到不丟字添字,把詩讀正確、讀流利。這樣既復習了漢語拼音,又學生克服了學生依賴思想,進而提高了朗讀能力。接著檢查學生朗讀情況,糾正指導讀錯的字詞。教師還可通過范讀讓學生受到感染。讓學生充分朗讀(如指名別讀、開火車讀、分男女生讀、小組讀、全體讀、輕聲讀等)調到學生眼、口、耳、腦多重感官。注意詩的停頓和節奏,讀出感情,讀出語言美、節奏美、音律美。在古詩教學課堂中要讓學生學得不累,甚至達到當堂熟讀成誦。這樣的古詩文教學課堂高效,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3.創設情境,大膽想象
在古詩文的學習過程中,要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單純的讀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激勵學生大膽想象,還要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加深對古詩詞的整體認知,幫助學生更好地感悟古詩文的情感。比如,在教學《尋隱者不遇》一詩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想象,創設情境:當詩人詢問童子師傅的去處時童子反應。通過學生親身表演體會“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真正含義。又如在教學《所見》時,讓學生通過看課文插圖,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續編后面發生的事情。也可以通過講故事、畫畫的形式。學生在編一編、講一講、畫一畫的活動中加深了對古詩的理解。在教學中創設不同的情景,讓學生真正融入到古詩的意境體驗之中,學生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品,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3]
4.整合資源,拓展延伸
(1)同一主題的資源整合
在小學階段的古詩文教材中,不有少的古詩文雖然作者、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學中可改變傳統單一教學的模式,收集同一題材的作品,以題材為媒介,帶領學生進行對比體會,加深理解。通過整合資源,凝聚主題,對比延伸,學生就能在學習統一主題的作品中有所提高。比如,李白的《靜夜思》是一首以“思念家鄉”為主題的古詩,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查閱、自學相同主題的古詩詞(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這樣就能擴大學生學習知識的外延。
?。?)同一詩人的拓展延伸
學習同一詩人的不同作品,不僅可增加學生對詩人不同風格的感悟,還可加深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和對作者寫作風格的領悟。如學習了杜甫的《山行》,就可以讓學生背一背學過的《絕句》,找一找杜甫的詩。學生特別感興趣,找到了《江畔獨步尋花》《望岳》《春夜喜雨》《江南逢李龜年》《春望》等等。借此可以在班級中召開一個杜甫詩歌朗誦會,不僅讓學生對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有全面的了解,同時感悟古詩的魅力。
5.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常抓不懈
小學是學生記憶的黃金時期,孩子們能將經典詩文爛記于心,用一生的時間去感悟,去踐行,定會終生受用。學校開展的中華經典誦讀活動意義深遠。而最能代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經典有《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大學》、《中庸》、《論語》、《老子》、《中華古詩詞經典》等重要著作。古詩文誦讀最大受益者是學生。經典誦讀可以振奮精神,溫潤生命,將使學生受益終身。開展古詩文誦讀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要長期堅持下去,不能流于表面化、表演化。教師可利用晨讀、課前三分鐘說話、經典誦讀比賽等多種形式讓經典誦讀落地生根;采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喚起學生背誦古詩文的熱情;向家庭、社會延伸,讓經典誦讀成為日常。
參考文獻
[1]金妍.讓古詩詞的魅力之光在心靈閃耀——如何培養小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1).
[2]張澤宏,于楠方.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教師,2013(S1).
[3]張敏.淺談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審美體驗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2(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34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