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科學“三維目標”的實踐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新課標的教育要求下,小學教育水平也在逐漸提高,不再拘泥于學生的知識技能,而是把教育范圍擴展到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這兩者與教育的過程和方法,成就了新的教學要求——“三維目標”,隨著新的教學觀念的深入,對“三維目標”的整合、實踐的研究也在不斷更新發展。
關鍵詞:三維目標 新課程標準 小學科學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鍛煉科學能力,培養科學素養是重要的。如何運用方法、關注教學過程,這是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過程中忽略了的環節。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者中忽略了任何一個環節,都會悖離“三維目標”的要求。本文將探究小學科學中“三維目標”的整合、實踐情況,分析其中產生的問題并根據原因制定對策,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1]
一、小學科學“三維目標”的實踐研究現狀
傳統的教育觀念是以教學目標為主,大多學校以此來教導學生朝著目標前進。雖然三維目標與傳統的教學目的看似相同,但傳統教學目的是拉扯學生必須到達,失去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方針;三維目標是引導學生發展,完好的保留了學生的個性化,同時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首先許多學校在小學教育中,一部分是偏遠地區教育情況落后,對“三維目標”沒有概念,還是注重于知識的傳授;另一部分學校對“三維目標”有了具體認知,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學校還是過多的注重學生成績,對知識內容的講授也是有關考試的,這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其次,老師在小學科學課堂中,由于外界因素和硬件條件的影響,難以在過程方法上自由發揮,老師自身對“三維目標”概念模糊使得“三維目標”的落實情況不盡人意。[2]
小學作為學生學習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相比初高中,小學生更容易接受新的觀念、塑造正確的價值觀,科學素養的培育是為了使學生有更好的科學啟蒙,不論是知識汲取還是汲取過程,都讓學生參與進來,老師作為教學主體,三維目標的整合與老師密切相關。在小學科學中,“三維目標”的構建和整合需要老師有足夠的科學素養,同時要求引導學生自我發現,但許多老師由于缺乏有效溝通,對學生了解不足,在課堂上難免會失去引導的耐心,所以在課堂上采取的大多是“灌輸型”的教育方法,這種方法對學生影響極大,但這確是我國普遍的教學手段。學生缺乏自我發現和自我探究,影響“三維目標”的連貫,最終限制個人發展。
二、在小學科學“三維目標”整合中出現的問題
科學涵蓋的范圍十分廣闊,在培育學生科學素養中,由于范圍寬泛、知識點難以總結概括,給備課增加了很大難度。環境限制、老師自身的科學水準、對“三維目標”三個方面七個亞類的疏忽,都會影響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育和價值觀的穩定。以下就從兩個方面來探究小學科學“三維目標”的整合難點:
1.傳統教學觀念影響,自我發現意識缺乏
環境對于人的影響是巨大的、無聲的,在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下,我們可以在手機上學習、閱讀,在這樣的情況下,實體書的應用范圍小之又小,學生中通過書本來汲取知識的只有一小部分。閱讀是一種發現、也就是自我發現型的學習,而大多數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都是手機上的新聞推送、八卦娛樂等短信息。課堂作為教學主要陣地,小學生在自我發現時,大多依照老師的教導行事,不論是書寫或者口頭上的教導。能靜下心來讀一整本書的學生占少數。在老師的出席和缺席中,老師的出席意味著學生不必主動的思考,只需等待,等待老師把加工過的知識灌輸進腦海,“灌輸型”的教學手段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著消極影響,所以學生難以自我探究科學本身,對科學實驗的嘗試也是在老師二代指導下進行的。這就意味著學生一直處于被動,“三維目標”也難以實現,最終還是回到了傳統教學中,學生被拉扯前進的狀態。
2.“三維目標”體系構建出現斷層
對于“三維目標”在小學科學中的應用,很多老師只知道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么將這三個維度完全分開應用在教學中,要么只關注開始的知識能力和結尾的價值觀,這兩種極端都忽略了“三維目標”的基礎概念,什么是“三維”?什么是“目標”?三維目標是一個對學生的梳理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需要運用自身的知識能力來探究發現科學奧秘。許多老師,其一把目標和目的混淆,失去了自主發現的初衷;其二把三維和三個混淆,本質是忽略了“三維目標”的整體性、連貫性。三個維度的分割使教學目的偏離,難以使它們之間產生有效的鏈接,并且會影響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使其對科學知識的探究發現難以鏈接到科學精神理念中,科學素養的形成也會受到阻礙。
三、小學科學“三維目標”實踐的建議和意見
通過學習和探究我們發現,教師在運用“三維目標”方式進行教學時,由于小學階段不同需求也不同,老師難以掌握三個維度之間的連接點,不能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來進行個性化的制定,這就要求老師在自身科學水平達標的情況下,(1)構建一個教學行為模式研究體系。依據三維目標產生的教學行為,首先由于小學生思維未成形,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所以教學行為應當得到考察研究才能運用到教學中。其次運用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法來對教學行為有一個總結研究,在反反復復的實踐過程中,不斷分析、反思研究中的經驗教訓,及時收集研究中的資料,進行有效的歸納、概括,最終基于研究結果不斷地改進優化教學行為,從而構建完善的教學行為模式研究體系。最后從教學目標的設計、實施、評價、反饋中吸取經驗,改進研究,制定詳細的評價系統,從而優化教師教學行為的流程。(2)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引發學生興趣。學生在“三維目標”中是主體,這個主體需要主動地研究發現,才能達到目標。在許多對“三維目標”有意識的小學中,在科學實驗上的規劃都很好,但在合作學習和發言時,只有固定的、少數的幾名同學討論交流,其他學生要么沉默要么發呆,難以融入課堂。由于小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難以靜下心來自我研究發現,所以除了老師要耐心引導之外,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來引起學生好奇心是重要的。情境教學法、游戲教學法、實踐探究法都可以運用到科學課堂中,例如讓學生自己栽種一種花卉,并觀察記錄它的生長過程和變化,這有利于學生把科學融入生活,從而自我學習發現。
參考文獻
[1]鄒俊.論小學科學課程“三維目標”的整合[D].云南師范大學,2005.
[2]牛丹,唐小為.三維目標視野下科學探究教學“兩難境地”探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38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