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協同發展的定位與路徑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上海大都市圈的形成和構建,標志著長江三角洲協同發展進入新階段,也標志著城市間以合作為主、競爭升級且立體復雜的新型合作-競爭關系成為主流。文章通過對不同層次的城市競合情況進行梳理,為上海大都市圈中各城市在經濟、社會、生態、文化等全方位一體化中把握機遇、擴大優勢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上海大都市圈 城市群 協同發展
2018年國家正式公布《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簡稱“上海2035”),明確了上海的遠景目標、發展模式、空間格局和任務舉措。上海大都市圈的重磅登場,標志著長三角區域協同進入新階段。
上海大都市圈是打造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力量
加強規劃引領,以高水平規劃引領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吧虾?035”為上海未來近20年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上海市連同江蘇、浙江兩省醞釀出臺的《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將從國家戰略的高度把握各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的機遇,并從區域層面構建開放協調的空間格局?!渡虾4蠖际腥臻g協同規劃》發揮了空間協同規劃的引領作用,對區域內各城市總體規劃起到了一定的指引作用,從而加強了上海大都市圈內各城市功能、交通、環境、設施方面的銜接,最終促進了區域空間協同和一體化發展。
強化戰略協同,構筑上海大都市圈發展新優勢。上海大都市圈的建設適應了新一輪擴大開放的機遇,有利于復制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成果,有利于加快推進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建設,更能發揮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帶動作用,從而加快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
聚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助推長三角地區高質量發展?!吧虾?035”以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為目標,推動了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其優化了產業布局,推動了產業鏈深度融合,并通過共同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助力長三角地區打造成為全球經濟發展高地。
推進一體化市場體系建設,共同打造長三角更優營商環境。上海大都市圈建設了規則相同、標準互認、要素自由流通的統一市場,有利于破除制約區域間要素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從而推動了其內部各城市政務協同、監管協同、服務協同。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群的SWOT分析
機遇。上海的戰略地位提升,其基礎設施逐漸完善、國際化水平向高端邁進,其產生了正向的輻射帶動作用。如以上海為樞紐的國家交通中心的建設,將形成以高鐵、航空為主的速度快、輻射半徑廣的交通優勢區域。這會催發要素配置方式變革,從而促成經濟運行模式革新。
挑戰。長三角戰略擴容的影響日益加大,上海都市圈的空間重塑帶來了此消彼長的新格局。上海大都市圈的互動合作機制缺乏足夠的協調性,各地專項發展規劃、重要布局、實施措施與上??傮w功能布局的銜接性差。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機制面臨挑戰,如自貿區建設的復制推廣力度不足、長三角區域無紙化通關的比例和水平還需提高,口岸公共信息平臺和單證標準化水平有待提高,口岸執法部門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和執法互助存在一定障礙。
優勢??傮w來看,上海都市圈周邊城市產業基礎好、種類全、質量高,處于國內一流制造業基地和國際制造業分工前沿,基礎優勢明顯。面對區域一體化新格局,都市圈內城市層級結構合理,形成了以上海為核心城市,蘇州、杭州、無錫、寧波等依次為二、三級城市的多中心城市體系。與此相應,城市群各城市形成了一批自己的優勢行業和特色產業。這種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城市格局,為進一步發揮上海核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各城市間互補優勢持續顯現。上海大都市圈區域交通基礎設施通達性較好,都市圈內基礎設施一體化進程推進較快,已初步形成以上海為核心,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高速公路和長江黃金水道為主通道的現代綜合運輸體系。
劣勢。上海大都市圈城市群創新性存在差異,對標國內外先進城市,上海大都市圈周邊城市總體創新性不足,缺少創新型企業群,高新技術企業比重低,創新能力在各城市間存在落差。上海大都市圈人才總量相對不足,從周邊城市近期的人才供給來看,面臨人才儲備不足與教育改革滯后的雙重束縛。都市圈生態安全屏障較為脆弱;在生態體系建設方面,上海大都市圈缺乏統一規劃和統籌實施,生態效益難以得到協同高效發揮,區域環境聯防聯控聯治有待加強。
上海大都市圈各主要城市的功能分工與定位分析比較
本文借鑒中國社科院、上海社科院等專業機構和各界學者對長三角城市所作相關研究,根據城市綜合競爭力、合作競爭格局、地理交通關系等,將上海大都市圈劃分三個層次以此把握都市圈內各城市的發展脈絡。除核心城市上海外,都市圈內第一層次為杭州、蘇州;第二層次為無錫、南通、寧波、嘉興等若干城市;第三層次為常州、紹興、湖州等城市。本文對這三個層次城市的競合情況作出梳理,著力對主要城市的功能、定位、特色進行輪廓勾畫。
?。ㄒ唬┨K州的功能分工和定位分析
蘇滬關系構成了長三角最天然、最密切、最關鍵的城市關系。改革開放以來,蘇州通過主動融入上海,實現了其資源配置的全球化。上世紀80年代,蘇州破開計劃經濟的藩籬,通過“星期日工程師”等方式,接受上海人才、技術的輻射;通過聯營協作,接受上海資本輻射;通過產品配套,接受上海市場輻射。上海以服務業、制造業雙輪驅動為典型特征,其經濟結構、質量效益持續向好,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提至69%(2017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制造業部分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6.8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為主體、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形成。蘇州則以制造業見長,其第二產業占GDP比重接近50%,增加值達8236億元(2017年)。同時,蘇州與上海相比,服務業差距明顯。上海以規模經濟、技術進步、效率提升為標志的全要素增長水平明顯優于蘇州。高質量的發展既反映了生產流通消費分配的全過程,也體現了高品質的文化、生態和環境源于高層次的思想意識和制度培育。對于上海而言,在把握資本密集的基礎上,趨于強調技術轉化、人才創新;就蘇州而言,則是發揮產業、技術密集的優勢,迎接上海為基礎的國際資本特別是“四新”(技術、產業、業態、模式)經濟的轉移。新世紀,蘇州在全國城市中率先提出學習上海、依托上海、服務上海、接軌上海,并將其確定為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在大跨度、大產業、大格局的合作背景下,蘇滬關系迎來“金婚蜜月”期,合作將遠大于競爭,高水平協同發展將成為主要特征和一系列重大舉措的核心指向。 ?。ǘ┖贾莸墓δ芊止ず投ㄎ环治?
從產業看,杭州市牢牢把握了“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戰略機遇,并立足世界科技和產業發展前沿,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加速新舊動能轉換,已形成以第三產業為支撐的經濟體系,截止2017年,杭州人均GDP超2萬美元。同時,杭州擁有阿里巴巴、??敌l視、吉利汽車等知名企業,是互聯網金融發展指數最高城市。杭州特色經濟小鎮建設矚目,其目標是建設全國文化創意中心。杭州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23%,其文化產業優勢顯著。杭州的弱項在于縣級市發展偏弱,千億級產業部門較少,且沒有萬億級的產業部門,這使得其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的城市能級具有不確定性。
(三)都市圈其他主要城市的功能分工和定位分析
無錫:無錫市與蘇州共性較多,距離上海略遠,但擁有機場,在未來沿江鐵路中涉及江陰一站。無錫市經濟發達、城市化率高、產業布局合理,但缺乏萬億級重大產業,規劃為未來上海大都市圈的一極。
南通:臨江臨海擁有港口且靠近上海,但港口優勢未盡發揮。南通市正加緊建設滬通長江大橋和數條過江高鐵,其區位交通優勢將顯著提升。南通市著力點于發展上海港閘區經濟帶,其集聚和吸引了上海的科技創新要素,目前已列為上海大都市圈的一極。
寧波:寧波市是副省級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定位于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力爭邁向國家中心城市。寧波工業實力在長三角僅次于滬蘇,舟山港是第一大港。寧波市民營活躍、制造業“兩頭在外”、品牌眾多,但欠缺外部合作的主攻方向和紐帶抓手,其城市輻射帶動力不強。近年來寧波市推進金甬、甬舟、滬嘉甬、城際鐵路項目,謀劃甬臺溫、滬甬跨海鐵路,增強港口發展能級。但寧波市在利用上海、杭州有利條件加快發展方面缺乏差異化定位。由于寧波市在高端制造業、地方金融業向有獨到之處,有可能依托“東亞文化之都”來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一極。
嘉興:提出了“質量效益時代”,引育國家“千人計劃”項目,開展人才改革試驗區建設。嘉興市積極推進滬嘉杭鐵路、通蘇嘉鐵路前期研究,力爭秀洲高新區、南湖科技城納入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覆蓋范圍。嘉興市擁有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中科院浙江應用技術研究院等省校合作示范區,并已融合地方發展。嘉興市通過開發區空間整合、互聯網產業發展,打造高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從發展策略和趨勢判斷,嘉興是上海大都市圈重要一員,其內生發展存有不足,外源策動成為戰略核心,接軌上海、杭州灣兩大發展“引擎”。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群協同發展的建議
?。ㄒ唬┲铝θ诤习l展,共建創新合作先行區
要充分發揮上海在市場、產業、科技、資源、人才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并要圍繞科技創新、公共服務、產業升級、城市建設、文化繁榮、生態保護等方面與城市圈內各城市有重點、有針對性地交流合作,加快營造創新生態,完善科技創新的資源開放、共享機制,強化知識產權保護辦法和舉措,推進開放創新的科技服務,加快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從而共同打造上海大都市圈協同創新發展的先行示范區。打造創新合作先行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城市圈內各城市戰略協同、創新協同、主體協同,并要結合各城市的資源稟賦、創新資源和產業基礎,使之主動對接上海新一輪發展規劃。對此,要通過建立創新合作先行區,促進資源、要素在上海都市圈內自由流動與高效配置,成為經濟發展新動能。并要建立聯盟聯席會議制度,構建聯盟信息數據平臺,建立區域規劃戰略協同機制、基礎設施互通機制、新興產業耦合機制、科技創新協同機制、公共服務共享機制、生態環保共治機制,從而將上海大都市圈建設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更高質量發展和更高品質生活的領航示范區。
(二)服務區域協同,建設活力有序的市場環境
大力推動上海大都市圈營商環境一體化,全面深化其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制定區域重大改革成果清單,推動區域改革聯動。進一步營造開放公平的投資貿易環境,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方位高水平優化投資環境,推動國際貿易更加高效、便捷。并要營造公開化、規范化的政務服務環境,努力提高政務水平。要通過營造更具競爭力、高效、透明的市場環境,促進各類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推動優質資源要素向優質企業集聚,實現更有效率的資源配置。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更要注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對此要充分利用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對接市場規則,建立協調機制、并完善區域協同聯動機制,以此實現區域市場融合發展,打造上海大都市圈市場一體化示范區。
(三)推動互聯互通,建設交通及信息一體化網絡
建設上海大都市圈“一張網”交通體系,增強城市間路網可達性,全力推進滬蘇湖城際高鐵、通蘇嘉城際鐵路、蘇南沿江鐵路、滬通鐵路二期等重點高鐵建設項目。推進輕軌公交一體化發展。積極謀劃蘇州軌交S3線、軌交4號線東延與上海軌交17號線對接,加快建設汾湖—東方綠洲BRT公交,以此打破行政區劃所帶來的交通阻隔。在信息方面,要建設高速一體化的信息網絡。通過聯合產學研多方力量的方式推動涉及產品的研發與應用,要大力推動5G產業建設,打造從芯片、算法、網絡設備到終端的特色5G產業鏈,促進信息互聯互通,加快工業制造智能化速度和進程。
?。ㄋ模┩七M共引共用,打造國際化人才資源戰略高地
上海大都市圈要營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環境。通過政策優惠支持人才創新創業,提升人才樂居品質,強化人才綜合服務。結合都市圈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總體要求,大力開發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的人才資源,提高國際人才的交流力度,加快承接國際產業轉移而集聚的人才資源優勢,建立全球化人才資源戰略高地。上海大都市圈內各個城市要錯位發展,共同引進國際高端人才,防止無序的人才爭奪。通過構建海內外人才、項目、資本、技術、市場、服務共享共贏的對接平臺,打造離岸孵化、開放式外包的國際高端科技人才供給與服務聚集地,加強上海都市圈各城市間的人才交流與合作,將創新人才體制機制納入城市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范疇。
?。ㄎ澹┲铝补芄仓危ㄔO美麗宜居生態環境
在生態環境一體化合作方面,上海大都市圈要健全環境治理協同機制,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上海大都市圈是我國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鎮分布最密集、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都市圈內現代化程度高、產業類別齊全,石油化工、鋼鐵、電力等行業分布集中,機動車、船保有量大,整體生態環境面臨挑戰。故實施生態保護合作、推進大都市圈的生態保護一體化進程,在上海大都市圈協同發展中顯得尤為重要。必須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和發展要求,通過共同推動上海大都市圈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從而提升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參考文獻:
1.張志偉.京津翼流通網絡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問題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9(4)
2.陳文彬,王梅.上海大都市圈交通協同發展[J].交通與港航,2018(4)
3.陳勁松.重新認識大城市和大都市圈[J].城市開發,2016(22)
4.李健,寧越敏,石崧.長江三角洲城市發展與大都市圈圈層重構[J].城市規劃學刊,2006(3)
5.錢亦楊,謝守祥.長三角大都市圈協同發展的戰略思考[J].華東經濟管理,2004(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4105.htm